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古代小说 > 女主她不想穿[综] > 155、红楼梦(十六)全文阅读

黛玉实在忍不住好奇, 轻轻伸手碰了碰眼前的少女, 只觉触手生温, 摸上去竟与真人毫无分别。

少女见状也笑着伸出手来碰了碰黛玉。

两人对面而立, 宛若揽镜自照。

再看旁边,另一个二姐姐也正含笑看着自己。

黛玉越发觉得新奇不已,围着两人拉拉手摸摸袖子,就像找到了新鲜玩具的孩子。

俞青见她顽得高兴, 不禁摇了摇头,对两个傀儡人道:“我们明日回来,这里就交给你们了。”

两人微微一笑:“您放心。”说罢福了福身,转身出去了。

黛玉恋恋不舍的望着二人离去, 俞青轻轻推了推她:“别只顾着顽, 我们也该走了, 快去换身衣裳。”

黛玉回过神来,闻言低头看了眼身上的大红羽缎对襟褙子道:“可是这会子我们去哪里找粗布衣裳?”

俞青不禁失笑:“谁说要穿粗布衣裳了?我们不过是出去闲逛逛,没必要弄成那样, 家常衣裳便可。”

黛玉闻言便去开箱取了衣裳, 转身到屏风后更衣, 一面问道:“真的不会被发现吗?要是她们露馅了怎么办?”

她拘束在后宅之中十余年, 除了六岁进京那年便没出过门,如今竟然能出去走一走自然十分欢喜,只是高兴之余又有些不安。

俞青笑道:“不必担心,她们的模样可以维持七日,身上还有我留下的一缕灵识, 一旦有什么状况我都可以感知到。”

黛玉这才放下心来。

不过片刻,黛玉收拾妥当出来,俞青见她身上穿着八成新的藕荷色绫袄儿,玫瑰紫对襟褂子,下系葱黄掐边棉绫裙,裙上压着一枚绣着兰草的如意形荷包,一条攒心梅花的五色宫绦。

一色半新不旧,乌压压的发间除了那枚从不离身白珠小簪外其他的金钗玉钏都摘了,换上了一支点翠小凤钗并两朵蝉翼纱堆的水仙花。

浑身上下不见奢华,惟觉雅淡。

黛玉身形纤巧,即便穿着厚重的冬装,依旧难掩江南女儿的风流袅娜。

俞青摇了摇头道:“穿的太单薄了些,外头冷的很,再加件斗篷罢。”

黛玉依言找了件鹅黄缎子的银鼠斗篷披上,又戴上观音兜。

俞青端详了一番方点了点头,“这样便好了。”

黛玉理了理风毛,抬头打量了下俞青,抿嘴笑道:“姐姐也该乔装打扮一番,这般模样太打眼了些。”

俞青冲黛玉眨了眨眼,笑道:“这样如何?”说话间已换了个模样。

黛玉惊奇的瞪大了眼,眼前人一身月白色锦缎长袍,腰系玉带,眉目俊雅,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潇洒风流,竟看不出一丝一毫的脂粉气。

黛玉上上下下打量了半日,忍不住笑道:“姐姐这模样实在俊俏的很,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少年公子呢,一会子出去只怕要迷住不少姑娘家。”

俞青笑着弹了弹她的额头,“又胡说,好了,咱们要走了,快闭上眼睛。”

黛玉心中十分好奇,却还是依言闭上眼。

似有一阵清风拂过,不过片刻,耳边便响起一道带笑的声音,“我们到了,睁开眼罢。”

黛玉睁开眼,待看清眼前的景象时顿时愣住了。

原来眼前竟是一座极清雅的小院,灰瓦白墙,中间甬道一色儿水磨青砖。

甬道西边种着一株苍劲的老松与一株红梅,那红梅似乎已经有了些年岁,树皮斑驳,然枝叶茂密,蜿蜒蟠曲,别有一股清傲之姿。

东边则种着一丛修竹,角落里还有一架葡萄藤,藤下摆着石桌石凳,如今虽是严寒,树藤上却已有些许绿意萌芽。

俞青见黛玉好奇的四下打量,笑道:“这宅子是我先前置办的,为的就是出来后有个落脚的地方。”

