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73、第六章 吐蕃进入权臣掌权时期 …全文阅读

第六章吐蕃进入权臣掌权时期

第一节一代名将薛仁贵折戟大非川

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半岩晦云雪,高顶澄烟霞。朝昏对宾馆,隐映如仙家。夙闻蕴孤尚,终欲穷幽遐。暂因行役暇,偶得志所嘉。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况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

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其他国家和民族,在封建社会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那就是老皇帝死了,继位的小皇帝年龄太小,无法亲政。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就是小皇帝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代自己的儿子行使大权。这件事的后果也有两种,一种是真心为皇族考虑的太后,比如清朝的孝庄太后,只是辅佐小皇帝,在小皇帝成年之后,就把大权还给小皇帝。还有一种就是太后外戚掌权,贪恋手中的权利不想交出来,甚至想取而代之,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第二种就是老皇帝临死之前安排好辅政大臣。这件事也有两种结果,一种就是大臣们在皇帝可以亲政后痛痛快快的交出手中权利,另一种就是贪恋权势,危及皇权。吐蕃也没能摆脱这个历史规律,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小皇帝年幼,大权落在了雄心壮志的噶尔.东赞域宋手中,那么吐蕃的皇权能否顺利交接呢?

先来说说这时候的唐朝吧,因为几乎在同时,唐王朝的伟大皇帝唐太宗身体染病,也将不久人世。事情是这样的,公元649年的一天,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唐太宗来到了京城外的翠微宫。其实从这年年初李世民就已经疾病缠身,现在病情进一步恶化。这次来过翠微宫之后,没几天太宗皇帝就龙御归天了。她死后的第二年,吐蕃的伟大领导者松赞干布就染病身亡。可能这就是天意吧,让两个巨人几乎同时离开人间。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芒松芒赞,这孩子跟当年的松赞干布一样继位的时候只是个孩子。芒松芒赞会像他的祖父一样,雄才大略,小小年纪就能镇得住这个庞大帝国吗?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松赞干布的孙子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祖父,但是吐蕃的辉煌却没有落下神坛。因为吐蕃没有了松赞干布,但是还有强臣东赞域宋,这个人有着济济大名,曾经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完成了很多艰难的任务,吐蕃开始进入君强臣弱的局面。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四夷华夏无不折服,就连突厥和中亚的国家也纷纷前来讨好李世民,并且称其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又拉近了吐蕃和唐朝的关系,但是缔造和平的两个巨人同时去世,两个国家还能像之前那样维持和平吗?答案是否定的,吐蕃和唐朝针对吐谷浑的争夺问题打得火热,西域地区也狼烟四起。东赞域宋稳定好后方后,兵锋直指西域。

西域争霸的焦点是安西四镇。安西四镇(包括于阗、碎叶、疏勒、龟兹)与河西、陇右基本上控制着中原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安西四镇涵盖了丝绸之路的南北两条道路,控制了这些地区无疑就等于控制了丝绸之路,而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银珠宝、精美的瓷器、光滑的绸.....会源源不断地流人吐蕃,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吐蕃人的每一个毛孔和唐朝人的每一根神经,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点燃着每个人心中的贪念和欲望。

公元60年,唐朝和吐蕃为了争夺西域,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吐谷浑在联系东西方的要道上,谁控制了这个地方,谁就等于掌握了丝绸之路的南道——青海道。这条道路还跟丝绸之路的北道——河西道相连,早在汉朝时期,就为了打通丝绸之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丝绸之路对中国的意义是巨大的。所以唐王朝想方设法也要在这场争夺战中取得胜利。而且吐谷浑还可以作为出击东突厥的跳板,进而控制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加强和内地的联系。吐谷浑还是唐朝的西北屏障,如果让吐蕃抢去,也就意味着唐朝的西北暴露在了吐蕃的打击之下。因此,能否拿下吐谷浑关系到唐王朝边疆的安定问题。

对吐蕃而言,现在正在加紧向东发展,而吐谷浑就是吐蕃向东发展的第一战,控制了吐谷浑就可以和唐朝争夺陇右地区,北边可以控制河西走廊,截断丝绸之路,进而控制整个西域,也就增强了和唐朝抗衡的资本。占据了吐谷浑,还可以得到这里的物资保障,在日后跟唐朝的对抗中获得更多筹码。

为了争夺吐谷浑,噶尔.东赞域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指挥军队切断了吐谷浑的后路,同时想试探一下唐朝对吐蕃占领白兰的反应,东赞域宋还派使者到唐朝为芒松芒赞求婚,另一方面自己亲自去巡视宁钟地区,为大战做准备。

公元659年,东赞域宋开始率领大军进攻吐谷浑。但是吐蕃的第一次出击就遇上了大唐名将——苏定方。吐蕃大将中了唐军的调虎离山之计,被死死包围住,吐蕃士兵奋起反抗,仍然无法冲破重重包围,吐蕃首战就遭到失败。唐朝这边首战告捷,声势大振。吐谷浑王立刻带领部众归附了唐朝。公元660年,吐蕃再次派大军攻打吐谷浑。吐谷浑这回有了唐朝的保护。吐蕃竟然也恬不知耻的派人到长安诉说自己的委屈,其实吐蕃这么做就是想试探一下唐朝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

