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89、第二节 汉蕃交流文明深全文阅读

自786年沙州军民被迫降蕃后,河西民众一直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丁壮者沦为奴婢,为吐蕃统治者种田放牧;年老者也受到非人的待遇。河西的民众日夜思念归唐,常对着东方叩拜故乡。长庆二年(822年),唐朝使节刘元鼎出使吐蕃,途经龙支城,城内的人们向大唐使者含泪叩拜,询问大唐的天子是否安好,朝廷是否还惦记着他们这些可怜的没蕃之人,大唐的神兵何时到来?虽然他们是没蕃之人,但是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唐的子民,他们心系大唐,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回归大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张议潮横空出世了。

张议潮(799-872年)出生在敦煌地区一个名门望族,父亲张谦逸曾在吐蕃政府中任大都督。虽然生在官宦之家,但由于经历了吐著在敦煌的残暴统治,深知百姓疾苦,从小就立志报国,并将唐朝名将封常清奉为自己的偶像。815年,年仅17岁的他作《无名歌》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

附郭种得二项田,磨折不充十一税。

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

君不见城外空墙框,将军只是载花竹。

君看城外牺惶处,段段芋花如柳絮。

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就在这时,吐蕃爆发了内战,奴隶们也趁机**而起,这也让河西地区的百姓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公元848年,张议潮决定联合敦煌的几个大族发动起义。成功起义后,张议潮提出了驱蕃归唐的口号,河西民众立刻纷纷响应,表示誓死相随。

据正史记载,吐蕃守将被敦煌民众的浩大声势震撼,落荒而逃,张议潮随即就接管了沙州敦煌事务。事实远非这么简单。张议潮率领沙州民众起义后,立刻遭到了吐蕃军队的围剿。在张议潮灵活机动地指挥下,义军终于突破吐蕃军队的重重包围,杀出一条血路。起义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队伍也逐渐壮大。曾担任吐蕃知释门都法律兼摄行教授洪辩也率领僧众竭尽全力帮助义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张议潮终于带领河西地区的百姓收复了被吐蕃占领近百年的沙洲。

收复沙洲之后,张议潮马上派人到长安报捷,为了让报信的使者能够顺利到达长安。他特意派了十队使者,分别走不同的路赶往长安。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各种关卡,她还安排了一对专门有僧人组成的使者团,对外就宣称是为了弘扬佛法。最终这十支队伍只有一支队伍经过千难万险到达了天德军,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终于在公元850年成功把这个消息送到了长安城。唐玄宗听说这个消息后激动万分,亲自接见了使团成员,并且高度赞扬张毅超和和沙州人民的义举。认命张议潮为沙洲防御使,让他继续收复失地。

张议潮收复沙洲之后,就任命了各级官吏,积极组织恢复生产,河西地区出现了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吐蕃内乱无疑给唐朝提供了收复河陇失地的机会。唐武宗继位之后,开始重视收复河湟地区的事情,派出了好几波人去巡查防务,刺探军情。然后组织西北地区的将领积极训练士兵,时刻准备发起对吐蕃的战争。但是唐武宗一直想着长生不老,最后误食金丹中毒身亡。这件事情又不了了之。

在唐武宗之后的唐宣宗,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动手操作收复河湟地区的第一人。之前主张收复河湟地区的很多权臣都遭到了贬斥,所以唐宣宗现在想收复这一地区,也是独木难支,一个人很难推动的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件事情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公元848年才开始采取行动。收复三州七关的具体事宜由宰相白敏中全权负责,河湟的清水县是第一个收复的失地。848年底,凤翔节度使崔珙趁着论恐热和尚婢婢在河州交战的机会,一举收复了清水县,极大地鼓舞了唐朝君臣以及边地将士的士气。第二年,唐朝又收复了原州、安乐州、秦州以及石门、木峡、驿藏、制胜、六盘、石峡、萧7个关隘。皇帝对于魂牵梦统的三州之地的收复激动不已,下令百姓恢复汉人的装束,并赐15万匹。

