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西周共和行政·共伯和演义 > 第四十回 研史九预言句句皆应验 陪葬万卷书卷卷价无边全文阅读

却说共伯和见到太子姬宫湦,亲情顿生,忙上前欲抚抱亲之,忽大吃一惊!姬宫湦之貌,同其祖父周厉王姬胡幼时模样相似至极,真乃孙有祖相,此言不虚!

共伯和虽有所感,然心觉祖孙血缘相传,貌似者多矣,没有多想,亲抚其背,言道:“太子殿下,老臣离京多年,心中时刻思念殿下。”姬宫湦竟脱口言道:“何方老儿,也不贡纳美味香果!”共伯和闻言更惊!周宣王姬静忙喝斥道:“小儿不可胡言乱语!此乃大周当政十四年之共代王,朕呼为师尚父,为尔爷祖,尔幼时常抱尔相亲,尔何忘却?”

姬宫湦又言道:“天下乃吾家之天下,何人皆须贡吾。”周宣王怒而挥掌猛击姬宫湦之臀,骂道:“屡教不改!无礼无规,只知吃喝玩乐——”共伯和忙拉住劝道:“太子殿下年幼无知,多多训育即可。”周宣王速向内侍摆手示意,内侍急拉姬宫湦而去。

共伯和仍严守臣节,严遵《周礼》之制,按时入镐京朝觐周宣王,礼必恭,言必谦,行必慎,共军仍严练不缀,将勇兵健,枕戈待旦,时刻备战,以卫共国,以卫大周。周宣王也常向共伯和敬述朝堂之务,敬询治政之道,不忘师尚父育教之恩。

共伯和晚年于共国,不享奢华,不恋权位,将国政大事付于丞相孟尹,自己一面逍遥于山水之间,修身养性,怡然自乐,一面研史研政,将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至自已代行王政之事,稽考评析,作成史书,又吟诗为文,赞华夏神州,颂共国风物。丞相孟尹一面勤理国务,一面培育太子共华理政,共国大业,后继有人。

共伯和又综析夏商周兴衰之史,综括天下大局,发出史事九预言,与丞相孟尹、太子共华一一言之:

预言之一:华夏一统,万古永传。

共伯和言道:“华夏神州,广袤万里,东西南北,山川相连。斯土斯地,亿民共脉,血肉交融,亲情绵延。于地理之势,于血亲之缘,于生存之道,唯有一统,亿万之民,方得有安也——”

共伯和此预言,准确概括了中国的地理环境、民族血缘、文化思想、生存需求。中国领土位于东亚大陆,东为一望无际的大海,西为难以逾越的高原和沙漠,南为炎酷难耐的热带地区,北为越走越冷的寒带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生存空间。古代中国自夏朝起,即以“中央之原”即中原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延伸,形成“中央之国”即中国。

在这辽阔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同种同源,黑头发,黄皮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天然的凝聚力。所讲汉语为单音节语言,一音一字,尽管有方言的差别,但其发音表意的生理学、语言学原理一致,与汉字音字合一,表意准确,清晰稳重,结构整齐,又灵活组词成句,精确而广泛地表达纷繁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字形美、意境美,把万里范围内的亿兆人们有效的联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心理素质、民族认同,使中华文明成为特大型文明,对入侵者或驱逐或同化,对外来文明吸收改变,数千年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

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必须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保持稳定的生存秩序,抗拒外敌入侵,治理自然灾害,确保万里亿人特大型群体的繁衍发展,从夏朝开始,即建立了唯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数千年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民族情愫,形成越来越强有力的管理机制,这是地理环境、血缘关系、文化思想和生存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中国历史中出现了个别分裂时期,但其分裂仅是政权形式的分立,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思想、习性并没有分裂,并且分裂使人们更认识到统一的必要性,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为下一个更强大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更强大更高效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又经过深刻分析,认真研究,以“大一统”理念为依据,主张以强大的中央政府,维护高度统一的国家格局,被历代政权所采用,成为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和政治信仰。直至今天,“大一统”理念,中央严格管理全国,全国严格服从中央,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需,仍是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理念和中央集权制度,剔除其君主专制因素,是适应中国地理环境、民族血缘、文化思想、生存需求的最佳选择。

