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90、第三节 异族出走,农民起义全文阅读

第三节异族出走,农民起义

朝觐复朝觐,暮临拉萨河。新村毡帐少,故梦布宫多。经辩牾秦法,壁呵宜藏歌。药王山下路,星客此曾过。

在所有吐蕃攻占下来的领土中,敦煌是最难管理的一个。早在吐蕃攻打敦煌的时候,这里就盘踞着好几股势力,有周鼎、阎朝等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敦煌军民誓死抵抗。一直到公元766年,赤松德赞亲自指挥作战,才把甘州和肃州拿了下来。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敦煌当地守军还一直为大唐王朝坚守着在河陇地区的最后一片领土。他们也多次派人到长安和回鹘等地求救,但是都没有什么消息。河西节度使周鼎眼看援兵无望,就打算弃城出逃。但是敦煌都知兵马使阎朝是本地人,他知道如果放弃敦煌之后,当地的老百姓们就会面临流离失所的惨状,因此他发誓要与敦煌共存亡。公元777年的一天,周鼎外出巡视,阎潮派伏兵把周鼎杀死。然后他把这件事情的始末向敦煌军民阐述一遍,并且号召大家要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在阎朝的鼓舞下,敦煌的军民万众一心,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守卫敦煌。

阎朝自领沙洲刺史和河西节度使,然后在他的带领之下,敦煌军民一直坚持抵抗吐蕃长达十几年。在公元847年,河湟故地收复。唐军的节节胜利也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敦煌军民,他们在当地大族张议潮的带领下,一起赶走了吐蕃官吏,收复了瓜州和沙洲,一步一步地消灭了河西的吐蕃军队。要着重指出来的是,在张议潮起义的过程中,粟特人积极的投身到里面,还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粟特人安景旻就是张议潮驱蕃创建归义军政权的重要支持者。敦煌地区是粟特人的一个聚集区,707年,大批粟特人迁徙至敦煌,他们被安置在敦煌城东地区,这块地方被命名为从化乡。吐蕃占领敦煌后,吐蕃打破粟特原来聚族而居的传统,将他们分散至各个部落中。

张议潮驱蕃,安景旻作为粟特人中的领袖自然成了拉拢对象。而且安景旻和张议潮还有一丝亲戚关系(张议潮的母亲姓安,有可能是粟特人),因此便率领族人加人到起义军的队伍。敦煌光复后,安景旻与张议潮、阎英达三人曾联名上书唐朝皇帝。归义军政权建立后,安景旻担任了政权的二把手一节度副使。除了安景旻之外,还有康通信、康使君、安怀恩等著名的粟特将领。到五代初期,栗特人曹议金干脆取代张氏建立了曹氏归义军政权,统治敦煌长达120余年。

当时参与张议潮起义的可不仅仅只有粟特人,还有一个当地的少数民族,也趁这个机会,联合在一起,聚众反抗吐蕃的残暴统治。这个部落叫嗢末,也被称为浑末。至于嗢末来源问题,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嗢末百姓本来是河西、陇右被吐蕃占领后吐蕃统治下的原大唐子民,在吐蕃统治河陇期间,吐蕃对该地之民强制施行了民族同化政策,当地的百姓已经深深的被打上了吐蕃的烙印,变成部落民,无论是语言、风俗还是宗教信仰等无不完全吐蕃化,最终成为吐蕃的一支。这个部落生活比较分散,集中在西北地区好几个州,这些地方也是吐蕃在面临崩溃的时候反抗最为激烈的地区。

嗢末在跟随吐蕃四处征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在被吐蕃统治者奴役及在战火的洗礼中,嗢末还与其他随军的奴隶及其他民族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由于喝末在战争中表现比较突出,因此,嗢末的反抗大旗一举,立即就有其他的部族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甚至一些较为弱小的吐蕃部族也依附于它,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

857年,河、渭二州的唱末起义军,已经聚集了万余帐。河渭当地的吐蕃统治在义军的打击下已经土崩瓦解,随之起义范围也进步扩大,遍及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今甘肃迭部县)、宕(今甘肃宕昌县)各州,喝末俨然已经成为活跃在西北地区的一支强大军事力量。

862年,嗢末派使者前往长安朝贡,向唐朝示好。875年,嗢末部鲁耨月进驻川西北大渡河流域一带,以抵御南诏的进攻,嗢末部的势力因此渗透到了川西北地区。唐末,嗢末成为西北地区吐蕃的劲敌。906年春,吐蕃7000余人驻扎在宗高谷,就是为了攻打腽末。直到10世纪初,五代历史上仍有嗢末部活动的记载。908年,唱末派人到后梁进贡,其首领杜论悉加、杜论心被封为左领军卫将军同正,苏论乞禄为右领军卫将军同正;912年,后梁授唱末首领热逋钵督、崔延没相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之职。随着与西北民族及其内地往来的频繁,嗢末逐渐被其他部族所同化。