唐高宗因为吐蕃强大,所以就拒绝了吐谷浑的求援。如此一来,吐蕃更加肆无忌惮。公元663年,吐蕃大军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的一个大臣投靠了吐蕃,并且把吐谷浑的内部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噶尔.东赞域宋。吐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带领弘化公主逃往凉州,迁到了内地。

吐谷浑被吐蕃灭亡之后,唐王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公元663年,唐高宗派凉州都督郑仁泰担任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派人屯兵守卫凉州和鄯州,来防备吐蕃的继续东进。吐蕃为了让唐朝承认已经占领吐谷浑的事实,东赞域宋还尚书宋高宗,故意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责,并且请求和亲来缓和双边关系。唐朝军臣识破了吐蕃的伎俩,断然拒绝了吐蕃的请求,并且派人到吐蕃严厉谴责了他们的行为。吐蕃使出惯用的手法,在唐朝派来的使者面前只是一味的打哈哈,并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拱手让出吐谷浑。唐朝针对吐蕃的这种蛮横无理的做法,也没有其他办法。

那么比吐蕃更为强大的唐王朝,为什么不敢直接出兵攻打吐蕃呢。这件事情还得从吐蕃进攻吐谷浑的时候,唐朝和高丽的战争所起。公元655年到公元669年,唐朝派出举国之兵攻打高丽,一共打了15年。这场战争牵扯了唐朝太多的兵力,导致唐王朝一时间无法抽调出更多的兵将去对付吐蕃。

而且唐朝对于出兵吐蕃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一直到高丽战争结束之后,才把这件事情搬上唐朝议事的日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安置吐谷浑可汗的问题。本来打算把他们安置在凉州南侧,但是又担心他们在这个地方会继续受到吐蕃的攻击。最后在所有唐朝大臣的一致商讨下,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要保证吐谷浑可汗的安全,就要抢先出兵吐蕃彻底打败他们,以挫败他们的嚣张气焰。但是关于什么时间出兵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又不同意,有的人认为这时候正好国内水旱灾害不断,在这个时候出兵似乎不太合适。还有人从战术上考虑,认为吐蕃距离唐朝中心太远,唐军长途奔袭劳师动众,恐怕等大军到达吐蕃的时候,对方已经逃走了,而且深入敌境也不容易取胜。还有人认为援助吐谷浑迫在眉睫。就在唐朝军臣举棋不定的时候,吐蕃已经抢先采取了军事行动。

公元670年4月,吐蕃出兵攻陷了西域18州。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开始动摇,吐蕃仍然咄咄逼人,唐朝上下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唐朝决定出兵吐蕃。

这次唐高宗任命唐朝名将薛仁贵担任行军大总管,大军打着护送吐谷浑王归国的旗号,兴兵10万征讨吐蕃。大军一直深入到青海湖南边的大非川,想要进攻乌海。但是乌海地势险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按理说唐军应该首先把粮草资中运往前线,但是这样一来势必会减缓行军速度。薛仁贵害怕贻误战机,所以他下令分兵两路。其中一路3万辎重部队在后方慢慢前进,主力部队由他本人亲自率领轻装前进。这个战术的目的是想诱敌来攻,然后趁机突袭吐蕃大军。

虽然薛仁贵考虑周全,准备充分,但是无奈天空不作美。负责押运粮草资中的行军总管郭待封自恃功高,他认为这次出兵自己应该担任主帅,他对薛仁贵担任主帅这件事情一直心存不满。为了证明自己比薛仁贵更加高明,所以他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安排。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继续带领辎重部队前进,暴露在了敌人的眼皮底下。郭待封大军刚到乌海,就遭到了吐蕃20万大军的袭击。唐军的粮草自重全部被吐蕃军队夺取,如此一来,唐军只好退守到大非川。

噶尔.域宋的儿子噶尔.钦陵率领40万骑兵部队身穿铠甲,头戴钢盔,手指枪剑矛弓对唐军展开了猛烈攻击。吐蕃之所以有这么多军队和物资,与他们占领了吐谷浑不无关系,吐蕃在当地调集了很多战略物资,尤其是军粮和马匹,一半以上都来自吐谷浑。吐谷浑已经成为了吐蕃的一个强大的军事给养基地,源源不断地向吐蕃提供各种军事所需。有吐谷浑的支持,吐蕃对这个地方的地形地势也更为熟悉,这些都更有利于吐蕃作战。

乌海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交通要道,这个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也是大非川之战的关键所在。唐朝将士大部分都是中原地区,所以他们一路经过西北长途跋涉来到高原地区,行军速度非常快,还没有来得及适应高原的气候,就已经匆忙陷入了战斗。这个时候军队中有很多士兵出现了头晕腹泻等等症状,所以在大非川,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兵力被疾病折磨的无法投入战斗。

