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76、第七章 历史的缘分——两个女人…全文阅读

第七章历史的缘分——两个女人的较量

第一节吐蕃的克星与赤玛伦掌权

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长策问酋渠,猜阻自夷殛。容发徂边岁,旌裘敝海色。五年一见家,妻子不相识。武库兵犹动,金方事未息。远图待才智,苦节输筋力。脱刀赠分手,书带加餐食。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

根据史书记载,吐蕃军队曾经两次进入恒河流域,有一个大唐王朝很牛的外交官,跟吐蕃进入天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人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是河南洛阳人,唐朝派使者出使天竺,他曾经担任过首席使者。公元647年,当时唐王朝的皇帝还是唐太宗,唐太宗任命王玄策担任正使,这波是团一共有30人,出使天竺。这次到天竺有三个目的,第一个就是唐朝,这是第一次派使者到天竺,算是双方的首次外交互访。第二个目的就是拜见松赞干布,第三是看望文成公主。我们先来讲述一下印度半岛的情况,当时印度半岛分成五个部分。后来中天竺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就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地区,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建立帝国之后,很快就和唐王朝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了促进两国的关系,唐太宗才决定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当时摩揭陀帝国正发生政变,但是王玄策一行人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他们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前往天竺。

到了天竺之后,刚刚篡位登基的新国王阿罗顺那听说唐朝使者入境,还带来了很多奇珍异宝。这个国王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派了两千人在半路上伏击了唐朝使者团。尽管王玄策一行人英勇抵抗,但无奈因为寡不敌众,随行人员全部牺牲。只有王玄策和当时的副使两个人被生擒,还好他们在押往天竺国都城的过程中,借助戎日王妹妹的帮助逃脱了。

王玄策想想自己身为大唐的首席使者,来到这里竟然受到一个小国的欺辱,他越想越气,两个人发誓一定要踏平天竺。他们俩历尽千辛万苦度过干蒂丝河和新都斯坦平原,向尼泊尔进发。到达尼泊尔之后,尼泊尔国王大吃一惊。因为尼泊尔是一个小国,他们早就听说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大唐王朝,十分强盛。但尼泊尔国王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有生之年,竟然会有唐朝的使者驾临到尼泊尔。所以尼泊尔国王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立刻率领文武百官热情地款待了他们两个。王玄策向尼泊尔国王报告了自己在路上被劫的经过,因为当时唐朝和吐蕃还是联盟关系。松赞干布已经威震青藏高原,而且吐蕃和尼泊尔是姻亲关系。所以王玄策就以松赞干布的名义请求尼泊尔国王出兵讨伐天竺。既然王玄策把松赞干布抬出来了,尼泊尔国王不敢不听松赞干布的话,所以他同意借了7000名骑兵给了王玄策。而且他又派了使者把这个消息告诉松赞干布,王玄策带领这些兵马继续到附近其他的大唐属国,要求他们出兵相助。

因为这件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松赞干布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来不及调集其他部队,所以松赞干布只好先把自己的1200名禁卫军派到了尼泊尔。王玄策自称为征讨大元帅,带着从各国集结起来的1万多部队,兵分四路直扑天竺。作为一个外交官,很少有人能像王玄策这样,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直接召集军队报仇的。

王玄策带领大军刚刚进入天竺境内,就遭遇了天竺大军的顽强抵抗。但是天竺的军队在联军的面前不堪一击,王玄策首战告捷,俘获了对方70多个将领。然后继续率领大军一路高歌猛进,王玄策亲自写了一封书信送到了天竺国都,要求天竺国王阿罗顺那立刻打开城门投降。阿罗顺那当然不会乖乖投降,但是他看到曾经被他羞辱的大头使者,这次带了这么多军队,气势汹汹的来攻打,他心里也感到害怕,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着头皮誓死抵抗。

阿罗顺那派出天竺的精锐部队神象军出城迎战。这支军队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猜测的出来,这个部队装备有很多高大威猛的大象。所以他们一出成,大象蜂拥而出,王玄策率领的联军被大象踩死,踩伤的不计其数。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王玄策只好下令撤兵,暂避锋芒。一时间,王玄策和手下的中位将领也想不出对付神象军的好计策,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献上了火攻的计策。兵法有云,逢兽必火。王玄策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不管这个计策能不能获得最后成功,有方法总比没方法强。于是经过一个晚上的讨论,终于决定用牦牛当做炮灰,在他们的身上捆绑上易燃品,点燃之后冲到对方的象群中间,把象群冲散。

