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56、第二章 匈奴崛起,大汉面对匈奴的…全文阅读

第二章匈奴崛起,大汉面对匈奴的战略考量

第一节跨越长城成为匈奴的第一道坎

汉家经武意如何,也信狼心欲偃戈。

岂是虏庭佳丽少,自缘婚礼货财多。

女从宗室方抡择,赋出齐民更刮摩。

若向大臣求侄媵,当时谁肯议通和。

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就调转枪头攻打匈奴,大将蒙恬一直把匈奴赶到了漠北。后来秦王朝二世而亡,楚汉相争刘邦获得天下。匈奴也趁楚汉相争的机会复兴了国力,匈奴铁骑赫然出现在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面前。那么,汉王朝在面对匈奴的时候该如何自处?汉匈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最终,汉朝初年又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匈奴,这些将会在本章中为大家呈现。

匈奴成为了草原上的超级军事强国,而且趁着楚汉相争的机会掠夺了中原很多土地。不过,这个时候的匈奴对中原的侵略还是小规模的,因为在他面前有一道人工阻碍,这个阻碍是秦王朝用自己的灭亡代价为中华民族换来的几千年安宁,那就是长城。当然,除了长城外,匈奴人还有自己的一些考虑。但是匈奴要想进一步攻略中原,那么就必须跨越眼前这个障碍——长城。

对汉王朝来说,匈奴的崛起无疑也是对汉朝的巨大威胁,如何解除这一威胁,就成了汉朝建立者刘邦需要考虑的第一大问题。其实,长城并不是秦王朝一代建立起来的产物,当然他的主体是有秦始皇建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为了抵御蛮族,就开始在边境地区修筑长城,在秦国建立以前,就断断续续有了好几段长城,并且通过城墙将各个瞭望台连接起来,这才是早期长城的雏形。

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都是成群结队抢完就跑,并不会驻扎下来。这样就不利于中原军队抵抗和攻打,他们都是遇见中原老百姓就杀,遇见好的东西就抢。等中原军队一集合,他们就四散而逃,就是出兵追击也不知道该追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只能吃哑巴亏。但是哑巴亏吃多了,也逐渐总结出了规律。匈奴一般都是秋冬季入侵,春夏季撤到塞外。这主要是因为春夏草原牧场生长旺盛,匈奴人忙着游牧生产,等秋冬季草原枯萎,他们的生活陷入窘迫,就得琢磨新的办法,那就只能靠抢。匈奴人的行为迫使中原百姓不得不在边疆修筑堡垒,集结起来居住。春夏,大部分人从事生产活动,小部分人负责监视匈奴人。秋冬季,所有人都进入堡垒武装起来,随时准备作战。

在长期跟匈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原人总结出了防御匈奴的有效方法。在跟北方游牧民族交界的山脉上修筑堡垒,在这上面设置烽火台,并且把烽火台连接起来,派一些人担任警戒任务,只要发现游牧部落进攻,这些担任警戒任务的人就点燃烽火,召唤附近的军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拿起武器登上长城防御和抵抗。

这些堡垒和烽火台有效地保障了边境地区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在没有部落进攻的时候,老百姓就能安心投入农业生产中。经过后代不断的巩固和扩建,最终在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交界的山脉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长城。

战国时期,跟匈奴交界的秦国,赵国和燕国都在自己的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但是由于这是三个国家分别修筑的长城,所以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中间存在空隙。有的时候匈奴人就通过这些空隙入侵中原,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候的长城的战略防御功能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

等到了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之后,就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攻击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这一战迫使头曼单于带领匈奴部落被迫北迁,并且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十几年里,不敢南下牧马,更不敢翻越长城来抢掠。

秦始皇心里比谁都清楚,仅仅依靠一两次的胜利,是不可能杜绝匈奴人南下侵略的。所以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就必须对原来秦国,赵国还有燕国的长城加以完善并且连接起来,在重要的地方住兵,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秦始皇构想的千秋万世的统治大业。

为了修筑长城,秦始皇征调了30多万民工,虽然这件事情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万世的伟业,但是确实对当时的民工来说是一件非常劳累过度的劳动,有无数的人成了长城脚下奠基的尸骨,所以后来才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不得不说,秦始皇修建的这道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后世子孙起到了莫大的影响。

