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都市小说 > 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 第128章 大牌记者全文阅读

“来我看看。”李未接过图纸,一边展开一边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藏书室的设计不错,整面的落地窗,采光很好,在这里面看书一点儿也不担心伤眼睛!”于静姝最满意的就是这个。

“我爸我妈看了没有?他们怎么说?”李未大概翻看了下,自己提的几个要求林楼都做到了,整体设计比较满意。

“都看了,叔叔说客厅宽敞,来再多客人也不用担心;就是阿姨有点意见,说院子里那么好的地,全用来种花种树太可惜了,种点庄稼、种点菜多好啊!还有这么大的房子,收拾起来肯定麻烦!”

“哎,我妈种了一辈子的地,还是放不下这些啊!今年我怎么也要劝她,把家里的地给别人种算了,她要是实在闲不住,那就留一小块菜地!”李未早就劝过家里放弃土地,李启云那边倒是说通了,王凤莲却是咋也不答应。

“走,去我家吃饭,然后再问问他们的意见。”李未把图纸一卷,带着于静姝回家去了。

“小未,这么大的院子,看起来比当年地主家的宅院还阔气,这么张扬合适么?”王凤莲还有些担心。

“不要紧,我们的手续都是合乎规定的,而且现在好多村子都开始盖新房,比我们这更大的也不是没有,没听说有啥事儿!”当然,那些也只是大而已,论起居住的舒适性,远不如李未这栋。

“妈,既然都没啥大意见,那我就让他稍微修改下,然后出施工图,等开工的时候,我们家里没个人盯着肯定不合适;爸要上班,我要到处跑,小叔和新旺也有事,怕是只能你出面了!”

李未借此机会又开始劝说母亲把家里的土地让出去了,监督盖房子那就没时间去干地里的活儿了。

“实在不行,我们先让别人种两年吗,两年后你还想种就让他还回来!找个靠谱点的人,也不怕他不还。”

只要把地给别人,这事儿就轮不到王凤莲做主了,房子盖好就可以结婚了,结婚后赶紧要个孩子,保管王凤莲的心思立马就放到孩子身上,那还有心思琢磨种地的事儿?

“娃想你少受点累,你就听他的么。”李启云对妻子一直有亏欠,他在学校教书,家里的农活大多都是妻子干的,现在有条件了,自然也希望妻子能过的轻松一些。

“是啊,阿姨,李未和我聊天的时候,经常担心你太辛苦把身体搞坏了。”于静姝也在一旁帮腔。

王凤莲现在对于静姝是喜欢的不行,她一开口马上就应了下来,“既然连静姝都这么说了,那我就不管地里的事了,先帮忙看着盖房子,等房子盖好了帮你们带娃。”

“我现在就去找小叔,商量下把地交给谁种!”李未生怕她反悔,马上就出去找李启生商量去了。

李启生过来商量一番,又把村里一位堂兄喊过来,他家里男丁多,自己的地不够种,交给他算是皆大欢喜。

签了文书、按了指印,李未终于放心了,第二天便去了中州,和林楼沟通了下出施工图的事儿,然后就可以等正式开工了。

回来后,将史玉柱写的软件送到育种基地,手把手的教何占海操作,见到这东西,何占海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太方便了,简直太方便了!这些数据你让我计算,我忙上一天一夜都算不下来,现在输入计算机,一下就出来了!”

“所以科技才是最重要的,育种基地想提高效率,就得不断引入先进技术,计算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人工授精技术、基因技术......有了这些技术,花个十来年时间,培育出堪比海兰蛋鸡的优质品种也不是没希望!”

就是那些买回来的种猪要倒霉了,如果是赛博朋克是高科技、低生活,科技的进步却导致生活越来越压抑的话,相信养殖场里的动物一定是感受最深的。

在人和育种场,这些种猪虽然累了点,还可以享受三宫六院的生活;到了这边,等人工授精技术一引进,它们的快乐就没了,只能忍受高技术的压榨,变成无情的配种机器。

它们运气还算是好的了,海兰蛋鸡更惨,村民们散养的鸡还能每天悠哉悠哉的到处熘达,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到处招虫子吃。

养殖场里的鸡,就只能待在狭窄的鸡舍里,每天就是吃了下蛋,下完再吃,丝毫得不到休息,就连散养鸡能享受到的充分睡眠都没有,养鸡场晚上也会开灯,让它们误以为是白天,继续进食下蛋。

然而这些蛋鸡依旧不是最惨的,起码它们还能活下去,那些孵化出来的小公鸡连接受压榨的资格都没有,从蛋壳里出来之后,技术人员迅速分辨小鸡的性别,母鸡留着,公鸡直接人道毁灭。不能创造利润的小鸡留着有什么用?