当代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与民主制度兼容,中央集权不是专制制度下的中央集权,而是民主制度下的中央集权,中央机构由民主选举产生,实行民主执政。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大型国家都是中央集权,离开强大的中央政府,国家秩序难于维持,民主自由即成空谈。

预言之二:君主必废,“共和”必兴。

共伯和言道:“自夏启继禹之位后,天下为家,天子之子孙,代代为天子,诸侯之子孙,代代为诸侯,唯以宗法血统相传,不问才德,乃大弊也。寡人受百官诸侯推举,代行王政十四载,深感君王之位,须德才兼备,深孚众望方可为之,世袭之制,日久必生差错弊端,须享位有期。寡人代行王政十四年之数,已觉有多,实则十年足矣,天子十年之期,即禅于公选之人,勿得传子传孙,百官诸侯也然。若此‘共和’行政之法,普行天下,必国泰民安,虽现与华夏之制不符,然千百年后,人心必弃血缘世袭,大行‘共和’之法也——”

共伯和此预言,在近现代世界得以实现,大多数国家君主世袭制被废,民主共和制大兴。清朝末年民主革命时,宣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体,在将英语“Rcpublic”翻译成汉语时,以“共和”一词作对应的汉语表达方式,其一因“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中国家产生以来唯一的选举最高领导人事件,其二因“共和”一词有“共同治国,和睦相处”的美好含义。因此,将公民定期选举最高领导人的政体译为“共和制”,国为“共和国”。

191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共和政体。

1949年,在讨论新中国名称时,最终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共和制国家,最高领导人由公民定期选举,定期任职。1797年,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任满两届总统后,自动放弃参与第三届选举,开创了连任不超过两届的惯例,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

1988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将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职最多连任两届写进宪法,从此以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实现了制度化传承,任职两届10年成为定规。

当代世界,极个别国家以共和国之名,行独裁专制之实,任期无限制,实为终身制,并以个人家族意志和利益定子孙为接班人,成为世袭制,完全违背民主政治潮流,阻碍社会发展,终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预言之三:诸侯必废,朝廷直辖。

共伯和言道:“天子封诸侯,各治其国,虽有亲缘、君臣之情,然天长日久,世远世疏,必致大乱,天子难禁也。治地方之术,须天子直派官员,管辖地方,随意任免,地方无离异之心力,天下无战乱苦楚也——”

夏商周时期,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和交通状况,中央对地方不便直接管理,只得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封于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权,对天子定期朝觐、纳贡,随时应召带兵作战,世袭传位。这种地方相对独立的国家管理方式,优点是利用血缘感情,中央政府可免去巨大的管理成本,有效巩固了统治秩序,拓展了疆域范围,但其缺点为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地方独立性加强,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诸侯割据混战。

共伯和此预言,很快被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所应验,后世治国者对地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由朝廷直接任免地方官,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管理力度,同时实行各项改革措施,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基础。

公元前1前,秦始皇统一全国,在讨论地方管理办法时,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意见,秦始皇综合分析其利弊,决定废除分封制,由皇帝直接派遣郡守县令治理地方,随时随意任免,使地方丧失了独立性,开创了空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统一局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错误认为,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皇族子弟建立诸侯国,以作天子手足藩屏,但刘邦对单一的分封制也知其弊,采取了分封制、郡县制并行,幻想合诸侯之力可制郡县,合郡县之力可制诸侯。然而事实证明,虽为皇族子孙,若拥兵拥地,也反叛中央,很快爆发了“七国之乱。”

以后历朝历代,分封必乱,直至明朝时期,朱元璋分封诸子,镇守边疆要地,但身后出现了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同四子朱棣的战争。朱棣胜利后,对子弟分封实行只食租税,不干政事,由朝廷派官员直接管理诸侯封地,实现了对地方的严格控制。