对中原统治者来说,只要长城还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无论北方的游牧民族多么强大,他们都无法大规模的跨越长城,对中原国家造成威胁。

虽然秦始皇死了,但是他留下了一道万里长城。冒顿单于纵使多么有才智,看到这道防御也只能长叹一声。在楚汉战争时期,那个时候秦国名将蒙恬已经被赐死,接替他的王离也被调走了。在长城边塞上大部分将士被抽调走,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将士留下来驻守。导致匈奴骑兵依然不能大规模的越过长城,所以当时匈奴只好把重点放在了征服草原其他部落上。

等到冒顿称霸草原以后,刘邦也已经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但是刚刚建立的汉朝,由于连年征战,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这个时候还没有精力去经营北方边疆,冒顿却时时刻刻不在想着打回中原,报仇雪恨。当年赵国名将李牧和秦国名将蒙恬大败匈奴的一幕幕经常出现在冒顿单于的脑海中。

尽管眼前横亘着一条万里长城,但是对于年轻力壮,而且充满雄心壮志的冒顿单于来说,无论长城有多么坚固,他都要率领他的子民们勇敢的闯一闯。

于是冒顿下令匈奴军队沿着长城的各个关隘展开试探性的进攻。经过不断尝试,匈奴人渐渐总结出了长城的弱点,那就是战线拉的过长,需要的人力过多。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个不利局面,如果汉军处处防守的话,就会各处的防守力量比较薄弱,匈奴人就可以集中主要力量攻打一处。但是如果集中兵力防守的话,那么就会留给匈奴人攻击的薄弱点,反正无论如何防守,匈奴人还是有机会跨过长城。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冒顿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强行突破某一处关口,形成局部优势以后,再对汉王朝实施灭亡性的打击。

最终匈奴选择了马邑,这个地方是长城的一处重要关口,而且距离匈奴单于王庭比较近。于是,冒顿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表面上派出军队骚扰长城的各个关口。但是暗地里却集中主要兵力准备攻打马邑。

这个时候的汉王朝,由于刚刚建立,刘邦对异性诸侯王很不放心,北方的韩王信也是刘邦怀疑的对象。刘邦认为,韩王信的地盘是比较重要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汇聚了天下最精锐的军队。如果他一旦反叛的话,将会给汉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了除掉这个威胁,刘邦在公元前201年,改封太原郡为韩国,以晋阳为王都,作为韩王信的封国。含王兴在这个地方既便于刘邦控制,有能力用它防御匈奴。

韩王信是战国末期韩国韩襄王的庶孙,他也是刘邦打天下时的功臣之一。由于他跟叱咤风云的楚王韩信同名,所以为了避免把这两个人搞混,史书一般称它为韩王信。韩国被灭亡以后喊王兴一直在故地生活,后来跟随张良入关当了个将军,没过多久又当了韩国的太尉,奉命领兵攻取韩国,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之后刘邦撤出荥阳,就留下韩信等人守卫荥阳。等到楚军攻破荥阳的时候,韩王信先投降了楚军,然后又寻找机会逃跑,重新投奔了刘邦,此后就一直跟随刘邦攻取天下。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刘邦为了动员各方力量,答应分封诸侯。他把战略要地影川分给了韩王信,但是战争刚刚胜利没多久,刘邦就出尔反尔,把韩王信从这个地方调到了北部边塞。对于这件事情,韩王信非常不满,但是他也没敢表露出来,只能听从刘邦的安排。后来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这是个好地方。因为刘邦对开国初年的功臣普遍不放心,尤其是手握重权的大将。如果有一天刘邦要对自己下手,这个地方紧靠匈奴。实在不行他可以借助匈奴的力量对付刘邦。

刘邦让韩王信把都城设在晋阳,但是韩王信有自己的考量。所以他上奏刘邦,说晋阳距离边塞太远,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他请求刘邦允许他将王都设在马邑。刘邦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是刘邦没有想到,这件事情竟然为匈奴进攻汉朝提供了便利。

