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64、第二节 跟其他民族扯上点关系全文阅读

第二节跟其他民族扯上点关系

万里蚕丛国,西南出漏天。吐蕃唐徼接,越巂汉疆连。参井星躔外,岷峨雪界边。{左牛右羊}船元下粤,剑栈忽朝燕。骠信狂图歇,菜场咩险要镌。称元更号谓,督爽革官联。慰谕开行府,咨诹肃使权。贝仍通一觅,土尚锡双田。饰齿金兼漆,充衣卉与毡。瓜匏冬更实,桃杏腊尤妍。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古时候的羌族居住范围很广,后来经过迁徙有一些部落定居中原。在不断跟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羌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互相吸引也互相排斥,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羌族发生了很多改变。这些民族不再逐水草而居,是跟汉族人一样过着定居的生活,并且和汉族人一起创造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历史。还有一部分比较偏远的羌族人被山川河流所阻隔,这些人无法跨越阻碍来到中原。他们一代代的生活在边远地区,领略不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没有风云变幻的金戈铁马。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有一个羌族部落发羌的子孙生存在这里,这个部落曾经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征服了周边的国家,而且还一度让强大的唐王朝也忘尘却步。发羌就是吐蕃的祖先,关于这一部分的记载,在《新唐书》中,有详细的记录。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著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日鹘提悉补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这里不仅道出了吐蕃的由来,还说出了其名字的由来。这一线索让我们把追寻的目光停留在发羌的身上。

在更早时候的《后汉书.西羌传》中则明确记录了一-则关于“发羌”的史事。大概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一个叫无弋爰剑的羌人,被秦国所获,他想尽--切办法逃了出来。为了躲避秦兵的追捕,情急之下他藏人了岩穴之中。当秦兵用火焚烧岩洞的时候,一只斑斓猛虎替他抵挡了烈火的焚烧。待秦兵退去,走出洞穴的无弋爰剑与-位劓女(被割掉鼻子的妇女)相遇并结为夫妇,逃入三河间(三河是指黄河、赐支河、湟河)。相传劓女将头发披散以遮蔽脸上的缺陷,而这便是吐蕃披发覆面的由来。远古时代的人们总是期望他们的首领是神的化身,有神的庇护,接下来被猛虎解救的无弋爰剑理所当然地被推选为部族的首领,这支羌部落在他的带领下渐渐壮大,他的后代“世世为豪”。

约公元前4世纪,当这支部族的世系传到无弋爰剑的曾孙忍时,秦国再一次成为这支部族的噩梦,其“兵临渭首,灭狄源戎”的军事行动,使忍感受到了威胁。他心里清楚,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他们,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快这块土地将沦陷在秦军的铁蹄之下。而在强势的秦面前,他们能做的只有离开。离开的并不是部落的全部,部落这时被分成两部分,作为首领的忍继续留在故土,另一部分则在无弋爰剑的孙子印的带领下去寻找新的家园。幸运的是秦献公并没有把战火烧到他们的土地上,留守在这里的羌人(据说是在湟中--带)得以保留,而且愈加强盛。另一支经过辗转迁徙,到达了“黄河之西数千里”的地方,其后经过时代的变迁,西徙的羌人形成了许许多多分支,发羌便是其中一支。

据史料记载,发羌发记得时间大约在冬晋。这一时期对汉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从这时候开始,汉人雄踞中原的历史告一段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快速吸收中原文化,同时也输出着自己的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发羌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他们的欲望也伴随着实力开始膨胀。他们也像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一样,梦寐以求的想开疆拓土和增加经济来源。于是他们坚毅的迈出了前进的步伐,他们首先把目光锁定了青藏高原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经过多年的斗争,这个部族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其中的一支雅隆部落更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崛起,最后终于统一了各部,建立起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统一的王国——吐蕃。

因为这个说法在史书上有记载,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们大都信服这种说法。既然骗人这个说法,自然就要为这个说法找到更多的佐证,来证实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为了考证这一问题,史学家们开始忙活起来。首先他们从吐蕃和发羌的读音到习俗,展开了研究考证。在读音上“蕃”、“发”不仅发音相近,在古代甚至可以通转,而藏族则恰好称其民族为Bod(读拨),在古代“发”也读“拨”。至于“吐”则相当于汉语的“大”,是吐蕃的自称,就如同唐朝自称为“大唐”-样(实际上,我们知道“蕃”也有可能源于他们的早期信仰一苯教)。在风俗上,羌、藏的语言相近,《汉书》称春秋末期的羌族首领无弋爰剑的“无弋”为“奴隶”;藏文中,同“无弋”音相似的“乌摇”也是“奴隶”的意思。另外“印”(带领羌族迁徙的忍之父)就是“我”的意思,在藏文中具有相同的读音和相同的意思。在生活习俗上,羌人火葬同藏族的火葬也有相似。羌人喜欢以彩色涂面,吐蕃也有赭面的习俗。