第二天早上,王玄策又带领手下兵马前来叫阵。阿罗顺那再次派出神象军出城应战,王玄策按照昨天晚上商讨好的方案进行。神象军出城之后,迎面冲过来一大群身上燃火的牦牛,这些牦牛远远望去就像滚动的火球一样,直扑而来。大象害怕火,看到这些火球冲过来,大象立刻就乱了阵脚,大象胡乱冲击踩踏死了不少天竺士兵。王玄策抓住机会带领手下大军发起猛烈冲击,阿罗那顺的军队一下子就溃败了。在城内的阿罗那顺得知神相军失败的消息后,只好下令紧闭城门。然后又派人到唐军大营商量和谈,想作为缓兵之计,另一方面赶紧派人到东印度求援。

王玄策根本不理会天竺的和谈使者,直接把使者杀了。丝毫不给天竺任何喘息的机会,把天竺使者的头颅送到城下,让阿罗那顺率领文武百官无条件出城投降。这遭到了阿罗顺那的拒绝,双方的战争继续进行。天竺的神象军被打败之后,联军的进攻就容易的多了。王玄策把中原攻城战的几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而且断绝了城内和城外的联系。围城一个多月之后,在公元648年,天竺国的都城终于被攻破。阿罗顺那率领100多个亲兵逃往中天竺。王玄策率军追击,天竺士兵纷纷缴械投降。但是天竺国王阿顺罗娜还是逃脱了,因为他逃到了中天竺,所以也把这场战争的战火引到了中天竺,扩大了这场战争的规模。

阿罗顺那刚刚淘到中天竺,王玄策率领的追兵随后就到。阿罗那顺感到穷途末路,他鼓足勇气带领残兵败将继续抵抗王玄策军队的进攻。但是他的部队一触即溃,阿罗顺那还不死心,他继续逃跑,投奔了东天竺。东天竺的国王叫尸鸠摩,他想得到东天竺的援助。东天竺国王看到阿罗顺那灰头土脸的样子,认为他给恒河流域的子孙丢了脸面。于是他调拨了5000精兵给阿罗顺那指挥,有了这个后盾,阿罗顺那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没多久,阿罗顺那召集散兵败将,很快又集结起了一支两万人的队伍。他发誓要跟王玄策决一死战,报仇雪恨。王玄策用计,把阿罗顺那和他的军队骗出城,然后将其团团包围。最后终于生擒了阿罗顺那,俘获了大量投降的士兵,王玄策下令把这些俘虏全部活埋。

这场战争触动了东天竺国王尸鸠摩的心,他赶紧派人去见王玄策,献上了牛羊,美女黄金无数。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阿罗顺那,为自己辩解并且很有诚意的谢罪,他还表示会永远臣服于大唐王朝。最终王玄策饶过了东天竺,带领得胜的兵马回朝述职。

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维护了大唐尊严,还攻灭了阿罗那顺。更重大的意义在于王玄策作为一个外交使者,在受到屈辱之后,没有就这么算了。反而积极联络周边国家,召集部队,而且带领这支部队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攻灭了一个国家。这让吐蕃和尼泊尔等国家感到不寒而栗,他们心想唐朝的一个外交官都如此厉害,那他们国家的军队将领该有多大的本事。据说这次战争的胜利导致归降的城镇多达580多座。没想到这次外交初始竟然获得了如此重大的收获,唐太宗非常高兴。王玄策等人也因此是得到升迁,这一站让王玄策声名远播,他创造了一个非军事将领出击外国的军事神话。

后来王玄策又作为外交使者出使过天竺,这次他还带回了很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回国之后还编著了《中天竺国行记》,这本书为研究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吐蕃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第二次出并进入天竺,这时候是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的国势如日中天。恒河流域的一些天竺邦国不识好歹,趁着吐蕃和大唐连年交战,经常出兵骚扰吐蕃的边境地区,劫掠吐蕃境内的民众和牲畜。赤松德赞决定派大军征讨印度,吐蕃大军旌旗密布,到达了天竺的一个小国达贝莫贝塘,这个小国哪里见识过这种架势。这个小国王赶紧把吐蕃赞普的靴子挂在了宫门口,以表示国家的所有土地人口都在吐蕃大王的脚下。吐蕃大军不费一刀一枪就拿下了这个恒河北岸的小国。

吐蕃军队继续渡过恒河,接连攻下了天竺的多个城市,一直打到摩羯陀国。这个国家的人民得知吐蕃大军前来攻打,纷纷收拾自己的家产,运到一个秘密地点藏了起来。王公大臣和老百姓都逃到天竺的东部国家躲避,吐蕃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吐蕃大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摩羯陀国,从塔中取出了佛陀舍利子,带着舍利子凯旋回国。