三州七关人民是陷蕃唐人的后代,他们趁崔珙收复清水县、论恐热与尚婢婢交战之际,同回归故土。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得知这一-状况,迅速上报至朝廷,唐宣宗特命太仆卿陆耽代表政府慰问。为防备吐蕃军队反扑,特命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诸军镇出兵接应。七月,唐宣宗亲自前往长安延喜门接见了数千名三州七关的军民。八月,凤翔节度使李北收复了秦州,意味着唐朝对三州七关的收复工作最终完结。为此,唐宣宗颁布了《收复河湟德音》:奖赏参与收复战争的泾原、灵武、凤翔、邠宁四镇将士;劝勉河湟的百姓安心耕种,免除五年的租税;温池盐的经营所得全部补充于边地财政;对于戍边将士的衣粮配给-律加倍,并免除差役;加强河湟的道路交通事业建设等;同时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收复山南、剑南边地尚被吐蕃占领的州县。

有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号召,收复行动进行的很快,这年下半年,唐朝又收复了西南边境地区的三个州。就在唐宣宗开始着手收复河湟湿地的时候,朝中大臣又开始为这件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的唐朝宰相周墀不同意收复河湟地区,以他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现在时机未到,国力不够,一旦战败反而会被吐蕃笑话。针对这些消极言论,以首辅宰相白敏中为代表的主战派提出了强烈反驳,他认为河湟本我大唐之土,如今已丢失陷蕃百年,大唐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刻等着回归故土,难道我们忍心熟视无睹吗?白敏中的慷慨陈词与唐宣宗产生了共鸣,让唐宣宗下定决心收复河湟地区。在皇帝的支持下,主战派占了上风,白敏中亲自担任收复河湟兵马统帅,主持收复河湟事宜。在主战派的推动下,河湟失地终于复归大唐。为此,诗人杜牧专门为白敏中写了一首贺诗:

行看腊破好年光,万寿南山对未央。

黠戛可汗修职贡,文思天子复河湟。

应须日御西巡守,不假星弧北射狼。

吉甫裁诗歌盛业,一篇《江汉》美宣王。

同时,张议潮继续与吐普斗争春。到大中五年(851年)时候,已经相继收复了肃州、甘州、伊州等区域。为让大唐及时了解沙州人民的斗争,这年八月,他派遣哥哥张议谭以及李明达、李明振等29人携带沙、伊、西、甘、肃、鄯、河、兰、岷、廓等州图籍前往长安报捷。唐宣宗看到瓜、沙十一州图籍,激动地一时不知道怎么表达内心的喜悦,立即下令表彰张议潮等人的功勋,并于十一月诏令沙州建立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统领瓜沙十一州军政。

吐蕃受到起义军的连连打击,现在残余势力只好龟缩到凉州一带。凉州这个地方是河西重镇,对于归义军来说也很重要。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归义军政权,以及有效的掌控和龙地区,公元858年,张议潮决定率兵攻打凉州。凉州可以说是吐蕃垂死挣扎的最后一张王牌,城内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张议潮大军刚开始就遭到了凉州守军的顽强抵抗,凉州城久攻不下,双方成交着状态。归义军耗时几年,最后终于在公元861年打败了吐蕃,成功收复凉州。

凉州收复以后,到现在为止陷落吐蕃近百年的河陇之地,现在又全部重新回归大唐。唐朝安排张议潮统帅六州。从此之后河西走廊畅通无阻,中原地区到西北的商旅源源不断。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河西地区收复后,唐朝无力经营,只能以羁縻方式让张议潮进行管理。归义军政权在张议潮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新建立统治秩序,积极发展生产,并团结境内各个部族共同发展进步。由于境内民族众多,他因地制宜,对于汉人则恢复了唐制,而对于遗留在此地的吐蕃人仍然以部落的形式加以统治。张议潮为了更好的管理和统治,开始在境内丈量土地,派人重新清查户籍人口。对土地进行再分配,又制定了相应的赋税制度。因为建立的这个政权主要还是以汉族大姓为基础,所以在文化上还是推行汉文化。