说话间忽见有一个五十余岁,面容冷峻的青衣老仆从月洞门出来,身边跟着一个穿着绛红色绣折枝梅花对襟褙子的中年妇人。

妇人看着约莫四十出头,肤色颇为白皙,容貌只能说是清秀,却有一股说不出的温婉气质,让人一见之下便觉十分亲切。

两人见到俞青都是眼睛一亮,快步上前,对俞青恭敬行了一礼:“姑娘您来了。”

俞青抬了抬手,笑道,“起来罢,不必这么多礼。”转头对黛玉道:“这是宋叔宋婶,这宅子一直是他们在照看着。”

说罢又向宋洪夫妇俩介绍:“这便是我先前说过的林家妹妹。”

宋洪夫妇俩闻言对视一眼,向黛玉行了一礼,“见过林姑娘。”

黛玉忙笑道:“不敢,宋叔宋婶快请起。”

两人起身,因怕黛玉不自在,宋洪便欲告退。

俞青道:“宋叔且等等,你去将马车预备好,一会子我们要出去逛逛。”

宋洪闻言自去料理不提。

宋婶笑道:“我就料着姑娘这两日会出来,可巧前儿老头子弄了些新鲜蔬果回来,今日正好给姑娘尝尝鲜。”

俞青点了点头,“你拣新鲜的挑几样出来,一会子给林妹妹尝尝。”

黛玉闻言不禁一愣,如今积雪初融,天寒地冻的哪里来的新鲜果子?

然看宋婶与俞青的神色,似乎这是十分平常之事,只得按下了满腹疑问。

她方才便觉有些奇怪,宋洪夫妇俩对她们的突然出现一点儿也不奇怪,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这实在不合常理。

况且这夫妇二人虽是下人装扮,但观其言谈举动却绝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教养出来的。

想到自家这位姐姐的神通广大,黛玉心中一动,不禁有了些猜测。

宋婶陪着说了一会儿话就下去了,黛玉便在俞青的带领下将各处参观了一遍。

这是一座三进的小院,虽不甚大,却十分清幽雅致。

两边是抄手游廊,正中是穿堂,穿过月洞门迎面便立着大理石影壁,转过影壁便是正院,正面五间正房,东西各有三间厢房。

三间正房作为卧室,并不曾隔断,十分阔朗,布置的颇为雅致,一应桌椅软榻,帐幔软帘都十分齐全。

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窗下摆着大理石案,案上设着笔墨纸砚。

外间窗台上放着两盆盆景,一盆兰花,一盆山茶,枝叶青翠,花香清幽,衬得屋内更加清雅。

黛玉一见之下便十分喜欢,“好个清雅所在。”

俞青笑道:“难得出来一趟,今晚咱们便在这里住一晚,明儿再回去。”

黛玉闻言十分喜悦,正欲说话,忽见宋婶前来回话,说马车已经预备好了。

两人来至前院,宋洪已经在马车前候着了。

黛玉扶着宋婶的手上了马车,才一掀开帘子,便觉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马车十分宽敞,车内袭地铺满红毡,中间设一软榻,榻上铺着雪白的绒毯,设着妆红缎子靠背引枕,搭着大白狐皮坐褥。

榻旁又设了一梅花填漆小几,几上摆着一个烧的正热的火炉,炉旁是一壶热茶,壶嘴里吐出袅袅热气,茶香盈满车内。

几上还有几色细点并一碟葡萄,一碟切好的甜瓜。

俞青脱下大氅,敲了敲车厢,只听吱呀一声,马车便开始缓缓行进起来。

黛玉亦解下了斗篷和昭君套,倚在狐皮坐褥上,抱着小手炉,只觉浑身暖意浓浓,所有严寒都被阻隔在外。

用银签子叉了一块甜瓜尝了尝,点头赞道,“果然极甜,姐姐也尝尝。”