就在唐朝和吐蕃边境地区各族军民的起义过程中,有很多吐蕃的大将也纷纷投降唐朝。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吐蕃大将尚延心,他率领河、渭两州的部落投降了唐朝,唐朝敕封他为武卫将军,尚延心归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朝泾原节度使李承勋直希望将尚延心部的牛羊群搞到手,于是将尚延心骗到了凤林关(今河北凤林县北)内,打算污蔑尚延心谋反,掠夺他的财富,再把这些吐蕃部族迁至荒无人烟之地。尚延心看透了李承勋的阴谋,在宴会上直言不讳地指出吐蕃部落处于荒漠之间,远离中原之地,希望能够率领部族迁徙至内地,做大唐的子民,唐朝的西部边地再无战事,虽然只是简单的内附,但是对于大唐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张议潮建立归义军政权。李承勋等人觉得尚延心所言甚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夺取吐蕃部族财产的预谋。尚延心因此也被唐朝封为河、渭都游弈使,统率内迁的部族。

公元九世纪初,回纥和吐蕃还有葛逻些为了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在北庭到鬼兹一带展开激战,最终回纥控制了整个天山北部以及南部的一些地区,还曾经从吐蕃手中夺取了凉州。有一部分回纥人就生活在甘州和凉州地区。唐文宗时期,回纥上层发生内讧,回鹘统治下的黠戛斯人趁机发动叛乱,杀死了回鹘可汗,并且焚毁了都城,回鹘汗国灭亡。国家灭亡了,那些回鹘人就开始逃离故地,有一部分进入了河西,后来被称为河西回鹘。还有一部分到了甘州,被称为甘州回鹘,这只回鹘人实力最强,还建立了回鹘政权。回纥在唐朝和吐蕃的不断争斗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极其积极的角色,吐蕃强大的时候,他就帮助吐蕃攻打唐朝,吐蕃临近崩溃的时候,他又配合敦煌当地的起义,联合张议潮等一起赶走了吐蕃人。

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本来就非常不好管理。在吐蕃势力强大的时候,还能依靠强有力的统治暂时让这个地区保持安定,一旦吐蕃的控制力削弱,之前靠武力维持的这些统治区域就会产生激烈的抵抗。张议潮带领河陇地区的军民推翻了吐蕃在这一地区近百年的统治,之后,各少数民族纷纷起义,要脱离吐蕃的统治,吐蕃已经摇摇欲坠。

吐蕃是从什么时候走向衰落的呢?很显然,就是在贝吉多杰射杀朗达玛赞普之后,吐蕃就开始走向分崩离析。吐蕃本土地区一连好几年遭遇自然灾害,老百姓们生活困难,流离失所。牲畜也因为干旱和瘟疫等都死光了,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官吏还不忘搜刮民脂民膏,丝毫不体谅同情老百姓的苦难。既然生活的如此困苦,还不如奋起反驳。公元869年,康地率先燃气战火。工匠出身的科希列登被大家推举为起义军领袖,他率领起义军从东向西推进,大军所到之处,民众纷纷踊跃加入。很快,这支起义军的势力就发展的非常强大。

各地的老百姓都起义了,上层统治者内部仍然没有停止窝里斗。贵族没卢氏和贝氏双方之间的争斗正处于白热化状态,谁都没有闲暇去管各地的起义军。就这样,起义军抓住这个机会,迅速进攻到吐蕃统治的腹心地带。科希列登率领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其他地区的一些长期遭受贵族压迫的奴隶们也看到了希望,纷纷站起来反抗。其中乌茹地区的罗泊罗穷就趁机发动了平民起义。他们还放出话来,要把所有鱼肉百姓的王族和官员全部杀掉。

关于吐蕃上层统治者的残暴,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约茹地区的统治者为开山修渠,征发了许多平民奴隶,这些平民奴隶们不但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要遭受监工们的压迫,轻则打骂,重则处死,生活极其悲惨。有一次,贝妃卧莫吉尊莫到达修筑工地后,由于大家都在山腰处修筑水渠,未前往迎接,他十分生气。于是说“砍山腰不如砍人的脖子容易”,要求惩罚所有失礼之人。大家不堪忍受这些非人的折磨,一天晚上,在一个来自贡布地区的以綝氏贡为首的六人奴隶起义小组的领导下,大家假借去看山上盛开的桃花,杀死监工,**而起,提出了“砍断山头,不如砍断人头”的响亮口号。他们攻下音瓦达则(今西藏自治区穷结县),冲入奴隶主的庄园,杀死以尚结赞内赞为首的贵族们,焚毁了他们的庄园。