吐蕃军队在唐军士气低落的时候,率先向薛仁贵发起总攻,吐蕃军队40万大军对唐军10万,吐蕃可以说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条件。唐军自然不是吐蕃军队的对手,很快就被吐蕃军队击溃了。这场大战唐军全军覆没,薛仁贵只好写信向噶尔.钦陵请和。这场战争打破了唐朝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就了噶尔.钦陵的威名。并且从此之后,开启了唐朝和吐蕃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双方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西域和剑南道地区。

大非川之战,唐军损失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唐朝政府不得不采取收缩战略的方法。672年,吐谷浑王室离开了一直生活的青海,迁徙到了灵州。吐谷浑,这个存在了350多年的王国,就这样永远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吐谷浑灭亡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不复存在,吐蕃已经完全控制了河源之地,这个地方水草茂盛,贵族再也不用为争夺牧场大动干戈。唐军虽然在大非川之战中遭到惨败,但是并没有放弃在这一地区的争夺,但是在公元673年唐军和吐蕃的又一次大战中,再次遭到失败。这次让唐王朝真正意识到吐蕃不仅无法消灭,而且还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虽然在后来的双方不断争斗中,也经常有捷报传来,但是对于唐朝来说,要想取得更大的胜利,首先要逾越的障碍就是自然环境。在无法跨越这些天然屏障之前,唐朝只能采取守势。

吐蕃继续攻略河西和陇右地区,唐朝不得不把势力范围收缩到现在的日月山一线。唐朝为了抵抗吐蕃的步步紧逼,在河陇地区加强布防。双方陷入对峙局势,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双方的对峙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

虽然唐王朝总体采取守势,但是国内主战派一直没有放弃出兵吐蕃的提议,骆宾王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公元679年,吐蕃又大举进犯西域。这个时候已经52岁高龄的骆冰王,给对自己有恩的礼部侍郎裴行俭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希望从军报效国家的愿望,很快就得到了裴行俭的同意。骆宾王跟随大军到达西北边陲,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在西北边陲跟吐蕃的作战过程中,为骆宾王题诗作赋提供了很多素材。骆宾王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思和羁旅感慨的诗人,他笔下的诗大都表现这种情感。骆宾王开创了唐朝边塞诗的先声,在戍守边疆期间,他十分怀念长安的生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长诗《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骆宾王(约619—687),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678年(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

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棨《本事诗》则说:“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另有一说表示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

而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

也有学者表示,南通和义乌两地的骆宾王墓都是衣冠冢。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嵚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

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

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

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

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其诗,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今已佚。

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

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事迹见新、旧《唐书》。

关于骆宾王的趣事,唐代考工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流放到江南,流放途中来到杭州灵隐寺游览。

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联:“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又总感到不如意。寺内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宋之问答道:“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兴思不来,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请你试吟上联。”宋之问即吟诵第一联给他听,他听了后,反复吟唱了几遍,便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十分惊讶,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他又接着把这首诗吟到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僧所赠的诗句,是全篇中最精辟的地方。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再也见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细的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继续盘问他,答道:“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潜逃了,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顾虑漏掉了大头目,会落大罪名。当时死了几万人。因此找与他俩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呈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俩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给朝廷。因为这样,所以徐敬业能够成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岁才死的。骆宾王当年也落发为僧,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一年之后就死了。当年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因兴复唐朝为名,所以人们多半俘获后又开脱了他们。”

生活感悟:自我反省是学习不断理清自我的思想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以达到与现实同步的过程。精于自我反省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缺口,迅速补齐自己的不足。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品一样,全身心投人、不断创造和超越,所以,在他们的手中,所有的工作都会越做越好,这样的人因为善于反省,善于学习,所以他们本身就是-种价值的载体。

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成长,并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领域是一片广大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许多人多半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充满朝气、全心全力、渴望出人头地,但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能平步青云,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失掉了开始时的企图心、使命感与兴奋感,过着可悲的生活。

检讨是成功之母。找出自己最大的障碍,限制性的步骤,以及犯过的最大错误,推导出原因,加以改善,你才会有所收获。一个真正善于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的知识远比从自己的成就中汲取的知识要多,而这个途径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好的途径。所以,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首先是个态度端正,知道在自己身上找缺口的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不是因为善于反思自已而感到自豪,而是善于比较、在意他人比自己得到了多少而感到嫉妒。他们不会想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在哪里,而是想如何打垮对方,以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求凸现自己的强势。这样的结果只会让自己变得狭隘,变得没有上进心。而且这种做法等于自己给自己掘墓。真正聪明的人绝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求得胜利。他们会努力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认真学习,补充知识,以能力战胜对手,让对手心服口服。这样的胜利才是光明而长久的。

当然,承认自己的缺失,面对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的自己确实有-点困难,而改掉自己身上的这些缺点更困难,但是,古人言:先苦后甜。没有痛苦的修正,如何换得日后的光明?反省自己的错误是突破自己的学习瓶颈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我们都期待自己可以有所成就,但是要取得任何成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假如你连反省自己的这个小小的代价都不愿付出,那就不要对自己美好的生活抱有任何幻想,因为,上帝是公平的,你希望在他那里得到的好处,他不会白白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