虽然这个地方的吐蕃势力已经被驱逐,但是形势依然很严峻。南边吐蕃一直伺机而动,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回鹘。另外散居在西北各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也经常联合吐蕃一起骚扰河西地区。唐朝只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军事援助。所以对于归义军政权来说,他们只能时刻保持警惕,小心提防。为了保护胜利成果,巩固归义军政权张议潮继续带领部下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吐蕃一直没有放弃再次占领河西之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以后,吐蕃又纠结了散布在河西的残余势力和其他的部落,准备再次进攻沙洲。张议潮早就派人一直盯着这些势力,张艺朝得到消息后,立刻开始调兵遣将。吐谷浑大军首先赶来,双方交战,吐蕃大军被打败,归义军乘胜追击,俘获了300多个敌人,归义军胜利凯旋。

公元856年,张议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境内的吐蕃和回鹘人,由于他们对归义军的到来毫无准备,仓促之下被归义军打的落花流水,归义军俘获了1万多头牲畜。经过这几次大的战役,归义军基本上消灭了周围的危险。河西地区在归义军政权的领导下,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很感激张议潮为西北边疆做出的伟大贡献。

公元867年,在长安做人质的张议谭去世。为了表达对唐朝的忠心,已经年近古稀的张艺朝把归义军的大群交给了张艺谭的儿子张淮深,自己离开了经营多年的沙洲前往长安。张议潮这个举动彻底消除了唐朝对他的怀疑,唐懿宗封他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他为司徒,上次给他沃田豪宅,让他留在京城颐养天年。公元872年,张议潮去世,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归义军势力逐渐消退,河西地区又成了多民族争夺的焦点。

生活感悟:很多时候,一些羞于示人的缺点成为我们成功路上最大的瓶颈。其实,所谓缺点都是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自己认为那是不可逾越的,自然就难以跨越。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不足,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心灵的包袱,那些缺点不但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反而可能成就我们。

任何人都可能成为隐瞒自己“跑牙”的人,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掩盖反而更吸引他人的注意。只有自己不在意,这些缺点才不会成为束缚我们的障碍。

如果在行动的过程中时刻关注自己的缺点,那样只会影响我们行动的质量。因为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成了行动路上的障碍。忘记自己的缺点,不应该陷人自我暗示的陷阱,放开去行动往往会有更好的结果。

有位美国作家说过:时间不允许浪费。我们必须提高效率,活得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是却真实地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给自已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

传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种,就是蜗牛。老鹰和蜗牛,以往我从来没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如此不同,鹰有一-对飞翔的翅膀;蜗牛背着一个厚重的壳。与鹰不同,蜗牛到达金字塔项,靠它永不停息的执着精神,还有它厚重的壳。

有时候给自己包袱,是让自己没有更大的包袱。因为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就不会让压力压垮了自己。

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来迎。七日七夜雪峰伴,不苦风砂乐晶莹。同人举酒喜相贺,轻车已过最高层。明日拉萨会亲友,汉藏一家叙别情。

王建的凉州行,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汉蕃文化互相影响的情景。

凉州西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学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令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缀茧成匹帛,那将绕帐作族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传胡乐。

自从河陇陷入吐蕃,一直到张议潮驱逐吐蕃,重新归附唐朝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吐蕃在这地区强行推行同化政策,所以说河陇地区的吐蕃文化遗留痕迹十分明显。