清朝建立,认真总结历代地方管理制度,彻底废除了分封制,皇族近亲只有封号和俸禄,没有封地,彻底解决了诸侯割据问题。从内地到边疆,无论汉族、满族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完全由中央派官员设机构直接管理,随时任免。

预言之四:贵贱均平,人人安乐。

共伯和言道:“人勿分高下贵贱,皆为父精母血,十月怀胎,孕育而生。呱呱坠地之时,同为赤条条骨肉之身,无丝毫身份之差。然富贵者自袭高官厚禄,金银财货,贫贱者自袭苦役之难,饥寒之困。富贵者,非其自身而得,贫贱者,非其自身不为。富贵贫贱皆由父母而定,大扼人性,乃大弊也。寡人虽知其弊,然无力破夏商周三朝之成规,然世道必进,终有废贵贱、均贫富之时,人人依自力自智而立,世世无饥寒之民。虽须千百年之久,然大道终行也——”

共伯和此预言,朴素地表达了政治人人平等,生活人人幸福的美好理想。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人民大众,为了等贵贱、均贫富进行了各种方式的不懈努力,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各自的时代,提出了相应的见解,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下层民众更为平等幸福进行激烈斗争。当今世界,人人平等写进了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公平正义,关注民生,减少贫困,建设福利国家,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已成为世界潮流。

预言之五:工商皆本,兴国富民。

共伯和言道:“寡人小治共国,大治天下,深感民富则国强。民富之途,在于农工商俱兴,农产衣食,工产器械,商助农工,农工商皆兴国富民之本也。然华夏唯农为本,因见农可产粮,即非议工商,谓工商乃流民之术,奸巧之艺,实大误也。工商可为农制械,为民生利,为国聚财。若唯农而农,无工助之,农耕则怠,无商活市,农工皆滞,怠滞俱生,则人困民饥,国贫政乱。有良技利械,农工则事半功倍,农兴工兴商兴,互助互生,是谓农工商乃一体共存,共兴共富也——”

共伯和此预言,已朦胧认识到工商业乃至于科技的重要性,指出了当时即已存在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缺点,提出农工商一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原因是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必须将农业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上,解决衣食问题和兵源问题,确保统治稳定,社会安定。但“重农”是必要的,“抑商”是错误的,“抑商”政策只看到商业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没有看到商业流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严重束缚了科技发展,箝制了思想自由。

近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农工商皆本,特别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的重大作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二、三产业俱兴,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预言之六:华夏百族,融为一家。

共伯和言道:“寡人代行王政,处置蛮夷百族,深知蛮夷根源与俗性。蛮夷本为华夏近族,与华夏无异,因其祖居于边僻之地,俗性渐成异类。治理之术,首在尊其宗族、风俗,以心相交,以德感之,以仁睦之,以和安之。再与之开商贾、通婚姻、传技艺、教文礼,以华夏之富,礼乐之美,使其甘心融入华夏之族,脱去蛮夷之名。然仅施恩使柔,仍生祸乱,须以强兵为备,当剿则剿,剿抚并用,蛮夷乃服,边疆乃安也——”

共伯和此预言,摒弃其历史局限性,符合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切中了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真谛。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以最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带动各民族发展,吸引周边少数民族融合为汉族。新中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十六个民族平等相处,共同繁荣,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的完美结合,是最有利于建立民族友好关系的政策,是最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政策。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广泛的优惠政策,进行了大量的援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惠,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与温暖。

预言之七:犬戎悍恶,必为大患。

共伯和言道:“天下蛮夷之族,犬戎最为悍恶。犬戎地处西疆,距镐京仅数日路程,时刻窥伺,寻机入侵,为害最巨。大周欲安,须日夜防犬,一日不可疏忽。西疆边界须永建坚城雄关,屯重兵利械,一旦有难,昼则燃烟,夜则兴火,使天下诸侯率兵勤王。”

共伯和以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判断至准,并提出防范措施,然而坚城雄关,兵威将猛,烽火迅疾,皆赖为政者施政有方。后周幽王大行无道,犬戎果亡西周。