摩羯托国王率领文武大臣向吐蕃赞普递上投降书,表示永远臣服于吐蕃。并且每年按期缴纳贡品,请求吐蕃放过自己。吐蕃军队在恒河岸边立了一块石碑,表示这个地方曾经被吐蕃占领过,以此来警示天竺世世代代的人民,恒河北岸的土地已经归吐蕃所有。还在加尔哥达立了一根铁柱,并且派了专人守卫。据说直到现在还有生活在那里的当年守卫士兵的后裔。在今后的半个多世纪,恒河流域都一直被吐蕃所管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还记得之前唐王朝出现最伟大的君主唐太宗的时候,吐蕃历史上也出现了最伟大的君主松赞干布,他们两个是同时期的人,而且几乎同时去世。历史发展到现在,在唐朝和吐蕃再次出现了惊人的巧合。那就是都出现了女主掌权,大唐出现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吐蕃这边也有一个集大权于一身的女人,这个人虽然没有直接称王,但是他既是王后又是太后,这个人就是吐蕃历史上的女强人——赤马伦。

公元676年,吐蕃的赞普芒松芒赞染病去世。这时候他的王后赤马伦已经怀了孕,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芒松芒赞去世之后,他的尸体被暂时存放在巴拉木。七天之后赤玛伦就顺利产下了遗腹子赤都松赞。

吐蕃的贵族认为,现在孤儿寡母在高位上,又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在公元677年到公元678年,连续两年都有贵族发生叛乱,他们毫不顾忌这对母子的复杂心情。好在噶尔家族有个强权派人物钦陵,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平定了国内叛乱。而且还把吐蕃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安西、凉州和临洮地区。尽管钦陵是一个终于赞普的人,但是他头脑很简单,想当然的认为现在赞普年龄小,就直接越过了赞普和太后,行使国家大权。他这么做在无语中削弱了王权,尽管太后赤玛伦心里也感到不痛快,但是因为他们家族世代效忠赞普,而且在他们家族的治理下,吐蕃国内还算国泰民安,而且疆域也有了进一步扩展。所以太后只好暂时把心中的不满藏在心中,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清楚,噶尔家族的门生故吏已经遍布朝野上下,想铲除他们也很困难。对于这件事情,以太后赤玛伦现在的能力,还很难达到。他决定暂时委曲求全,安心在后宫教导儿子,来麻痹噶尔家族。赤都松赞在母亲的庇护下,一天天的长大,正因为赞普的长大,吐蕃王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显露出来。太后赤玛伦决定为自己的儿子也为了吐蕃王室,必须得采取行动了。

钦陵虽然担任吐蕃的宰相,但是他常年领兵在外,朝中的重要职位几乎都被噶尔家族占据。要想打破这一格局,提高赞普的地位,就必须想方设法的安插自己的人到朝中的重要岗位上。赤玛伦改变原来由噶尔家族主盟的规则,自己又任命了一个大臣跟钦陵一起担任主盟大臣,其实这就是在变相的削弱噶尔家族的势力和影响。

要想掌握一个国家的大权,首先掌握的就是京城的禁卫军。赤玛伦把禁军中安排了几个自己的亲信,然后又提拔了几个效忠王室的将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围绕在以尺码论为核心的王室周围。但是噶尔家族不是普通人,他们手中掌握着千军万马的兵权。要想除掉他们,还得做好周密的安排。赤玛伦继续暗中积蓄力量,只能一点一点的做一些小的调动和安排,不敢有太大的动作。赤马伦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这件事情在前面曾经讲述过,就不在过为详细的叙述了,只是简单的提一下。钦陵的叔父进宫看望赞普,赞普喜欢他的佩刀,要看一下,结果就受了伤,因为这件事情,钦陵的叔叔涉嫌弑君。我个人判断,这件事情很可能就是太后和赞普做的局,故意要借这件事情给噶尔家族一个警示。

赤玛伦处死了钦陵的叔叔,钦陵赶紧主动上书请罪,还献出了自己的很多家财和土地。太后也没有过多的追究这件事情,钦陵认为这已经是太后和赞普法外开恩了。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件事情只是王室剪除嘎尔家族的第一步。由于噶尔家族已经根深叶茂,所以太后又经过了三年的潜心准备,到公元698年,才终于迎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有一天赤都松赞以出城打猎为名,带着3000御林军直奔噶尔家族的封地,诛杀了噶尔家族的男女老幼。

赤都松赞继续领兵追击钦陵,吐蕃的内政交给了王后赤玛伦掌管。在王后的主持下,吐蕃召开了一次会盟。这次赤玛伦主持会盟,在会议上颁发了很多诏书,赤玛伦俨然就是吐蕃的最高统帅。

