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72、第四节 松赞干布之死与文成公主…全文阅读

第四节松赞干布之死与文成公主入藏

星汉纵横车马喧,风摇玉佩烛花繁。岂知羸卧穷荒外,日满深山犹闭门。

对于封建帝国来说,联姻都是最廉价,最好用的加强双边关系的手段。中国在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就开始采用与匈奴联姻的方式来换取和平。伴随着吐蕃王朝和周边王国的往来越来越密切,联姻也开始引入到了吐蕃的政治生活当中。

还是根据传说,说观音菩萨经过吐蕃的时候,看到这里的人生活不幸福,就留下了两滴眼泪。这两滴眼泪幻化成了两位美丽的公主,这两个公主未来将会在西域地区解救那些苦难的人。这两个公主一个是绿度母赤尊公主,一个是白度母文成公主。

赤尊公主来自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尼婆罗塔库里王朝,这个国家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地区。尼婆罗深受天竺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尤其是信奉佛教的人非常多。甚至连尼婆罗的国王也因为笃信佛教,整天沉醉于佛教经典,不理朝政。大权落到了泥婆罗宰相手中,后来这个国王竟然宣布退下王位,出家为僧当了和尚。这让我想到了金庸小说中的南帝一灯大师,他原本也是大理的皇帝,后来也出家当了和尚。尼婆罗的国王出家为僧圆寂之后,原来的宰相阿木苏.瓦尔玛在众人的拥戴下登上了国王的宝座。瓦尔玛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不仅她把女儿是做掌上明珠,因为他的聪明美丽,在尼婆罗百姓心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松赞干布掌权之后开始带领吐蕃东征西讨,这势必会打扰到尼婆罗的安静。松赞干布听说尼婆罗有一位天神般美丽的公主,所以他就派使者携带礼品到尼婆罗求婚。使者到达泥婆罗之后,就给国王瓦尔玛献上了丰厚的礼品,但是由于双方之前的交往很少,所以在泥婆罗,根本不知道吐蕃现在的强大。瓦尔马的态度很傲慢,根本就没有接见吐蕃的使者。

吐蕃的使者东赞域宋没有放弃,他决心一定要完成任务。所以他再次要求面见国王,瓦尔玛为了早点把他打发走,很不情愿的接见了他。一见面就问了他三个问题,吐蕃有没有十善法,有没有寺院,有没有五种妙欲受用。东赞域宋拿出临走前赞补交给他的三个锦囊,根据锦囊一一回答了国王的问题。而且松赞干布给尼婆罗国王的信中还明确表示了自己要迎娶尼婆罗公主的愿望,如果得不到英语的话,在边境上的5万吐蕃铁骑已经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踏平尼婆罗。

瓦尔玛了解到了吐蕃的强大之后,开始对吐蕃的使者转变态度,知道自己惹不起吐蕃。然后详细的询问了吐蕃的一些情况,就同意了跟吐蕃联姻。但是尼婆罗的公主因为不想舍弃自己的故土,整天以泪洗面。瓦尔马告诉自己的女儿,让他要以大局为重,如果现在拒绝了吐蕃的请求的话,恐怕自己国家的百姓就要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这位公主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儿,他不想自己的国家和臣民因为自己陷入苦难,所以他只好答应了求婚。

东赞域宋看到瓦尔马答应了吐蕃的求婚,就赶紧先派人返回吐蕃,把这个喜讯告诉松赞干布。整个尼婆罗得之公主要出嫁的消息之后,都在紧锣密鼓的为公主准备婚礼。尼婆罗为了让公主的婚礼办的盛大,甚至把镇国之宝,珍贵的释迦牟尼八岁像都作为了陪嫁物,你婆罗的人民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公主。吐蕃的国都内也是张灯结彩,松赞干布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50里,迎接这位来自尼婆罗的新娘。

由于尼婆罗信仰佛教,所以,公主带来的陪嫁品大多数都跟佛教有关。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把佛教带入吐蕃大地的开端,从此刻开始,佛光照耀着雪域高原。松赞干布为了赢得公主的心,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宫殿。为了缓解公主的思乡之情,宫殿的建造是要参照尼婆罗的建筑特点。最终经过400多天的紧张施工,终于建成了一座雄伟辉煌的宫殿。这个宫殿就是吐蕃最大的宫殿——红宫,甚至可以与赞普的王宫相媲美,可以说是吐蕃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