对于吐蕃化的遗留,最明显的就是在吐蕃占领敦煌,刚开始的时候,尚乞心儿强行推行吐蕃华政策,要求河湟地区的百姓改换服装。全部穿上吐蕃的衣服,说吐蕃语言,面部还得像吐蕃人一样赭面,吐蕃人的这些政策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把这些地区的汉人全部融入到吐蕃统治当中去。

伴随着吐蕃占领区域的扩大,吐蕃华政策已经逐渐推行到沙洲地区。即便如此,汉族子民还是时刻不忘自己是大唐的人。每当祭祀祖先的时候,他们都会拿出珍藏的汉服,向东叩拜,祭祀仪式完成之后再重新穿上吐蕃服装。他们虽然已经按照吐蕃统治者的要求保持着吐蕃的生活习惯,但是老人们还是时刻叮嘱自己的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大唐的子民,还偷偷教他们汉语。老一辈儿人死了之后,他的子孙会为他穿上汉服发丧,并且希望他的魂魄能够重归大唐。对于这件事情,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诗为证。“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尚教子孙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不知父祖皆汉民,使恐为蕃心砣砣。”

吐蕃占领河西走廊之后,汉族人和吐蕃人长期混居,在生活习惯上互相影响。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有一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得出来,即便归义军政权建立后,他们仍然保留着一部分吐蕃人的服饰和习俗。

吐蕃统治河陇时期,官方文字就是古藏文。所以在整个归义军政权的前期,也一直使用藏文来书写官府公文。后来在敦煌文书中还发现了有藏汉对照的《千字文》,这很可能是当时对于初学藏文者的入门教材。由此可见,吐蕃对唐末五代以及宋初河陇各个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

甚至在人名上也开始出现汉姓和吐蕃名字交叉使用。唐文宗时期,有一个唐朝使者路过西北地区的时候,发现当地人说话的口音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他们身穿汉服,但是在语言上明显受到了吐蕃语音的影响。

在吐蕃强制同化政策的影响之下,西北地区民众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吐蕃社会生活中。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西北地区汉族人民的数量变化,在唐朝的时候,凉州和甘州等地大部分都是汉民,但是到了五代和宋朝初期,甘州和凉州已经很少发现有汉人的活动,这说明到底汉民已经全部融入到吐蕃当中了。

公元787年唐朝和吐蕃谈判失败后,吐蕃军队在唐朝边境地区俘虏了1万多名唐朝百姓。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汉族百姓不忍离去故地,当场就有数百人哭的昏死过去,还有些人直接跳下悬崖,也不想跟吐蕃走。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这部分人的后代长期和吐蕃人生活在一起,已经出现了互相通婚的情况,这些人也逐渐融入到了吐蕃社会生活中。白居易在《缚戎人》一诗中写道:“自云乡管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一落蕃中四十载,遣着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吐蕃要的是能在占领区长期稳定的统治下去,所以在占领这些地区后,他们就必须改变统治政策。其中在吐蕃占领河西地区之后,长期在沙洲一带带领当地居民抵抗吐蕃十几年的阎朝率领部下投降了吐蕃,吐蕃人为了更好的管理沙洲地区,继续任命他为沙洲部落使,阎朝也尽职尽责的管理者沙洲子民。虽然他率领全体居民投靠了吐蕃,但是他内心还是心向唐朝,跟吐蕃的将领们并不接近。但是她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这里已经不是当年他带领当地居民打游击的地方了,而是成为了吐蕃的领土,如果他不能真正融入吐蕃当中,早晚会迎来悲惨的命运。

有一次,有一个沙洲地区的商贩状告两个吐蕃士兵买东西不给钱,还把他打了一顿。阎朝责令这两个士兵把钱给他,并且重重的惩罚了他们。这件事情导致有一些吐蕃观礼极度不满,并把这件事情捅到尚绮心儿处,尚绮心儿认为阎朝这么做,根本就是没有把吐蕃统治放在眼里的行为。

