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盛世华唐 > 0212 大逆不道全文阅读

第二天下午,陈景恪和李明达两人一起来到皇宫。

路过玄武门的时候,依然是薛仁贵在执勤。

两人在辽东的时候有过数面之缘,自然要停下来打招呼。

薛仁贵对李明达一如既往的恭敬客气,对陈景恪则多了几分热情和敬佩。

应该说军方对陈景恪的态度都是很热情的,视之为自己人。

陈景恪对他也相当的客气和尊重,毕竟这位不光简在帝心,李治也很喜欢他。

将来必定位列朝堂之上,有必要搞好关系。

走出老远,见四下无人李明达说道:

“薛礼对医师的态度不一般呢,若你出面邀请他,想来当不会拒绝的。”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小姑娘真是执着。

“若他真的背主而投,这样的人你拉拢他有什么意义。”

“况且,他或许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优秀也说不定呢。”

李明达知道他从不会无的放失,问道:“哦,他有什么缺陷吗?”

陈景恪说道:“我观他眉宇间有一股骄纵恣意之气,将来若遂了凌云志,恐会得意忘形酿成大祸。”

薛仁贵眉宇间有没有骄纵之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世他功成名就之后确实干过这种事情。

在画本小说里,薛仁贵平定辽东、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等等,可以说脍炙人口。

然而事实上呢,平定辽东的总指挥是李绩和程名振,他只是其中一个将领。

怎么算这个功劳都算不到他头上。

三箭定天山的总指挥是郑仁泰,他依然是副将。

关键是打赢了这一仗之后,薛仁贵做了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他在西域大肆屠杀俘虏,历史记载高达九十余万。

就算历史出现谬误,把‘九’字去掉,那也是十余万。

坑杀俘虏十余万,这是妥妥的屠夫。

然后他还纵兵劫掠当地,强娶当地民女为妾。

关键是他为了纳妾延误军机,最终导致大败。

而且他的行为,也把重新归附的西域各部给逼反了。

是的,三箭定天山之后,薛仁贵败了,败的惨不忍睹。

西征将士死伤无数。

回朝之后李治对他也是真无奈,但又特别喜欢这个人,就免了他的死罪,贬为庶人。

西域那边乱成了一锅粥,李治就派了契必何力过去。

契必何力不动一兵一卒,跑到西域一番游说,那些叛乱的部落就平息了。

还把叛乱的酋长抓起来交给唐军。

契必何力不动刀兵就把西域叛乱平息了,还带回将近两百个叛乱的酋长。

两相对比,就知道薛仁贵是什么水平了。

后来李治再次启用他,然后就有了大非川之败。

接下来十余年,唐朝面对吐蕃都只能采取守势。

大非川之败的锅被扣给了郭待封,他又一次成了无辜者。

十余年后李治再次启用他,让他带兵去打新罗。

可是面对被大唐各个将领,反复蹂躏了不知道多少遍的辽东叛军,他又败了。

是的,他又败了。

然后,李治也没有办法了,扶不起的阿斗啊。

从此他沉寂了数十年,一直到晚年才重新被启用,有了脱帽退万敌的典故。

但这也是最后一次了,从此之后属于薛仁贵的历史就结束了。

这样的人陈景恪怎么可能会拉拢?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这也是为什么在辽东有那么多机会相识,他一直没有和对方走得太近的原因。

这些他自然不能直接告诉李明达,只能假装是通过面相看出来的。

李明达对他自然是无条件信任,听他如此说,就颇为遗憾的道:

“原来如此,没想到他竟是这样的人。算了算了,不邀请他了。”

陈景恪笑道:“若你真的想要人才,可以去别处物色。”

“宗室里面有个叫李孝逸的,就是个不错的人才。”

“你要真想拉拢人,可以试着和他接触一下。”

李明达歪着头想了一下说道:“李孝逸,可是淮安王家的第八子?”