每次想到这些事情,李未都忍不住感慨,仙侠小说里的魔头生错了时代啊,要是把他们放到现代社会,那绝对是如鱼得水。

你要杀生炼制法宝?好办,考个农学院,毕业后来养殖场工作,专门负责人道毁灭小鸡,一天消灭上千生命都是小菜一碟。

嫌弃小鸡灵智不高,炼出来的法宝威力太小,那也没问题,更努力的读书考医学院,毕业后去大学附近的小诊所工作专门做无痛人流,别说九子阴魔剑了,你就是想炼制百子阴魔剑都没问题。

还好李未不是圣母,他对这些动物的遭遇无动于衷,在他看来,人类能吃上更好更充足的食物才是最重要的,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技术水平提上来。

现如今养殖场、饲料厂和化肥厂都已经上了正轨,不用他天天盯着了,于是李未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育种基地上。

BLUR技术毕竟是一项新技术,他必须手把手带何占海一阵儿,等他上手了才能放心。

在育种基地闷头干了一个多月,就连房子开工也只是当天去了下,剩下的时间几乎全都花在了这里,总算是让团队熟悉了新技术的运用,育种效率大大提高。

这下可以回去给养殖场和饲料厂教库存软件和客户调查分析软件的使用和运用了,现如今会用电脑的同样是稀缺人才。

雷毅、李青他们对计算机同样充满好奇,李未也乐于培养他们的兴趣,除了自己教授之外,还从中州请了大学老师来帮他们上课。

短时间内,那些大学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是不会来自己这儿的,想要早日提高数字化技术在自家企业的应用,那就只能自己培养了。

这天中州来的老师上完课,李未亲自开车送他回去,顺道去于静姝父母家看了看,回来的时候又去邢书望家坐了坐,邢书望现在已经扶正成了河阳政府的一把手,正是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

他的上位对李未也是大有好处,可以更加放心的扩大生产规模了,李未这次就跟他商量了今年年内,饲料厂、养殖场生产能力再翻一倍的计划,顺便还商量了承包屠宰场的事情。

今年养殖场肯定能出一批肉猪,要是能拿下屠宰场,这就等于打通了上下游,实现了养殖、屠宰、销售一条龙,这是多少养殖企业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等回到家里,却发现早就有人等着了,一位看起来三十左右、目光炯炯有点小帅气的男子,正和李启云说着教育方面的事情。

见他回来,李启云连忙介绍,“李未,来,给你介绍下,这位是新华社的记者,叫王志纲,是专门过来采访你的!”

“哦,王记者,你好你好!”咦,这位到底是同名同姓,还就是哪个人?李未只听过王志纲的名字,倒是不清楚他的长相。

“李......我到底叫您李厂长好呢,还是李老板?”王志纲起身和李未握手,顺便还开了个小玩笑。

“叫啥都行!坐下说。”李未招呼着王志纲坐下,同时有些好奇,新华社那可是太牛逼了,他到底因为啥才过来采访自己呢?

不等李未发问,王志纲就主动解释了,“那还是叫你李老板啊,是这么个情况,我是贵州人,在兰州大学读的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社科院,在社科院工作了几年后,新华社NMG分社的社长看了我的文章,就想把我调过去!”

“我犹豫了一阵儿答应了,这次去南边出差,处理好回单位的路上,在中州等换车的听人说起了你的事儿,我就来了兴趣,就赶紧退了火车票,去中原分社了解了下你的信息,越了解我兴趣越浓!所以就过来了,想和你聊一聊,反正也没规定我们内蒙的记者就只能采访内蒙的事儿是吧?”

新华社三个字实在是太硬了,李未根本不好拒绝,而且他对王志纲这个人也挺有兴趣,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不知道王记者你想了解什么?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实不管在甘肃、内蒙,还是我去过的沿海城市,现在下海做生意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是就我接触的那些,大多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工作也没着落实在是找不到出路才下海的,你一个大学生,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原本我也没打算下海,就是在单位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事情,被停薪留职了!”李未把《母猪的产后护理》引发的事情讲了一遍。

“然后我就去了广东,一来是打算避避风头,二来么也想开开眼界,结果到了特区之后,机缘巧合便认识了正大康地公司的谢立人先生,发了一笔小财。”

“有了创业的资本,又见识了先进的农业企业是什么样的,于是便萌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王志纲一边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一边时不时询问各种细节,听完李未创业前的经历后,他细细琢磨一番,觉得李未说的还算比较靠谱,经得起推敲,不像之前采访过的那些私人老板,对起步阶段的某些事情都讳莫如深。

“自从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就有一些被排斥在主流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选择下海,但是他们大多都没赚到什么钱,你觉得他们的失败在哪里?你的成功又是因为什么?”王志纲又提了一个新问题。

“你说的这种人我也接触过一些,我觉得他们的失败在于没有把握住自己的优势;他们的优势是什么?知识!但是他们下海后选择的生意是什么?大多还是摆摊做小生意,或者倒卖倒买!”

“这两种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都不是知识,讲吃苦,他们比不上进城农民,讲打架,他们干不过劳改释放犯,讲关系,他们拼不过那些有门路的!在竞争中处于下风也就不稀奇了。”

“我的话,因为本身就是学农业的,对这一行很熟悉,选择养殖行业能够发挥我的竞争优势,我就是比别人更懂怎么才能让鸡下蛋又多又好,没多人能和我竞争,我的鸡蛋成本比别人的低、品相比别人的好,自然就赚到钱了。”

“另外,你说的情况现在已经有所改观了,希贤同志南巡之后,商品经济的大潮已经不可阻挡;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下海是越来越多了,这些人比第一批下海的知识分子更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选择的项目知识含量更高,未来的市场竞争一定是技术的竞争,谁在技术上更有优势,谁就能走的更远;而且他们大多都有在体制内工作的经验,更懂得如何和体制打交道,如何解读国家政策。”

“而先前那些已经发了财的草莽英雄,要是不补上这个短板,将来迟早都会被淘汰!”

“所以你认为,未来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占据主流?”王志纲愈加兴奋,李未说的这些在他心里其实也有一些隐约的判断,现在听人如此清晰地说出来,难免感到心有戚戚。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十年、二十年,但一定会来!”李未笃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