预言之八:宫湦昏暴,甚于厉王。

共伯和言道:“大周自武王伐纣,代商而立,世世天子,谨守祖业,尚危象常生。及至厉王姬胡,昏暴之至,国人暴动,天下离心。寡人代行王政,内稳朝政,外伐不臣,使大周转危为安。今朝天子,仁惠有为,大周中兴,然寡人观太子姬宫湦之相之行,听其声其言,感其性其心,皆为昏君之兆也。宫湦继位,必昏、暴、淫、顽俱备,甚于其祖厉王姬胡。寡人心急如焚,然华夏宗法之制,嫡长子继位,人莫能改之,况天道轮回,天数有常,非人力之能及也——此皆为寡人身后之事,寡人无所能也——”

共伯和此预言,果然应验。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姬静死,姬宫湦继位,史称周幽王,比其祖父周厉王姬胡更加昏暴,朝政日下,民不聊生,周幽王置若惘闻,反更淫乐成性,肆享声色,宠爱美妃褒姒,废去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与前文晋国国君姬宜臼同名),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貌虽国色天香,然一直皱眉不笑,周幽王想尽办法,也不能如愿,即发圣旨:“有能致王后一笑者,赏赐千金。”大臣虢石父献计道:“骊山之上,有烽火台,可点燃之,天下诸侯必发兵勤王。待诸侯至,不见敌寇之侵,娘娘必笑。”周幽王言道:“虢爱卿此计甚妙,即速行之。”

于是,周幽王立即起驾,直奔骊山而去,命大举烽火,有贤臣谏道:“无故点燃烽火,诸侯至而无敌,大失天子之信,若真有敌至,再举烽火,诸侯必不信矣。”周幽王怒道:“他日有事,与尔无关!敢有违朕之旨者,立斩无赦!”

烽火高燃,站站相传。天下诸侯见而立即点起精兵强将,日夜兼程而至,但只见周幽王与褒姒高坐山顶,饮酒作乐,并无敌寇,众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姒见众诸侯之相,不由得嫣然一笑,周幽王见而大叫:“爱妃一笑,百媚俱生,令朕消魂松骨,皆虢爱卿之功也,立赏千金!”

申后被废,其父申侯上书进谏,请周幽王收回成命,周幽王大怒,又削去申侯爵位,命大军讨伐,申侯无奈,联络犬戎,合兵攻打镐京,周幽王急命点燃烽火,然而天下诸侯无一发兵,周幽王与子伯服被杀,褒姒因美貌被犬戎之主饶死,带走取乐。

百官诸侯立姬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因镐京破败,犬戎势大,威胁严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但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命,周天子号令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预言之九:共国必兴,天下必共。

共伯和言道:“华夏神州,中原为最,四极八方,中原为央,四季节令,中原为标。共国位居中原,背依巍巍万丈高山,前瞻浩浩千里平川,上应二十八宿之角亢,下应文王八卦之乾方,为上上吉地。百里山川,水草丰茂,物产富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木兴旺,百果生香,百药佑人。又地之下,必得天地造化,蕴宝藏金。斯土斯国,得华夏至圣至高之浸润,斯人斯情,有淳朴至厚之德操。日华天瑞,地灵人杰,皆集于共,共国必大兴,共人必多才,为华夏增辉,为神州生光。共风必兴,放之四海,大兴于世。天下必共,必共和、共睦、共兴、共强,万民亿人,必共惠、共安、共富、共康,此乃宇宙天理之必然,世事演进之归宿。后人拭目以待,观共国必昌、共人必杰,共风必兴、天下必共也——”

共伯和此预言,立足共国,放眼天下,睿测后世,将“共”字的内涵深阐博说,映发至极。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屹立世界。现代中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伯和在那遥远时代所憧憬的美好愿望得到实现,共和、共睦、共兴、共强、共惠、共安、共富、共康,成为现实,神州大地,盛世呈祥,国泰民安,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昂然立世,GDP世界第二,民族复兴取得巨大成就。

共国位居中原,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演绎出许许多多在中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使辉县成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当代辉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灿的名珠,并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放眼未来,辉县的前途会更美好。