吐蕃跟尼婆罗联姻之后,随后向唐朝求婚。公元640年,东赞域宋再次作为求婚使臣,带着聘礼和珍宝赶赴长安。由于当时的副使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松赞干布,所以一路上他故意设置了种种障碍。东赞域宋还是带着手下的人冲破了重重阻碍,来到了长安。唐朝经过上次松州之战,这次很痛快的就答应了吐蕃的求婚请求。

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在吐蕃流传着很多。吐蕃和唐朝联姻成功的消息传了出去,青藏高原乃至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派了使者携带聘礼前来求娶文成公主,他们都想娶到这位聪慧美丽的大唐公主。这件事情让唐太宗感到十分为难,传说中唐太宗为了让各国使者心服口服,就在朝堂上考验一下各国使臣,谁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哪个国家就能够迎娶公主回国。

宫殿上,唐太宗出了六道难题来考验各位使者,史称“六难婚使"第一道难题,用丝带穿过九曲明珠。

第二道难题,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

第三道难题,考验求婚使者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能力。

第四道难题,辨认粗细相等的木头的根梢。

第五道难题,辨认出宫路线。

第六道难题,在三百名长相相同的美女中挑选文成公主。

当各国婚使都在为难题抓耳挠腮、手忙脚乱的时候,无愧为吐蕃第一能臣的东赞域宋经过思考巧妙地找到了应对之策。对于第一题,东赞域宋没有像别国使者一样用固定的思维去解决,他找到一件制胜的法宝一蚂蚁,先将明珠的一侧涂上蜂蜜,再将丝绸拴在蚂蚁的腰部,将其放在没有涂抹蜂蜜-侧的小孔中,蚂蚁嗅到蜂蜜的方向定然奋力前行。但是蚂蚁的力量太小了,尽管丝绸很轻,在其背上也相当吃力,于是东赞域宋又想出一个办法,他不断向孔内吹气,帮助蚂蚁前进,这样蚂蚁便从另--侧将丝绸带出,第一个任务完美地完成了。

对于第二道题,东赞利用的是母子的天性,他先将母马和马驹分住两处,一天不给马驹喝水,第二天将其放到圈养母马的地方,饥渴的小马驹立即奔向它们的母亲去吃奶,这样母子关系不辨自明。

吃肉、喝酒、揉羊皮,这些都是游牧民族的专长,但是一日之内吃百只羊,百秤酒和揉完百条羊皮,并且保持房间清洁整齐,对他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考验。除了吐蕃,其他的民族都顾此失彼,因为数量很大,宰羊的时候手忙脚乱,羊毛和血满地都是,一番胡吃海喝之后酩酊大醉,所以揉羊皮这一环都没有做到,而东赞域宋将羊肉切成小块,令部下轮流而食,轮流饮酒,羊皮按人的座次辗转搓揉。最后,肉吃完了,酒也喝完了,羊皮揉搓适度,房间也没有因此弄得脏乱。

辨认木头的根和梢对于吐蕃的使臣来说似乎是最简单的,他们在一声令下便将木头扔进水里,因为根部沉重所以很快沉人水下,而相对较轻的木梢便浮在了水上。

对于初次进人大唐皇宫的各国使者,在白天摸清宫里的路线已属不易,更不要说在夜里。于是因酒精的作用而有此迷糊的各国使者便在偌大而又曲折的皇宫中迷失了方向。东赞域宋高人一筹的地方就是,在赴宴时偷偷携带着灯具,并将走过的地方用靛蓝和朱红作出记号,在宴会上控制酒量保持头脑的清醒。待到回去的时候一路用灯照明,循着记号的方向顺利找到了住处。

最后一题是辨认真假公主。唐太宗将公主置于宫女中间,各国使者能认出真公主者便可迎娶,但是与公主素未谋面的使者如何才能正确地带走公主呢?于是东赞域宋心生一计,他将公主的心腹收买,心腹说:“向外数第50个以上,向内数第49名宫女有余便是公主。公主姿容秀丽、身材适中,口齿间有青莲的香气,且额头有朱砂万字花纹。”有了这些情报,吐蕃迎娶公主便没有了悬念。第二天,大殿之上,他国使者见貌美者和衣着华丽者便以为是公主,纷纷相携而归,独有东赞域宋依照“心腹”的描述,找到了青莲香气四溢的文成公主。