公元877年,被压迫几百年的奴隶们在首领许布岱则的领导下,愤怒的冲向了历代赞普的寝陵,焚毁了赞普的尸骨,把坟墓中的珍贵陪葬品洗劫一空。唯独松赞干布的陵墓没有被挖掘,因为大家都认为松赞干布是一位圣者。这场声势浩大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延续了几十年。但是因为这场起义没有统一指挥领导,都是自发组织拼凑起来的。所以在一些奴隶主贵族的威逼利诱之下,起义军队伍开始出现分化。最终这场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起义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吐蕃政权致命一击。

这场大起义对于吐蕃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宣告了历经三个多世纪的吐蕃奴隶制的灭亡,让吐蕃境内广大奴隶挣脱了奴隶制的枷锁。而且这场大起义推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历程,新兴的地方贵族势力逐渐成长起来。从此,藏族开始进入到封建农奴制社会,青藏高原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全国范围的起义军革命浪潮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波及到整个吐蕃地区,让那些贵族和官吏无处躲避。就连吐蕃王室沃松的儿子贝考赞都被起义军杀死了,贝考赞的儿子尼玛衮在身边护卫的保护下好不容易逃到了边远的阿里地区,逻些允丹的后代也自立政权。他们彼此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兼并谁,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吐蕃陷入了分裂局面。后来在这些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拉萨王朝、阿里王朝、亚泽王朝和雅隆觉阿王朝。其中阿里王朝势力最为强大,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阿里王朝时期。

还得从尼玛衮的出逃说起,尼玛衮逃到阿里地区,在当地势力的拥护下称了王。在他晚年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领地分封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古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并人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君主。

古格王国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统治者大力弘扬佛教,并精选派21名青年到天竺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中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

古格王意西沃十分崇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修建了-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这也是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方便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古格君主千方百计地派人到天竺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传教,为此古格王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佛窟、寺庙遗迹仍然向世人昭示着那个时期佛教盛世的景象。

朗达玛就是吐蕃的最后一任统一王国的赞普,从此之后,吐蕃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被那些在他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小国家所取代。

生活感悟:所以说,成功寓于轻松的情绪中。如果一个人对人生或对一件事总有太多的情绪,有太大的包袱,那么他的意志必定消极,行动也没有力量,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十分容易让步或退却。

现在,很少有人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总随着自己的心情即兴发挥,当坏情绪到来时,往往得罪了朋友,而且自己也变得不快乐起来,不仅失去了朋友,自己心情还糟糕,真是不划算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经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当自己心情愉悦时,生活看起来既幸福又美满,一天到晚都充满快乐。这时,任何事物在自己的心中都会感觉不错。一些生活琐事也能得到圆满解决,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融洽快乐的。反之,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生活变得那么残酷,我们可能感觉生活到处都是危机,总会主观地臆断周围的人和物,总感觉眼前的一切都是不怎么协调,什么也看不顺眼,总感觉别人怀有不可告人的丑恶动机。其实,这时的真实情况是自己被不良情绪迷惑了。等过了心理的低谷

之后,我们的心情可能又发生了变化:自己有一个美丽而深爱自己的妻子,还有那可爱听话的孩子,自己对前途也持乐观态......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习惯于转换情绪,好的时候一切都好,坏的时候一切都坏。这使我们失去了准确判断是非的标准,做事只凭我们的感觉行事,任由坏情绪左右我们的心灵。遇到好事的时候,任由高兴的心情纵横驰骋,甚至还会有些盲目乐观;遇到坏事的时候,任由低落和坏心情流满我们的心田。这样,我们的生活不能由自己作主,任由情绪来左右我们的一切。一会儿生活在天堂里,一会儿又生活在地狱里。

其实,我们在没有人的时候应该冷静一下。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生活绝不会像自己心情很坏时所认为的那样消极和沮丧。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主观臆断,我们可以不发脾气,不说感到失落,不说丧气话。而不要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有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俗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好心情总可以由我们来选择,当不高兴的时候,我们要立刻提醒自己:“把它看得简单一些,这是不可避免发生的情况,让时间的流失去冲淡一切吧。等事情过去了,就不会耿耿于怀了。”

学会转变坏情绪,就是要我们心情好的时候要对生活感恩,生活不好时,要看得开,想得远。

学会自我调节,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很可能只是因为生活中的一点毫不起眼的小事,就在大脑中产生了难以释怀的偏激,这可能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我们要善于从不合理的生活状态中脱离出来,任何事物不要求完美,只要求更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