陈景恪颔首道:“他行几我不知道,不过确实是淮安王的儿子。”

李明达笑道:“那就好办了,下次我就给他送张请柬。”

淮安王李神通,那可是李世民的铁杆盟友。

虽然他不在了,可是他弟弟李神符现在担任宗正卿,依然是宗室顶梁柱。

陈景恪大婚的时候,就是他主持的婚礼。

也是因为他,才想到了李孝逸这个人。

李孝逸用兵能力或许不是很突出,但特别有大局观。

知道该听哪些人的建议,用人方面也没有问题。

曾长期担任益州大都督,主持针对吐蕃事务,后来又带兵平定徐敬业叛乱。

只可惜,武则天首先打击的就是宗室里有才能的人。

他自然成了重点打击对象,被诬陷谋反流放海南岛,最后抑郁而终。

而且这个人有点像是汉末的刘晔,身为汉室宗亲却并不对大汉有多少留恋。

早早就投靠曹操,一心为曹魏谋划,只可惜因为汉室宗亲身份始终不得重用。

当时谁都能看得出来武则天情况不对,可是李孝逸依然选择站在她这一边。

只可惜他的忠心并没有换回应有的结果。

但反过来,这恰恰说明他不是个迂腐之人,更值得拉拢。

失去了薛仁贵,却意外发现了宗室人才,李明达心中的那些遗憾顿时就消失了。

毕竟古代人还是更加相信有血缘关系的人,更何况李神通一系向来最忠于皇室。

来到宫里,李世民早就等着他们了。

陈景恪往墙角看了一眼,发现起居郎不在,就知道李世民是有备而来。

今天估计是想从自己这里问到国家财政问题。

又怕自己说的东西涉及未来机密,不欲为外人听到,以免生出事端。

毕竟起居郎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派系盟友。

果不其然,聊了一会儿家常,李世民就对李明达说道:

“徐充容最近总是念叨你,你去看看她吧。”

李明达知道,这是要支走自己,心中也明白阿耶找医师过来估计是有重要的事情谈。

心中很是得意,于是就起身道:“好,我也有些想她了。”

徐充容就是徐惠,年龄比李明达大不了几岁,备受李世民宠爱。

所以和李明达的关系很好,算是闺蜜兼朋友。

出嫁后她虽然经常入宫,但还真没有见过徐惠几次。

刚好趁着这个机会去见一见,叙叙旧。

等她离开,李世民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知道我为什么要找你过来吧?”

陈景恪颔首道:“原本还不肯定,现在确定了。”

李世民也没有再拐弯抹角,直说道:“你对国家财政的看法似乎和普通人不同。”

陈景恪点点头道:“我对国家的认识迥异于他人,对财政的认识自然也有所不同。”

李世民精神一振,更有兴趣了,道:“哦,来说说,你对国家的认识是什么样子的。”

陈景恪斟酌着说道:“我给陛下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吧。”

李世民有些疑惑,不是要讲国家认识吗?你讲大禹做什么?

况且大禹治水的故事谁不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吗,有什么好讲的。

尽管很不解,但他还是说道:“你说。”

陈景恪说道:“在大禹治水之前,各个族群以部落的方式居住在九州各地。”

“这些部落就是一个个事实上的小国家,小国家相互结盟成为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就是部落联盟的领袖。”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道:“就是藩属国吗。”

陈景恪说道:“更像是结盟,然后选取实力最强最有威望的人当盟主。”

“当时没有赋税、没有专门的军队……”

李世民似乎有话想说,但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

“遇到大工程就大家一起去做,遇到敌人就抽取青装为兵,战事结束就各回各家。”

“这种情况不知道持续了多久,直到发生了一场大灾祸,天下爆发了一场大洪水。”

“这场洪水非常的巨大,浪头有数十米高,横推整片大地。”

“无数村庄在睡梦中被淹没,就算是白天也没用,面对这种天灾人力实在太过于弱小。”

“生活在低洼处的人,几乎全部葬身在这场大洪水里,只有生活在高处的人才幸免于难逃过一劫。”

“在这种情况下,联盟迫切需要一个人来领导大家治理水灾,于是大禹就被推举了出来。”