在这场智慧的较量中,东赞域宋堪称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赞普交给他的使命。唐太宗决定将琅琊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于东赞域宋,东赞域宋表示自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愧对赞普的厚望,再加上家中已有贤妻,婉言拒绝了皇帝的美意。基于叶蕃使者的完美表现,唐太宗宣布文成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同时封东赞域宋为右卫大将军,极力挽留东赞域宋,实际上是变相地将他作为人质扣留。

其实上面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关于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一个美好的传说,表达的可能是关于文成公主入藏双方比较重视的意思。这个传说也给这个故事以更加充满趣味性的修饰,充满浪漫色彩。

公元641年,唐朝选定了黄道吉日,让礼部尚书担任送婚使,不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本人一直把文成公主送到长安城外。从长安到达拉萨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走青海向南进入吐蕃,另一条是直接进入康区。前一条道路在吐谷浑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一直不太好,还经常出兵骚扰唐朝边境。唐朝曾经在公元634年,派兵在库山一带大败吐谷浑,而且还从青海一路追击吐谷浑国王。一直穿过千里荒漠,到达积石山附近。唐朝知道这条道路十分凶险,所以就选择了经过康区到达拉萨的路线。

然后再来说说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唐朝对于这件事情十分重视,所以珍贵的陪嫁物十分丰盛。珍珠、玛瑙、珊瑚各种珍玩自不必说,单是瓷器、丝绸之类就装了满满两大车,另有佛经360部,各式各样的熟食、干货以及它们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关于工艺制作、医术、天文历法、农耕之类的书籍。在这些陪嫁物品中最珍贵的要数释迦牟尼佛十二岁像了,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一共塑8尊佛像,这尊佛像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如此珍贵之物是怎么流入到唐朝的呢?

关于这件事情还要从天竺受到外族入侵说起,当时天竺国王受到外族入侵,因为自身力量无法抵抗,只好向中国求援。当时到皇帝,因为国内也有叛乱,就没有出兵援助天竺。但是派人给天竺国王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武器装备,这些东西对当时的天竺来说也很重要,在这些物资的支持下,天竺最终打赢了这场保卫战。为了表示对中国的感谢,天竺把珍贵的释迦牟尼佛12岁像送给了中国,这件事情展示出天竺和中国的友谊。

送亲队伍十分庞大,所以在路途上耗费的时间也很长。唐朝的送亲队伍行驶在戈壁荒漠上,这恐怕是这些人一生中第一次来到荒漠。看到荒漠中的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同时也感受到了在这里生存的强大压力。伴随着迎亲队伍,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发生。

传说,当队伍行至怒江江畔时,江面上既没有可以通过的桥梁,更没有可以载人的船只。于是,一心想破坏和亲的副使颠伦布乘机告诉文成公主说江中有水怪,无论是谁一到江心就会被吞没。但是,勇敢的公主丝毫没有被颠伦布的谎言吓到,她命令属下砍荆条、买牛皮建造牛皮船。不过几日,几十只牛皮船就造好了。在一个风和日丽、水缓浪静的日子,队伍开始渡江。可是刚到江心,突然狂风四起,波涛汹涌,一个浪头过来将运送羊群的船只打翻了,那些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的羊,霎时在江中翻滚。文成公主忙让人打捞,无奈浪花汹涌,水流湍急,最后只把黑白两种颜色的羊捞了上来,因此相传,吐著只有这两种颜色的羊。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渡过了怒江。

颠伦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文成公主快到逻些城的时候,颠伦布派人给松赞干布送去了一封密信,信中说:“我们尊敬的赞普啊,大唐的公主已经到达吐蕃的国土上了,再过几天就能与赞普相见。公主长得非常美丽,即使高傲的孔雀见到了公主也会羞愧地不敢开屏。可是,公主身上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怪味,只要稍微一接近,就会令人呕吐不....”所以,当松赞干布到柏海见到公主的时候,一直用衣袖捂着鼻子,避免闻到令人作呕的臭味。而文成公主也以为赞普真的像颠伦布说的那样,是个没有鼻子的人,十分难过。