有了这些证据的支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信服这种说法。当然也不缺少质疑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首先大家对《新唐书》吐蕃传记载的真实性就一直存在怀疑,其次,研究者提出“忍季父印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的不同解释,传统的解释是羌部族的一部分由印带领,迁徙到赐支河曲以西数千里的地方,这就刚好到达了青藏高原。新的解释却是种落迁徙的方向是向南而不是向西,因为文中明确说到“附种落而南”,至于“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则是以河曲西为出发点往南迁徙数千里。如果这一说正确,那么吐蕃源于西羌的说法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同西羌说并存的还有另一种说法“鲜卑说"。同西羌说不同,它的由来源于《(旧唐书》的记载:“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

南凉(397-414)是由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十六国之一。其建立者秃发乌狐,也曾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度控制了宁夏和甘肃西部。后来秀发乌孤死,子樊尼年幼,国家由停權治理。由于穷兵黩武,南凉走到了尽头,被西秦所灭。迫于无奈,樊尼率众西迁。具体迁徙的地方含糊不清,只知道是渡过黄河,越过积石,到达了羌人的居住地。后来由于樊尼“威惠夙著,为群羌所怀”,周边的羌部族纷纷来降,于是樊尼便以“秃发”为国号重新组织了政权,而别的国家或部族听成了吐蕃,以讹传讹,便有了吐蕃的名号。

这个说法刚一传出来,立刻就引起了一片声讨。因为这个说法存在太多的漏洞,首先南凉在公元397年建国,而吐蕃的第一位赞普所处的时间大概在秦汉之际,很明显时间不符合地点也不符合。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吐蕃来源于鲜卑人的西迁,但是樊尼建国的羌中指的是河湟地区,距离积石山和雅隆河谷相距甚远,更何况鲜卑和藏族完全属于不同的两种语系,根本不可能是一族同源。

眼见这几种说法都立不住,藏族一直是一个虔诚的信仰佛教的民族。他们对一切跟佛有关的事情都心存敬仰,并且喜欢把身边所有的事情都烙上跟佛教有关的烙印。早在佛教还没有大肆传入青藏高原的年代,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把自己的民族跟佛教扯上关系。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民族也像其他民族一样诞生在一片佛光之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多藏族史家费尽心机,开始编织各种藏族来源于印度的传说。

传说一:

很久很久以前,当高原还没有人的时候,当时的印度叫天竺,那里早已有了国家,有了自己的国王。在般茶王统治的时候,他们和12个穷凶极恶的敌国发生了战争。般茶王的五个王子亲自作为统帅,满载着国民的希望出征了。其中一支由汝巴王带领的军队,遭遇了失败,无奈之下男扮女装,向高原的方向逃亡,藏匿在高峻的雪山之中。之后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再也没有离开,并因此成为高原的主人。

传说二:

传说在古时的印度有一对孪生兄弟,名字分别叫嘉森巴和马甲巴。这两个名字我们并不熟悉,但是人们肯定不会遗忘的是古印度一位伟大的国王一阿育王,这对李生兄弟便是阿育王的后裔。古代对于王位、权力的态度,大部分国家都差不多,父子可以反目,兄弟可以成仇,在当时的印度也不例外,于是故事就在意料之中发生了,兄长开始嫌弃弟弟,弟弟开始不满兄长。对于他们勾心斗角的细节,藏族史书上并未细讲,因为这些只是一个引子,真正与藏地有关的却是马甲巴的小儿子。

马甲巴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是个智慧、贤明的圣人级人物。圣人不仅要有非凡的智慧,也要有异于常人的样貌,这估计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不谋而合的观点。随着藏族史家想象力的增大,这位王子的相貌也变得夸张了起来。据说,这位王子出生的时候,下眼睑能盖住上眼睑,脚趾之间有蹼相连。但是有的藏族学者把他的父亲记载成百军王,而不是马甲巴,这两者是不是同一人,不得而知。反正接下来的结果是相同的,不管是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中的失败,还是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如此德才兼备之人没有如人们所愿,登上国王的宝座。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遵神的旨意,他被乔装改扮成妇人的模样,前往藏地而成为高原历史的开创者。

传说三:

释迦族的释迦钦波、释迦黎扎比、释迦日所巴三支,王位世代相传。至一位叫杰桑的国王时,不知出于何因,他的小儿子率领军队逃往雪山之中,从此便在那里定居,繁衍后代,这就是高原上人类的由来。

这些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王子的出身,但这并不影响吐蕃王室源于印度的说法。藏族史家也都赋予这个王子一个神圣的名字一聂墀、吐蕃的第一代赞普。他是吐蕃王统的开始,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传说并不是有关西藏人类起源的传说,而是西藏有“王”的开始,只是人们将这些传说的内涵扩大了。为了宜扬他们的信仰,古印度和藏族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结合了,于是聂娜变成了第个路上高原的人。其实关于起源,藏民们有自己的理解,比如“猕猴变人”的传说,比如“卵生说”,所以这一不属于藏族土生土长的南来说不像“猕猴传说”那么深人人心。“南来说”的盛行,少不了佛教的推波助澜,它的流传也始终难脱“爱屋及乌”的嫌疑。尤其是将印度的王子同吐蕃的第一代赞普聂墀扯到一起,更使人难以相信其真实性。有资料为证,在吐蕃王朝时代,人们不会认为聂墀赞普是藏地的第-一个人,也不会认为他们的伟大的赞普来自印度,那时候的聂墀是自天而降成为雅隆之王,是神圣的象征。正如学者南喀诺布所言:“藏族史家们普遍将吐蕃王室的起源归溯于几个藏区以外的王统。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藏族人笃信印度佛法,就对印度其他学科也有种亲密感,从而对印度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求,同时也开始了将藏族历史文化的起源追溯印度的做法。

在当时没有文字的年代,人们只能通过传说来保存记忆。所有关于藏族起源的,我们提到的这些学说,包括猕猴说,鲜卑说,西羌说,印度说等等,这些传说仿佛让我们坠入云雾一般,分不清藏族到底起源于哪里。但是这些充满趣味的传说却是藏族的历史,一开始就五彩斑斓。传说终究是传说,他不是真正的历史,既然我们要探讨藏族和吐蕃的历史,那么我们介绍完这些传说之后,最终还是要完完本本的还原一个真实的藏族起源。关于藏族的起源,后世的考古学家们已经用证据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之前,西藏就已经有人类的存在,而且他们不是外来的。就是这些土生土长的西藏人,孕育了伟大的吐蕃王朝。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青藏高原还是原来的青藏高原,但是,文化和先民们已经今非昔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许藏族也跟汉族和其他众多民族一样,从一开始血液里流淌的就不是单一的血脉。

关于青藏高原的结构,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叙述。青藏高原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喜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过8,000米。高原内部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为湄公河)、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森格藏布河(又称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称布拉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错,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米的地方最热月平均温度不足10℃(50℉),无绝对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随著工业发展,新的工业城市如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日喀则等不断形成。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青藏铁路也通车。民航班机通西宁、格尔木、拉萨、林芝地区、昌都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含中国以外部分)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生活感悟:很多人习惯性地依赖别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他没有找到并挖掘出自身的能量。所以,当你开始修炼自己,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后,你会发现,人生没有什么困难,你能够坚强地去面对一切。

美国学者詹姆斯根据其研究成果指出:“普通人只开发了自己身上所蕴藏能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起来,每个人不过是半醒着的。”

每个人的自身都是一座宝藏,都蕴藏着大自然赐予的巨大潜能和无限潜力,只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使得我们没有机会将内在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身上没有得到开发的潜能,就犹如位熟睡的巨人,一旦受到激发,便能发挥“点石成金”的力量。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依赖既有的经验,认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也不可能做到,于是便变得安于现状,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于从事那些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事情,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本领,从而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及探索未知的领域。那么,自身的潜在能力也就始终得不到挖掘,所有的潜能也都在机械的操作中埋没,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肌体的变化而渐渐消失了。

另外,潜能的开发程度也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勤奋。积极进取的人,其潜能能够获得深度的开发;而消极懈息的人,凡事得过且过注定一事无成。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并非大多数人命里注定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只要发挥出足够的潜能,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爱因斯坦是一位举世公认的20世纪科学巨匠。在他死后,科学家们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是从体积、重量、构造或细胞组织上,都与同龄的其他任何人无异,并没有任何特殊性。

这充分说明,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他的大脑内部比起其他人有多么与众不同,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在于超越平常人的勤奋和努力以及为科学事业忘我牺牲的精神”。

因此,无论你正陷于人生的低谷时期,还是沉浸在他人怀疑、否定的苦涩话语之中,你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心态加上勤奋努力,你就一定能激发生命的潜能,创造出人生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