这时候,当年被阎朝杀死的沙洲节度使周鼎的亲戚们看到了报仇的希望。他们认为吐蕃当局对阎朝并不信任,而且开始出现不满,所以他们就商量要为周鼎报仇。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暗中造谣,说阎朝身在曹营心在汉。当时之所以暂时臣服吐蕃,是因为力量有限。如果驻扎在沙洲地区的吐蕃军队调防,他一定会趁机叛乱。尚绮心儿得知了这个消息,上层统治者往往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尚绮心儿开始思考一个既能顺利除掉阎朝,又能给沙洲军民一个完美的借口的方法。最后他采取了一位谋士的建议,用慢性毒药慢慢的毒死阎朝。他让人暗中收买了阎朝身边的一个侍卫,这个侍卫就找了个机会,偷偷把毒药撒在了严朝的靴子里。毒药通过人体皮肤的接触,慢慢开始发挥作用。阎朝的身体逐渐变得虚弱,最后中毒身亡。

为了避免激起占领区民众的激烈反抗,吐蕃积极与当地的世家大族合作,这些大族主要有敦煌当地的张、索、阴、李等大姓。其中阴氏家族很具有代表性。

阴氏家族自隋朝就一直活跃在敦煌地区,世代为官。阴氏家族在唐朝时期为了迎合武则天的意志,大肆为武则天的掌权制造舆论。当时各地流行为皇帝进献瑞物,以象征着女皇称帝的顺应天意,武则天对这种行为甚是受用。阴氏家族的阴嗣监进献五色鸟、阴守忠进献白狼,这些瑞物都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赏,阴嗣监也因此升任北庭副大都护。

吐蕃占领敦煌后,阴氏采取了合作态度。吐蕃人很高兴,很快就任命阴伯伦为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为了表示对阴氏的重视,吐蕃赞普免除了阴氏的十一税,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阴氏家族不仅拥有良田万亩、杏桑万株,同时还有四座庄园,牲畜不计其数。阴氏家族似乎恢复了昔日的荣耀,忘记了自已不过是落蕃降臣的耻辱。

阴嘉政,也就是敦煌著名的阴处士,是阴伯伦的长子,也是敦煌莫高窟第231窟功德主。阴氏家族本不是敦煌人,可能在汉代征战西北地区时居留此地,以武功起家,并-直秉承了这一传统。阴嘉政的兄弟阴嘉义自幼熟读兵书,两岁时候就与大人谈论用兵之道,长大后,更是排兵布阵,十分了得。

阴嘉政兄弟也接受了吐蕃的官帽,成为吐蕃占领河西的代理人。吐蕃分别任命阴嘉政为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阴嘉义为瓜州节度行军先锋,阴嘉珍为瓜州节度行军并沙州三部落仓曹及支计等使,阴离缠为大蕃沙州三学法律大德;阴伯伦的女儿智惠也成了一个尼寺的法台。

但是阴嘉政一直为今生事二主耿耿于怀,尤其是到了晚年,更是深感惭愧,经常长吁短叹,愁容满面。有一次,弟弟阴嘉义又看到大哥在书房中长吁短叹,于是询问缘由。阴嘉政叹息道:“别看咱们家-门荣宠,深得吐蕃赞普的重视,但是咱们却是为了苟活于世,卑躬屈膝投降异族,这成了我的一个心病了。人们常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咱们的罪孽不可饶恕,要为子孙谋划,教导他们以忠义治身。”阴嘉政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着阴嘉义的心灵深处那根脆弱的神经,二人都沉默不语。为了忏悔家族投降吐蕃的不齿行为,阴嘉政决定在莫高窟修建功德窟,以求减轻内心的负罪感。于是,就有了第231窟。

吐蕃还对河陇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性迁徙,让各民族间打破了民族壁垒。其实从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吐蕃进入河西以后,在汉人吐蕃化的同时,吐蕃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汉化。