这时候,恰巧已经逃回来的东赞域宋赶到,忙向赞普说起公主的种种贤惠和聪明才智。但松赞干布对东赞域宋赞扬公主的行为十分不满,怀疑他是收受了唐朝的贿赂,于是训斥了东赞域宋。由于颠伦布的污蔑,使得松赞干布并没有将文成公主迎回王宫,而是将他们一行人暂时安置在了冬希果山上的岩洞里面。

文成公主没有任何怨言,他们自力更生,将山洞收拾干净,在冬希果山上住了下来。在不远处的峡谷中袅袅升起了一缕缕乳白色的雾霭,又逐渐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散去,好像仙女用纤细的玉手在轻轻地撩拨着一样。

一天,文成公主的随从前往一个叫“扎”的山上砍柴,砍了许多柴,但是没有绳子捆扎这些柴禾。看到此种情况,她就顺手将山上的红柳枝折了一段,用来扎捆柴禾。突然树上的柳枝都变得十分柔软,大家纷纷像公主那样用柳枝将砍下的柴禾扎起来。从此,逻些城附近的红柳枝都变得十分柔韧,至今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用红柳扎捆东西的习惯。

松赞干布在宫中时常魂不守舍,日夜思念文成公主。一天,他忍不住前往冬希果山。他从文成公主的随从那里得知公主身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怪味,终于明白了都是颠伦布搞的鬼,忙下令将公主迎回王宫完婚,并对迎婚使东赞域宋大加封赏,狠狠地惩罚了可恶的颠伦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完婚之后,就为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分别建造了豪华的寝宫,也就是后来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根据传说,文成公主用中国的五行堪舆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建造寝宫的设计方案,并且亲自监督。最终建成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大昭寺是赤尊公主的寝宫,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八岁像,小昭寺作为文成公主的寝宫,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二岁像。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后,时时刻刻记得临行之前唐太宗对他的叮嘱。他不仅对松赞干布的日常生活细心料理,而且还经常深入吐蕃基层,探望吐蕃子民。文成公主很快就在吐蕃百姓当中有了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很喜欢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公主。

每当吐蕃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文成公主都会劝诫松赞干布减免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这就涉及到中原地区儒家思想的爱民,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的提醒下,对吐蕃的治理更加人性化。吐蕃人民都把文成公主当作是上天派来的菩萨的化身,文成公主也愿意在吐蕃担任这样一个形象,他经常到寺庙中烧香拜佛,为吐蕃祈祷,还经常给寺院捐赠财物。

公元650年,吐蕃的一代伟人松赞干布染病去世。但是文成公主一直到30年之后的680年,才因为染上了瘟疫而去世。毫无疑问,文成公主入藏这件事情,对吐蕃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而且文成公主充当了藏地和汉地双方的文化经济使者。后来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藏族人民把他传说中的生日,也就是造力的10月15日和他到达拉萨的日子,也就是藏历的4月15日,定为举国欢庆的节日。整个藏族地区每到这两个节日,就会到寺院钟祈福,来表达怀念。

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虽然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两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传播佛法的使命。这两个女子在吐蕃的对外关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吐蕃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越来越多的传说在吐蕃流传开来,后来他们已经被奉为度母的化身。一直到现在大昭寺的松赞干布大殿中,还有松赞干布和两位公主的塑像,他们一起受到藏族百姓的膜拜。

关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一些传说,我们记载了不少,关于赤尊公主的一些传说,在这里也介绍一下。