剿灭噶尔家族之后,赤都松赞开始亲政,但是太后赤玛伦仍然代替国君处理政务,平定叛乱,诛杀叛臣。在公元704年,亲政五年的赤都松赞不幸死在了平定南召叛乱的军中,他的长子拉拨布继位。赤都松赞的死对赤玛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自己儿子的身上,却没想到儿子英年早逝。这个女人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女人,他像当年一样强忍住心中的悲伤,国内各种势力再次蠢蠢欲动。这一时期吐蕃国内主要存在两股重大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一方是支持拉拨布的政治势力,另一方是支持他的弟弟野祖茹的政治势力。赤玛伦在这两大势力中间,积极处理双方的平衡关系,决不能让吐蕃陷入分裂。同时吐蕃国内有一些贵族开始叛乱,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之下,彻底激起了赤玛伦的斗志。他派出军队平定叛军,然后把那些叛臣集中在神圣的那拉山顶,在这里集中处决,以儆效尤。

赤玛伦作为一个太后,已经压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了。赤玛伦公然逼迫自己的长孙拉拨布让位,自己亲自担任吐蕃的最高统治者,用这个身份来治理国家。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赤玛伦也效法武则天走上了一条女强人的道路。在这里插一条个人见解,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如果一个女人丈夫死的很早,再加上经历的其他磨难多了,渐渐就会变得铁石心肠,什么事情都触动不了他的内心。赤玛伦登上了赞普之位,现在这个位子谁做上去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对于女人掌权,朝野上下颇有微词,尤其是那些元老级集团,他们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抗议。也许他们都被这个强硬的太后吓怕了,内心纵然有太多不满,也只能通过沉默来表达。

赤玛伦执政后,好好的安葬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又任命当年处理噶尔家族有功的莽布支拉松担任大相,但是后来他发现莽布支拉松跟国内的反对派走得很近,于是赤玛伦果断下令将其处斩。重新认命了忠诚的乞力徐尚担任大相,又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大臣。同时派兵到各地加强监控,又把濒临分裂的吐蕃帝国重新稳固。

吐蕃的一个附属国悉立国,趁着赤都松赞大丧的时候,竟然公开反叛。如果这个国家叛乱成功了,那么其他的效果就会效法他,一时间吐蕃境内就会**而起。到那个时候,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平息局面了,赤玛伦果断太初10万大军迅速地消灭了邦悉立国的叛军,而且还把这个小国的领土划入了吐蕃。

赤玛伦还对军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把百夫长改为千夫长,统计核对禁军的红册(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的军籍)以及三个茹拉军册;其次,征集青壮兵丁和马匹补充到部队,扩充部队并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再次,广开税源,不仅征收农业税,还增加征收黄金税等项目,大大增强了吐蕃的财力、物力、兵力,为吐蕃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为了改善吐蕃和大唐的关系,赤玛伦以赞普的名义向唐朝求婚。赤玛伦已经连续三次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向唐朝求婚。公元710年,唐朝同意把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赤玛伦派出了豪华的迎亲队伍迎接金城公主。第二年,唐朝直接把双方征战已久的河西九曲之地作为嫁妆送给了吐蕃。金城公主嫁入吐蕃虽然没有之前文成公主入藏那样影响深远,但是也为两国的友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把两国的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高潮。

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后,赤玛伦就完全退出了政坛,让赤德祖赞掌握大权。退下政坛的赤玛伦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到公元712年,赤玛伦病情加重,临死前对自己的孙子充满慈爱的叮嘱一番,然后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赤德祖赞在祖母面前放声大哭,这个女人为了吐蕃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牺牲,早年丧夫,中年丧子,一个人支撑起这个大摊子,更难为可贵的是在暮年,他看到自己的孙子能够独当一面后,就主动交出了手中的权利。我认为赤玛伦跟同时期的大唐女皇武则天存在根本上的区别。首先大唐王朝并不是必须需要武则天来执政掌权,其次武则天泯灭人性,杀死自己的几个儿子,对自己的儿子废了立,立了废,虽然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完全可以做一个幕后之人,而她则干脆改元称帝。回过头来说吐蕃,赤德祖赞为自己的祖母举行了隆重的国丧,还罢朝十日为太后守灵。

也许是西域高原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赤玛伦不服输的性格,吐蕃在这个野性女人的带领下,不仅跨过了灾难,而且路还越走越宽。她对吐蕃乃至人类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个女人经历了四个赞普,辅佐了三个帝王。但是却没有人真正理解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在她影响之下的吐蕃赞普将带领吐蕃走上人生巅峰。

吐蕃伴随着赤玛伦的去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离开了赤玛伦之后的吐蕃帝国的未来是好是坏,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