吐蕃在统制河陇地区实行的是节度使制度,在吐蕃进攻和统治河陇地区的过程中,为了统一指挥不同民族的军队,更好地加强管理,先后设置了五大节度使。吐蕃的节度使下面还配置有比较完备的官吏系统。这些官职的配置,充分的体现了吐蕃节度使制度及军事政治经济管理职能为一体的特点,更加说明了吐蕃移植本土的管理制度来统治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史实。

另外在河陇地区设置的官吏中,大部分都来自吐蕃。甚至还会任命一些大族中的某些成员参与到统治中来,借助他们在当地的威望辅助吐蕃统治敦煌地区。吐蕃也像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利用吐蕃和汉人双重的官职体系,在河西地区维持了近百年的统治。

公元790年,吐蕃按照敦煌地区百姓所从事的职业,把他们分成了若干个部落。如行人部落、僧尼部落、丝绵部落、道门亲表部落等。部落大致相当于原来的一个乡的建制,而部落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吐蕃本部的部落制相似。部落的最高长官是部落使,部落下面设置有将,长官为将头。千户是吐蕃统治敦煌的最基本的单位,长官为千户长;千户之下是小千户(也就是五百户的组织),设小千户长一人;小千户之下百户,设百户长;百户下设十户,官吏称为十户长。为加强统治力度,820年左右,吐蕃增设了具有军事性质的阿骨萨、悉董萨部落:824年增置通颊军事部落。这种制度不仅是一种政治组织,同时也是一种军事组织形式。

吐蕃改变了唐朝在敦煌地区实行的均田制度,吐蕃在这一地区按照人口授予田地。基本上每人给十亩土地。为了征收赋税,吐蕃借鉴了一部分唐朝的赋税制度。然后又结合本地就有的奴隶制,设置专门的税务官,按照每户的方式征收,征收的物品包括主要的经济作物。另外官府还对百姓征收徭役。而且伴随着佛教在吐蕃全国范围内的推行,敦煌地区也出现了崇佛的风潮。各地开始广建寺院,大量的民间土地被寺院占有,寺院经济迅速膨胀,而且这些土地不受政府管辖。政府统治下的纳税百姓人数减少,普通百姓的纳税额度提高,这些都使得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加重。有很多老百姓开始不堪重负奋起反抗,吐蕃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管辖当地汉族百姓,甚至把铁器全部收缴到官府。这种做法自然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的生产发展,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在民间又重新退化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那种以物换物的方式。

河西地区的佛教之所以如此发达,也与吐蕃占领河西地区之后,对当地佛教的传播有很大关系。敦煌本来就是佛教中心,吐蕃占领这一地区之后,开始在这里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建立寺庙广收僧侣。在多方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敦煌地区的佛教空前繁荣,寺院也急剧扩张,僧侣的人数从原来的300多人迅速扩张到1000多人。

河西地区被吐蕃占领以后,也跟吐蕃本土一样,僧人开始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当中。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位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著名僧人一洪辩法师。洪辩,俗姓吴,因此也被称为吴和尚、吴僧统,具体名字不详,生卒年也不详。洪辩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吴绪芝因军功授予建康军使,母亲为南阳张氏,是敦煌豪门之一。洪辩自幼聪慧,深得父亲喜爱,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使得他很早就显露了各方面的才华,并任职于政府部门。

因顿悟佛教因果报应的道理,洪辩辞官回家,潜心研究佛法。吐蕃占领敦煌后,强迫当地汉人吐蕃化,洪辩极其反感吐蕃当权者的做法,但是也无力与强大的政权抗争,只有皈依佛门,求得内心的安宁,并最终经过不懈努力成为敦煌地区著名的高僧。吐蕃为了加强对敦煌的统治,大力弘扬佛法,并命令境内举荐贤良,洪辩因其卓识的才干,被任命为释门都法律兼副教授之职。洪辩利用这一职位,广谈佛法之精要,学习吐蕃的语言文字,讲经说法,竭尽全力的弘扬佛教,并开凿了现存敦煌莫高窟365号洞窟。为了表彰弘扬佛法之功,他被提升为都教授。后来张议潮弃蕃归唐,推翻了吐蕃在河西的统治,洪辩也参与其中,并派弟子悟真与张议潮的使臣同前往长安向唐朝报告。唐朝宣宗皇帝封洪辩为河西释门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恩赐紫衣。