据说,泥婆罗公主取道芒域(吉隆沟)进入吐蕃。因此,在吉隆沟里保留了大量和赤尊公主有关的遗迹和传说。

离吉隆镇不远的峡谷对面,有个只有十几户居民的小村子,名叫吉甫村。吉甫在藏语中有“分别、离开”的意思,当地村民的传说,此地便是尺尊公主和泥婆罗送亲队伍告别的地方。从此后,远嫁的公主一路北行,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村中有座名叫“吉如普”的庄园,据《柱间史》记载,这是为迎接尺尊公主进藏,松赞干布特意命人在此修建的。村民中还有一种舞蹈,据说曾为远嫁的公主表演过。舞蹈时,舞者的手腕上带着象牙和贝壳,双腕碰撞后发出清脆的声音,村民称为“同甲”,舞蹈因此被称为“同甲拉”。赤尊公主入藏后的情况,几乎所有教法史料的记载都一般无二,松赞干布营建了大昭寺,来供奉其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按说有了这些藏文史料记载,赤尊公主的身世应该相当清晰了。但其实,萦绕在泥婆罗公主身上的迷雾,非但没有消散,反而越来浓密。近代国内外的藏史学界,越来越倾向于泥婆罗公主并不存在,有关于她的一切,都是后世幻化所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目前,有关赤尊公主的记载,全部源于藏文教法史料和佛经。在书成年代较早汉藏史料里,却难觅赤尊公主的芳名。我们知道,西藏教法史料的成书年代,起于公元14世纪之后。换言之,这些史料距赤尊公主,至少相距有600年之久。而中原的《唐通典》书成于801(德宗贞元十七年)、《旧唐书》成书于945年(后晋开运二年)、《唐会要》成书于961年(建隆二年)、《新唐书》成书于1060年(北宋嘉祐五年),均远早于教法史料。在目前所有中原史料中,均没有关于赤尊公主的只言片语。要知道,唐蕃两国虽交战百年,但使节互访多达290余次,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被完全忽视,很不符合逻辑。

要知道,当时蕃泥两国可是宗主国与臣属国的关系。按照泥婆罗历史的记载,松赞干布时期泥婆罗曾爆发政变,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大王子乌达亚-德瓦二世被弟弟废黜,自己登上了国王的宝座。大王子辗转逃入吐蕃求助,松赞干布派兵驱逐了篡位的弟弟,扶持大王子登基。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泥婆罗王国的政治都在吐蕃的左右之下。甚至,曾有吐蕃王室成员做过泥婆罗国王。两国如此上下明显的关系,一位王室公主嫁予上邦国王,应是件很荣耀的事情。但遍寻当时泥婆罗王室的家族史,不但没有任何关于公主出嫁的记载,甚至根本没有出现过年龄相仿的公主。而且,当时佛教是泥婆罗的国教,公主携带释尊等身像入蕃,当属弘扬佛教的伟业。可此事却依旧被泥婆罗史料忽略,实在是咄咄怪事。

敦煌藏经洞内保存着大量的藏文文献,这些文献书写于吐蕃占领敦煌后(公元786年,唐德宗贞元二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被封于洞中,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1900年才被道士王圆箓再次打开,期间900余年,无人扰动和篡改。因为这些藏文资料,书写年代距吐蕃王朝相当近,且无人篡改,其集合而成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史料等级极高,仅次于吐蕃的金石碑铭。但遗憾的是敦煌文献和吐蕃金石碑铭里,却依旧只记载了文成公主,而无赤尊公主。《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唐蕃会盟碑》:“於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此后,……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赞普之衙,成此舅甥之喜庆矣。”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外国藏史学者越来越倾向于,赤尊公主并不存在。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朱塞佩·图齐,在其所著《松赞干布的妻子》一书中写道:“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目前没有史料能够支持这一说法”[5]。

曾有人为此专门向几位藏族学者求证,他们也都认为,“从历史学的角度上来说,赤尊公主的身世,至少是存疑的状态。”

前文曾提及,藏文教法史料的成书年代,多晚于公元14世纪。但其中,有一部书的年代相对较早,这就是《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这部史料号称为松赞干布亲自撰写(因此也称松赞干布遗训),由后弘期高僧阿底峡尊者(982~1054),在大昭寺柱头上发现(伏藏)并整理而成。这部书中第一次记载了,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过程(三个铜函的故事便由此而来)。后续藏文教法史料,几乎全都是沿用了此书的记载,并稍有延展。但这部史料的幻化色彩极其浓烈,称其为藏族的《山海经》或《搜神记》,也不算为过。而且,近年来学者根据此书藏文的书写特点,一般认为其创作年代应为佛教后弘期早期,不早于公元11世纪。

不管有没有赤尊公主这个人,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影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西藏众多文化符号中的一个。

生活感悟:知识是人类从原始走到现代,从荒蛮走到文明的精神资源。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学习贯穿始终,人类在一步步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生存的本领,并推动着人类历史的飞速进步,这就是学习的作用。知识是人类发展的财富,学习是获得这些财富的手段,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财富,我们就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即使从零开始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越他人,获得更好的成绩。