俞青将点心碟子移到黛玉跟前,笑道:“如今天冷,这瓜虽然好吃也不能多吃,到集市上还要一会子,先吃些点心垫垫肚子罢。”

这个世界极为特别,官制与唐朝类似,衣着打扮又与明清相仿,尤其是许多风俗人物,和清朝时期极为相似。

如今京城的格局也是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俞青买的这座宅子便是在西城,离集市颇有一段路程。

姊妹俩一面吃点心一面闲聊,行不多时,马车便到了长荣街。

这里是京城最热闹繁华的街市,往来车马络绎不绝,加上过往的路人极多,马车行进颇为困难。

俞青原本就是为了带黛玉出来闲逛,见状便吩咐宋洪慢行。

黛玉听见车外街上人声鼎沸,心下极为好奇,不住的往窗外瞧。

俞青知道她闷了,便笑道:“想看便看罢,咱们既然出来了,便抛开那些规矩,痛快顽一回。”

黛玉抿嘴一笑,微揭起帘子一角往外望去,京城乃是天子脚下,人烟阜盛,其繁华热闹之处远胜苏杭。

只见外面人来人往,街边酒楼商铺林立,十分气派。

如今正值早春二月,天气严寒,集市上却仍然人流如潮,今日难得天气放晴,道路旁摆摊的人极多,十分热闹。

黛玉从未出过门,对什么都好奇,撩开帘子一角,只看得目不转睛。

俞青正在喝茶,忽听黛玉的惊呼声,“姐姐你看,有捏面人儿的!”

俞青放下茶盏闻声望去,便见路边一个小摊上摆着许多小巧精致的面人儿,捏的是三国中的人物,惟妙惟肖。

见黛玉恋恋不舍,俞青微微一笑,“喜欢便去看看。”

说罢命宋洪停了车。

黛玉忙穿好斗篷,戴上观音兜,又以绸巾覆面,只露出一双澄如秋水的眸子。

收拾妥当,两人方才下车,挑了几个精致的面人儿,便顺着街道闲逛起来。

宋洪将马车停放妥当,默默跟在二人身后。

黛玉虽遮住了容貌,但身形袅娜,穿戴又不凡,街上行人都十分好奇,有那等心思龌龊的便不怀好意想要过来讨些便宜。

但一转头看到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宋洪便顿住了,再看俞青虽然容貌隽秀,却气度不凡,有一股说不出的威仪,一见便知非富即贵,敬畏之下那点小心思都扔到爪哇国了。

俞青一早便察觉到了那些目光,嘴角微微一扬,当下却只做不知,不紧不慢护在黛玉身边。

黛玉自幼长于内宅,还是第一次出门来,眼里满是新奇之色,两边的摊贩上大都是些花粉,胭脂等物,都颇为粗糙,她也看得津津有味。

一直逛到一处商铺,卖的都是些南货,各色笺纸,香袋,香珠,苏绣,香串,扇子,扇坠,还有形态各异精致玲珑的核雕,小小的桃核上雕出许多人物风景,十分精细。

另外还有虎丘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

这些都是黛玉幼时常见的东西,一见之下不禁有了思乡之意,便每样都买了些。

两人顺着街道逛了个遍,黛玉极爱那些轻巧玩意儿,竹根雕的笔筒、胶泥垛的风炉儿,核桃镂刻的小船、小巧精致的木雕、竹编的小篮子等等,都捡着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买了好些。

统共才花了一二百钱,却足足包了好几个大包袱,宋洪都险些拿不下了。

直逛了大半个时辰,黛玉丝毫不觉疲倦,

俞青拿出核桃大的金怀表瞧了一眼,已经酉时三刻了,见黛玉仍旧兴致勃勃,笑道:“先去用些饭食,吃完了我再带你去别处逛逛。”