公元前200年秋天,冒顿派出几股小军队佯攻长城其他关口,然后率领主要兵力进攻马邑,马邑被团团包围起来。

韩王信面对匈奴的进攻,其实他完全有力量跟匈奴一战。但是由于刘邦的猜忌,他决定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非但没有积极谋划如何应对匈奴进攻,采取有效措施。反而好几次派人到冒顿那里请求和解,韩王信没有得到刘邦的许可,就擅自派人与匈奴和解。这件事情不仅不合理而且不合法,韩王信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冒顿正好看到了汉朝内部存在的矛盾,他决定利用这个矛盾,进一步离间韩王信和刘邦的关系。他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既不拒绝韩王信的谈判要求,也不答应撤军。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刘邦怀疑韩王信,另一方面是想迫使韩王信投降。这样匈奴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马邑,进而突破万里长城。

刘邦知道匈奴大军围攻马邑后,就马上派军星夜增援马邑,因为刘邦知道马邑对长城防守的重要地位。

冒顿看到汉朝的援军到来,就主动撤离了马邑。但是他的这一举动,显示出韩王信跟匈奴军的默契配合的假象。这样一来更加促使刘邦对韩王信的不信任。

马邑之围解除后,刘邦认为这次完全是韩王信与匈奴人串通好的。于是,刘备写信斥责韩王信,韩王信收到信后,想到了楚王韩信的下场,又想到自己曾经投降过项羽,而且又跟匈奴人私下有过往来。这些事情,刘邦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于是韩王信最终决定把马毅邑主动献给匈奴人,然后跟匈奴联手攻击汉朝。其实韩王信的反叛,完全是由于汉朝建立初年,刘邦猜忌功臣的结果。

冒顿接到韩王信的投降消息后,非常高兴。这样匈奴大军就顺利越过了万里长城,韩王兴担任匈奴军的先锋,率领兵马攻略太原郡,匈奴大军一直打到晋阳附近。在这里尽情掠夺一番后,匈奴大军和韩王信才撤去。

这次匈奴人顺利跨过万里长城,对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化解这次危机,就成了摆在汉朝君臣面前的一大难题。

小故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一个远景!没有目标的人就好比设头苍蝇,今天东榔头,明天西梆子,到头来落得事无成!首先你要给自己确定个人生的目标,根据你的目标制定你的职业规划。然后你就要按照这个规划给自己制定实施计划。

美国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迪帕在他们的两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决定养一只小狗,后来他们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狗,当朋友问他们:“小狗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面相觑,哪囔着说:“一只小狗还有什么目标,当然是当一条狗了。”女训练师严肃地据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夫妇俩商量后,为小狗确立了,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由此他们也牢记这句话做一只小狗要有目标,更何况是做-一个人。

人生中起导航作用的是目标。当你迷失在人生这个大舞台的时候是目标指引着你前行。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有目标,内心的力量才能找到方向,才可能集中精力达到你人生的高度。

目标的光明照得有多远,一般来说人生路就能走得多远。那种浑浑疆噩不思上进的人,生活中必然是一塌糊涂。那种志向高远奋发图强的人,才会成就光辉人生。英雄名人并非是遇不可及的,人家也是从平凡起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一个千古以来验之有效的人生真理。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要尽可能张开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在人生路上奋勇向前。但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资质,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人生机遇,现实情况是成为名人伟人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平民百姓。正应了一句俗话:“人人都有帝王相,人稠地窄轮不上。”对普通老百姓来讲,整日做英雄名人梦,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有害的。但是,我们不做造飞机、造轮船,办实业成大款的白日梦,并不等于我们不要理想,没有理想。理想并非只是虚幻的目标,而是由一个个具体路标组成的,是可以随时修正或者重新树立的。

有目标,明确方向,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在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来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两度摘冠,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议论、猪测,山田本听之任之,不做任何解释。直到10年后,他他才在自传中揭开谜底:“每次比赛之前,我都先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明确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寻找无限的动力,专注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空想,而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去实现这个目标,为了目标从细微处人手,踏踏实实地、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去实现它,而不是高谈阔论满腔热血一脑袋空想!

目标是茫茫戈壁的一片绿洲,是远行者手中的罗盘,是黑夜里若隐若现的明灯,是冰天雪地里令你怦然心动的温暖与勇气,是最远又是最近的一个梦。他时刻追随着你,同你分享欢乐,共担忧愁。正因为有了目标,生活才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