共伯和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从政经验,睿智的社会辨析力,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发出的九预言,被数千年历史一一验证。

却说共伯和仍常盘桓流连于共国的山山水水之间,仍研史写史,吟诗为文。

一日,共伯和与丞相孟尹轻车简从,出共城东华门,向东方悠游而去。

和风拂面,暖日沁心,芳草生碧,野花斗艳。共伯和忘情而乐,吹箫而鸣,不知不觉中行有九里许,至今共城东郊周卜村一带,北观山丘圆圆,突兀于平川之上,状若华盖,(此山名为共山,直至二十一世纪初因开山凿石挖尽),南观大地绵延,一望无际,东观又有山丘,若凤凰翘首,展翅欲飞,西观共城如方鼎耸立,气稳势重,共伯和大喜道:“好风脉也!以堪舆之术度之,前为朱雀之位,浩浩平川,前程不可限量,后为玄武之位,枕依丘山,安详之至,左为青龙之位,手托凤凰山,吉祥无限,右为白虎之位,手托共城,永寄情想。如此风水绝佳宝地,乃上苍赐与寡人,寡人百年之后,即葬于此,心永安矣——”

共伯和又拿出神圭,测日影,量山形,定方向,观土质,大叫道:“妙哉!项项皆合易经之理、堪舆之道。寡人百年之后,归葬之时,一切从简,不行大礼,不得扰民,不可厚葬,凡金银珠宝,一物不可入土,更不许以人殉葬。然寡人之至爱者,乃书简之物也,于镐京十四年间,穷研典籍,搜寻文墨,召博学之士,编撰缮写古今百科史文,精制文牍案卷,又皆抄录三份,以备查阅,以传后世。寡人归还镐京大政,返回共国之时,奏明天子带回一份,二十余车方得载毕。又共国国政、乡里文牍案卷,也完整记载,分抄多份。更有寡人之作,乃呕心沥血而成,更视为心肝血肉。须将一应书简,随而下葬,永陪寡人身骨,胜于金银珠宝,奴仆僮婢矣——”共伯和对孟尹一再而言,孟尹笑道:“国君大人福寿方长,臣恐走于前,使人知圣意即可。”

岁月无情,催人老去。共伯和渐觉体衰身弱,气力有亏,感慨万千,言道:“人生在世,皆匆匆过客,有来即有去,有生即有死。寡人一生,居共城,治共国,入镐京,代王政,治理天下,阅遍世事,理治万机,呕心沥血,殚思极虑,自感无愧于共国,无愧于天下,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共伯和寿至八十余岁,于隆冬之际,寿终正寝。是夜,二十八宿之角亢星座坠落一大星,其光灼灼,其声振振,分野正应共国。弥留之际,共伯和反复嘱咐儿子共华及侍服众臣:“生命轮回,乃天道也,神鬼之说,皆为虚妄之言,寡人分毫不信。金银珠宝,身外之物,锱铢勿葬,然寡人常言书简文牍,须悉数随葬。尔等掌权治政,须切切铭记和仁为本,崇善扬德……”

共伯和正言间,渐渐闭目而亡,子共华及众臣跪地,放声大哭,悲恸天地,雪花飘落,瞬间遍地皆白。

国不可一日无君,众臣哭毕,速拥共华即共国国君之位,史称共伯华。共伯华一面遵《周礼》之制,以“伯爵”之礼准备丧事,一面遣使速至镐京,奏报周宣王。

镐京王宫之中,周宣王正在阅看竹简,忽共国使臣奔入,跪地言道:“启奏万岁,共国国君无疾而终。”周宣王闻言,竹简落下,悲戚顿生,大恸而哭,速起身向东方共国方向跪地叩首,言道:“师尚父代行大政十四年,谦和待人,力挽狂澜,治国理政,不遗余力。更慈心勤躬,育朕学六艺之术,教朕习朝政之道。今师尚父驾崩,朕当亲至共国悼唁,以天子之礼葬之。”