说罢吩咐宋洪,“宋叔,去太和楼。”

宋洪答应了一声,回去将马车驾了过来。

黛玉回了马车上方觉腿酸,捶了捶腿笑道:“今日走的路只怕比我先前一个月加起来走的还多。”

俞青在她腿上穴位按了几下,“回去让宋婶给你熬些草药泡泡脚,不然明儿又该疼了。”

黛玉老老实实应了声。

太和楼并不远,不过一炷香便到了。

俞青特意挑了个临街的雅间,待放下帘子,黛玉解下面纱,俞青将点好的菜交给宋洪,对黛玉笑道:“外头的饭菜虽不如府里的精致,却胜在原汁原味,倒也有些意思。”

一刻钟后,饭菜便好了,店小二知道有女眷在,便只在帘外送菜,一眼也不敢多望。

宋洪接过托盘将饭菜布好,自去了隔壁用饭。

黛玉原本倚在窗边看街上的行人,不妨忽然闻到一股极诱人的香气。

走到桌旁一看,却是一碟清蒸鲥鱼,一碟素炒口蘑,一碟醋溜白菜,一碟白胖胖的馒头,一碟白切羊肉,以及两大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汤,那汤又白又清,香气扑鼻,十分诱人。

黛玉素来饮食清淡,极少吃大荤的东西,今日看着这些菜色却有些食指大动,笑道:“好香,虽然不如府里的饭菜精致,闻着倒还香些。”

俞青笑道:“府里每日肥鸡大鸭子的太腻了些,又都雕琢太过,一道茄子也要加十几只鸡来配,哪里还吃得出食材原来的味儿。”

黛玉在桌前坐下,先喝了一口热腾腾的羊肉汤,身上顿时暖将起来,又夹了一筷子白切羊肉,汤汁香醇,羊肉鲜嫩,不觉赞道:“好鲜!竟没一点膻味!”

俞青笑道:“这是他们家的秘方,据说这汤是加了鱼骨熬的,鱼加羊可不就是个鲜字?

汤里头还加了些药材,不但能除膻,还可以预防风寒,如今天冷,喝这个再好不过了。”

说罢将清蒸鲥鱼往黛玉跟前移了移,“再尝尝这个,也是他们家的招牌菜。”

黛玉尝了一口,果然鲜嫩清甜,极为可口。

俞青自修炼后已极少进食,黛玉胃口小,待姊妹俩吃完桌上还剩了大半。

桌上许多菜只动了一小半,倒掉未免浪费,便让宋洪都散给了外头的乞丐。

天色已晚,日头已开始落山了,俞青与黛玉回了马车,正预备回去,谁知走到一半忽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喧哗声,马车也停止不动了。

俞青微微蹙眉,敲了敲车厢,“宋叔,发生什么事了?”

“姑娘,方才几个乞丐抢了一个老人家的吃食跑了,还把人打伤了。”

黛玉忙撩开帘子,却见路边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怀中搂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此时天气寒冷,她身上却只穿着件破旧的单衣,满身风霜尘土,嘴唇冻得发黑。

鬓发斑白,满脸皱纹,少说也有六七十岁的年纪了,脚上的一双布鞋磨破了半边儿,露出脚趾又红又肿,满是皱纹的双手也裂开了无数血口。

她怀里的孩子衣裳略厚些,却也是破旧不堪,小小的脸蛋被风雪刮得通红。

黛玉心下恻然,当即便要下车。

俞青默然,按住了黛玉,轻叹了口气道:“你别出去,我让宋叔带他们过来。”

宋洪得了吩咐,将一老一小带了过来。

老婆婆见俞青和黛玉穿戴不凡,浑身贵气,吓得浑身发抖,慌忙搂住自家小孙子不停地磕头,“是老婆子该死,挡了贵人的路,请两位贵人饶命!”