整个吐蕃在松赞干布的统治时期,国内有了很大提升。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吐蕃来说,由于自己本身的文化根基不是那么厚重,不需要不断从自己的邻居那里兼容并包各种文明。松赞干布征服了吐蕃周边很多民族,青藏高原地区归于一统。这些地方文明也被吐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后来伴随文成公主入藏,又为吐蕃带来了大唐文明和富饶的物产。

当时的唐朝几乎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松赞干布从到唐朝的使者嘴里知道唐王朝的富庶和发达,所以松赞干布急于引进唐文化。传说中的文成公主还精通占卜之术,他认为吐蕃的地形就好像罗刹女仰卧的姿态,所以吐蕃大地上一定会妖魔横行。为了使吐蕃安定,摆脱邪魔的侵扰,文成公主建议在吐蕃地区大肆修建佛塔,来镇压那些邪魔鬼祟。在这种形势下才有了12厌胜殿,还有之前我们提到的松赞干布始终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另外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还带来了360部佛经,这些都推动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

文成公主到吐蕃的时候,不仅带来了佛教,而且还带来了很多医学方面的典籍。松赞干布马上下令组织了一批人把这些著作编译成了藏文医学著作——医学大全。松赞干布还从印度,中国和大食等地请来了很多著名的医生,让这些人在吐蕃传播医学知识。大食的医生擅长动物解剖学,所以很早就将解剖学的知识传入了吐蕃。这三个地方的医生分别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在吐蕃传播着自己的专业,后来编著成了无畏的武器一书。松赞干布下令吐蕃全国的医生都要学习这部著作,医生在吐蕃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一直到今天在西藏地区人们仍然非常尊重医生。

一开始我们就提到过吐蕃人有赭面的习俗,就是把一种赭色物质涂在面部。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之后,他不喜欢这个习俗,就像松赞干布提出建议请求改变这种习俗。松赞干布听从了文成公主的建议,下令全国禁止赭面。另外因为吐蕃人生活在雪域高原之上,这里常年气候寒冷,大家一般都喜欢穿的用羊毛做成的毡衣和毡帽等,后来吐蕃人看到唐朝人穿着的服饰非常美丽,所以心生羡慕,从现在开始,吐蕃也开始改变衣着的行动。突破人引入了唐朝的绫罗绸缎,在文成公主的推动下,还有吐蕃人民对唐朝文化的推崇下,吐蕃的传统习俗正在默默接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了大量的豪门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这些吐蕃的留学生在长安城里像汉人学生一样,身穿汉服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等等。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一直到松赞干布去世的十年间,唐朝和吐蕃之间没有发生过一场战争。双方的关系一直很好,不断的互派使者往来。松赞干布在给唐太宗的国书中一直称其为天子或者陛下,自称为臣。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请求赐给各种物资和技术方法,唐太宗无一不应允。

公元649年,唐太宗在松赞干布之前一年去世。唐朝派人到吐蕃报丧,松赞干布派大臣到长安吊唁。新即位的唐高宗,为了延续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还赠与了吐蕃很多物品。松赞干布还给当时的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写信,表示新皇帝刚刚登基,如果国内发生什么内乱的话,吐蕃随时准备出并协助唐朝平叛。唐高宗知道了吐蕃的忠心,再次下诏封赏。

唐朝还派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但是这时候正好恰逢实力最强的中天竺内乱。王玄策带去的礼品被劫,他们一行人也被俘虏。后来王玄策趁机逃脱,来到吐蕃求援。松赞干布派了1200名禁卫军又征调了7000名泥婆罗骑兵跟随王玄策征讨天竺反叛势力。王玄策指挥大军打败了叛军,把那些人押到了长安。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松赞干布是真心实意的跟着唐朝干,并且还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唐朝使者的安全。

公元650年,吐蕃境内瘟疫横行,松赞干布已经染上了瘟疫,不幸去世。唐朝收到吐蕃的报丧后,立刻派使者到吐蕃吊唁。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了30多年。一直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担任双方的文化交流大使。文成公主为两国友谊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不会被两个民族所忘记。

知识可以让我们拓展眼光,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我们平时会因为多做一件事而愤愤不平,却不想它会给你自己带来一次学习的机会,为我们的发展铺路搭桥。我们平时会因为公司提供培训而使忙碌的自己大皱眉头,却不知它是让你获得知识的个非常好的平台。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认真地参加公司的每一次培训,如果我们愿意把平时不懂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设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