“可是治水需要钱财,这些钱从哪里出?于是就有了赋税。”

“这个时候征收赋税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某些人的享受,而是为了治水,为了造福于民。”

“百姓愿意缴纳赋税,也是希望大禹等人拿着这些钱把洪水治理好。”

“说的直白一些,百姓缴纳赋税的目的,是希望国家拿了钱好好保护他们,而不是奴役他们。”

“大禹等人收了钱也不是为了享福,更不是为了压榨百姓。”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天下之主,收税是应该的。”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赋税是百姓给予他们的信任和寄托。”

李世民沉默了,现在收税是为了什么?

答桉有很多种,但陈景恪说的这一种绝对不在其中。

贱民而已,交税供养我们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甚至官吏会说,他们在为天子牧民。

什么叫牧?

牲畜才需要放牧,说白了就是把百姓视为牲畜。

这是对苍生黎民最大的侮辱和歧视。

可是现在这种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就连被奴役的百姓都认为天经地义。

反而是陈景恪的这种说法,显得太过另类。

李世民一开始也眉头大皱,这话简直大逆不道,就是对皇权最大的挑战。

不过随后他心中就兴奋起来。

越大逆不道越好,如果陈景恪说些老生常谈的话,他反而要失望。

至于陈景恪会不会把这种想法说出去……

根本就无所谓,说出去又能如何?

谁会相信?

天下大势已成,就算说出去就能改变形式?

但对于他这个皇帝来说,却能从这里面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应用到统治里面,会让大唐的国祚更加稳固绵长。

陈景恪顿了一会儿,给李世民反应的时间,然后才继续说道:

“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不配合的部落,遇到勐兽袭击,甚至遇到敌人的袭击。”

“这就需要有一批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护卫工作,于是军队诞生了。”

“军队诞生之初,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维护某一个群体,而是为了守护整个华夏族群。”

“他们从华夏族群中来,拿着族人缴纳的赋税,职责就是保护族群。”

“但是人都有私心……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等人慢慢的就拥有了声望、财富、地位、权势等等一切。”

“等大禹疏通天下河道,把大洪水治好,其声望更是一时无两。”

“再加上团结在他身边的那些治水之人……此时他要声望有声望,要钱粮有钱粮,要军队有军队……”

“于是他改变了原本的部落联盟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李世民插嘴道:“夏朝不是他的儿子启建立的吗?”

陈景恪并没有争辩,而是说道:“这些都是缘故历史,已经找不到太多文字记载,只能靠口口相传流传下来。”

“每个地方流传的版本是不一样的,有些史学家采用了第一种,有些采用第二种。”

李世民说道:“你那位神仙师父告诉你是大禹建立的夏朝?”

陈景恪道:“我师父说都有可能,但他偏向于是大禹建立的,毕竟当时大禹有这个威望和能力。”

“最关键的是,若他没有建立夏朝,为何要铸九鼎?”

李世民一时间无法反驳,但也没有就此认同。

毕竟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启不服从禅让制,在大禹死后造反,把禅让制变成了继承制建立了夏朝。

陈景恪没有打算说服他,且夏朝是大禹建立的还是启建立的,并不影响今天的话题。

所以他接着往下说道:“大禹建立了夏朝定鼎九州,等他死后夏朝按照之前的规矩,准备推举一位新的君主。”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新君主上位,必然会提拔重用自己人。”

“那些跟随大禹治水成为权贵的人,又岂肯放弃手中的财富和权势?”

“于是他们就拥立了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将禅让制变成了继承制。”

李世民情不自禁的点头,虽然这个说法和历史记载不符,但听起来也非常合理。

“大禹及其部下筚路蓝缕方有今日之地位,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一切是怎么来的。”

“所以统治初期非常的谦虚,处事也算公道,因此天下大治。”

“但等到创业者相继故去,新一代的继任者们生享富贵,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

“于是一切都变了,他们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俯视黎民苍生。”

“将供养他们的黎民苍生视为牲畜,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