俞青忙止住了,“老婆婆快别如此,我们并没有恶意。”

宋洪扶着老婆婆起来,“老人家别害怕,我们家主子素来心善,不会为难你的。”

老婆婆见她们言语可亲,这才放下心来。

黛玉见老婆婆佝偻着腰,连站起身都颤颤巍巍,越发心酸,忙道:“外头冷的很,老人家快进来坐。”

见马车内陈设华贵,老婆婆慌忙摇头,“老婆子身上脏,不敢脏了贵人的地儿。”

最后还是俞青再三发话,老婆婆才抱着小孙子战战兢兢上了马车。

俞青倒了两杯热茶给祖孙俩暖身子,“老人家您贵姓?怎么会流落到这里?”

黛玉见那孩子盯着桌上的点心直吞口水,便抓了几块枣泥山药糕塞在他手里,又将点心碟子移了过去,“你们想吃什么就吃,不必客气。”

小孩咬着手指小心翼翼看了眼黛玉,迅速将点心塞进嘴里,狼吞虎咽的架势险些噎到。

黛玉忙又倒了杯茶给他,“别慌,慢点吃,别噎着了。”

老婆婆心下极为感动,知道今天遇到了贵人,当下一五一十地作答,“老婆子婆家姓李,大伙儿都叫我李老太,这是我小孙子柱儿,我们原是长安县李家村的人。

家里以种地为生,虽然穷了些,日子倒也过得去。

谁知去年遭逢大旱,几个月间一滴雨都没下,秋天一点儿收成都没有。

幸而朝廷得了信,拨了些粮食下来,家里往年也存了些陈粮,倒还能勉强糊口。

原想着熬过这一年,第二年好歹能有些收获。

哪知到了冬天又连下大雪,冻死了许多庄稼,房子也被雪压塌了,粮食都吃干净了,饿得受不了了,连树皮都没有,只好带着小孙子出来乞讨。”

黛玉心下恻然,她从来不知道平民百姓过得竟是如此凄惨,回想自己成日家挑三拣四,每日鸡鸭鱼肉还嫌油腻,不觉十分羞愧,听到老婆婆说出来乞讨,不禁问道:“老婆婆您的家人呢?”

李婆婆抹了把泪,哽咽道:“我本有一双儿女,偏女儿早年难产去了。

媳妇在去年雪灾中被倒塌的房子砸死了,儿子的一条腿也断了,家里又没有钱,只好把几亩地卖了凑了些银子,只是也没治好。

我们没了地,又欠了债,族里便把我们赶了出来,只能住在城外的破庙里。

今天带着孙子出来乞讨,好容易讨到了几文钱和两个馒头,谁知还是被那伙丧尽天良的东西给抢了。”

说到这里李婆婆已经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了。

俞青听罢,默然无语,黛玉的眼眶已经红了,偷偷抹了抹泪,匆匆解下腰间荷包,倒出里面装着的金银锞子,“李婆婆,这些您拿去买些吃的,再请个大夫回去好好给柱儿父亲看一看。”

李婆婆这一辈子只见到过铜板,看到黛玉掌心一大把精美绝伦的金银锞子,只觉耀眼生花,心下怦怦直跳,哪里敢收。

黛玉求助的目光望向一直默不作声的俞青,“姐姐……”

俞青叹了口气,嘱咐宋洪去一旁的粥铺给李婆婆祖孙俩买了两碗熬得稀烂的白粥,他们饥饿过度,吃得太好反坏了肠胃。

祖孙俩狼吞虎咽吃完稀饭。

俞青将金银锞子交给宋洪,“宋叔你取五十两银子,将这些金银锞子兑换成碎银子和铜板,一并给李婆婆。

再帮他们请个大夫,添两件冬衣,再买些粮食布匹,送李婆婆祖孙俩回去,将他们安顿好再回来。”

宋洪答应了一声,“姑娘放心,我一会儿就去料理。”

李婆婆喜出望外,忙磕头谢恩。

作者有话要说:  不好断章,干脆两章合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