洪辩任职期间,开凿大佛堂一所,即现存敦煌莫高窟编号为第16窟的吴僧统窟。他还在该窟的甬道旁边开了个小窟作为禅室,每天在其中打坐修禅。这个禅室即第17窟,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藏经洞。洪辩圆寂后,在这个禅室内北壁长方形禅床式坛上,弟子们按照他的容貌塑了一尊全身打坐像以示纪念。11世纪初,三界寺僧人将洪辩塑像移至其他洞窟,把大量的佛经、法器、宗教社会文书等物品秘藏放在这里封闭,并在壁面上绘上精美壁画作为掩饰。1900年,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封闭的第17窟——藏经洞。从此,英、法、俄、日等国的学者先后到这里骗取劫掠经卷,有大量的文物流出国门,也随之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敦煌学。

藏经洞的佛经之所以能留存至今,得益于它的经卷众多,而这恐怕得归功于吐酱赞普赤祖德赞和高僧们。当年为了进步打大佛教的影响力,赤祖德费下令在吐幕管辖的疆域内展开大规模的抄经事业。822年,河西诸州也响应吐蕃赞普的号召,开始了大规模的抄经工程。826年,赤祖德赞又发起了藏、汉文《大般若经》的抄写高潮。为了完成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业,吐蕃当局在敦煌设有专门的抄经场所一抄经坊,敦煌著名的大翻译家法成就是当时吐蕃抄经坊负责人之一。在抄经人员中,汉族工作者占了很大比例,当时敦煌汉族大姓张、索、阴等姓都加人其中。另外,粟特、于阗、吐谷浑等民族的人也参加了藏文佛经的抄写工作。

为了督促敦煌佛教事业的发展,大翻译家、吐蕃著名高僧毗卢遮那,亲自前往敦煌作为敦煌佛经抄写的终审官。吐蕃僧相贝吉允丹也曾亲自主持敦煌各项事务,同去的还有吐蕃权贵娘定埃增。

吐蕃在河西地区统治了近百年,这一地区的人民被迫或者主动地接受了吐蕃文化。同样吐蕃人也慢慢的被汉文化所同化,双方在文化方面进行着和平友好的交流和往来。

生活感悟:在面对人生的美丽时,我们都能微笑迎接,可是当我们面对人生那些不可避免的哀愁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有时候,我们的心中时常会萌生出些美好的愿望,并按照这美丽的线索,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春天。但是自身的缺陷、懒惰、怯懦等等束缚着愿望远行的脚步。为此,我们总要在内心深处较量一番。较量的结果大概只有这样两种:一种是甩开心理包袱,行动伴着愿望-起走;-一种是顺从命运,让美好的愿望枯萎在泥潭里。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而且命运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但是相信上帝在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面对窗外的大地和天空,就看你能不能高昂起你的头,用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繁星。先不要说生活怎样对待你,而是应该问一问自己,你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永远不要指望靠他人的同情与帮助来获得成功。就现实的情形而言,悲观失望者时的**与哀号,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最终的结果只会让别人鄙夷与厌烦。而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乐观地看待眼前发生的切,那么,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人生既有阳光也有风雨,一个人要想赢得人生,就不能总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消极的东西上,那只会使人沮丧自卑、徒增烦恼,让人生被生活的阴影遮蔽它本该有的光辉。

其实一时的困难并不意味着你的整个人生都是灰暗的,只要你甩开包袱,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笑迎人生的一切,那么风雨过后,你一定能靠自己见到绚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