周宣王立下圣旨,备九鼎八簋等天子之物,匆匆起驾,日夜兼程,赶往共国。

周宣王从共城西华门入城,顾不上观瞻街景,连连催御者加鞭催马,奔向宫中。

至共国宫门之前,周宣王急身下车,双臂前举,奔入宫内,见议政殿正中,共伯和灵柩高放,跪地大哭道:“师尚父远走——姬静不孝,未能送终。今师尚父弃姬静而去,姬静再也不得聆听教诲——”共伯华与大臣忙拉住周宣王:“陛下!陛下万岁之躯,切不可行此大礼——”周宣王仍哭道:“师尚父与朕,若太公与武王,周公与成王,非此大礼,不能表丧师尚父之痛也——”

周宣王拜毕,发旨以天子丧礼,为共伯和加身龙袍王冕,棺椁九重,供祭九鼎八簋,整牛整猪整羊太牢之仪,演八佾之舞,六十四名舞女,按八八之序纵横排列,伴随着悲哀的钟鼓笙箫之乐,起舞为祭……

出葬之日,艳阳高照,风和日瑞,天子丧乐大奏,送葬车队出宫,天子仪仗行于前,依天子驾六之礼,六匹马拉着共伯和的九重棺椁紧随于后,天子九鼎八簋,满载竹简的三十六辆车依次排列,周宣王姬静、共伯华、共国官民皆穿最重的丧服——“斩衰”相送。

车队走今共城大道,向东出共城东华门,行九里至今辉县市东郊周卜村东南共伯和亲选的陵地,依天子之礼下葬,周宣王发旨将天子仪仗、九鼎八簋排列整齐,分置于两侧,又将天子驾六的六匹骏马及车掩埋,最后将三十六车万卷竹简随而埋入。

计有:

盘古开天地史

三皇五帝史

大夏朝史

大商朝史

大周朝史

共和行政十四年文牍案卷

天下诸侯史

天下蛮夷史

共国历代国君史

共国文牍案卷

共国诗文

史事九预言

封土毕,周宣王、共伯华又率官民恭行祭礼,依依不舍别陵而去。

“共”“洪”“龚”姓皆源于共国,南宋史书《通志》载:“西周共国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为‘洪’”,《中国古今姓氏大字典》写道:“共姓,源于西周共国,派生出洪、龚。”

日月轮回,星移斗转,700多年过去,共伯和陵墓地表的封土享殿早已荡然无存。世事纷纭,人象无常,不知地下共伯和骸骨,陪葬的天子仪仗、九鼎八簋、天子驾六车马、万卷竹简之书可还存否?若无人盗掘,依据考古经验推测,密封于地下的九鼎八簋、人马骨骸必完好无损,隔绝空气的竹帛之物也有000多年保存完好的先例,有大量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为证,共伯和陪葬的万卷竹简之书可能有存。

西周时期的天子仪仗、九鼎八簋、天子驾六车马、万卷竹简之书、九重棺椁、共伯和骸骨,件件都承载着价值无边的历史信息,件件都是中华民族国之瑰宝,对世界历史、人类文明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西周共和行政的真相也将大白。若能考证发掘出共伯和陵墓,将是轰动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盛事,具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光阴似箭远逝,共城夯土仍存;共国已成远史,共伯和永载史册。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共城遗址,于006年5月5日被国务院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共伯和代行王政,辉县市将市区中心路改名为“共和路”,东西大街改名为“共城大道”,隆泰房产建设共伯和大街、共伯和广场,树立共伯和雕像,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美誉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共伯和这一辉县最亮的历史文化品牌,中国历史文化产品的空白点,必将得到更好的研究开发,如复制共伯和宫殿,推测探寻共伯和陵墓,拍摄电影电视剧、综合介绍片等等。

让我们永远缅怀这位从辉县大地上走出,于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8年在镐京代行王政十四年,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文治武功彪炳千秋,开创中国历史确切纪年,创立“共和行政”,并成为“共和国”一词汉语表达方式来源的伟大人物——共伯和。

“共”风惠天下,“和”传万古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