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草根色空传 > 第一一一章全文阅读

夏菁不信,认为王收是吹牛哄自己高兴。

王收给轻骑厂售后服务部打电话问:“晚报木兰自然的报到看了吗?那辆摩托是我的。”

轻骑厂售后人员说:“我们领导正生气呢,你这一报道,好像我们产品质量不好似的,谁还买我们的摩托?”

王收说:“我给你们打电话,就是想给你们的产品挽回名誉。”

对方问:“怎么挽回?”

王收说:“你们赔我一辆。”

对方问了问摩托车的购买日期,说:“对不起,你的摩托车早就过了保修期了;别说不可能赔,就是修,也要你自己拿钱。你给我们产品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还赔你一辆?你不觉得很可笑吗?”

王收说:“我请你向你的领导汇报,就说车主要求赔一辆同型号木兰摩托,同时车主表示有办法给你们的产品挽回名誉。如果你不汇报,我改天直接找到你们领导,估计你不会受表扬。”随后王收把自己的传呼机号留给对方,就扣了电话。

不久,王收的传呼机就收到信息:关于木兰摩托自燃处理事宜,请回话。电话号码……”

王收就打过电话去。

接电话的是销售部领导,电话一通,就埋怨王收不该找晚报报道此事。

王收并不解释,说:“我也觉得不妥,这不想给你们挽回名誉吗。”

领导问:“怎么挽回?”

王收说:“你们赔我一辆,我找晚报再登一篇报道,说你们本着对顾客负责到底的态度,赔了我一辆,同时说明摩托是因年久失修,车主自己造成的,与质量无关。”

领导沉吟片刻,说:“我们还没这个先例。你付五百块钱行不行?我们按内部职工奖励价卖给你。”

王收说:“可以啊。不过晚报可是要据实报道的,说你们低价卖给我一辆,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领导想了想说他也要请示他的领导,让王收别扣电话。一会儿,领导在电话里对王收说:送你一辆可以,不过你怎么保证晚报能给我们报道?”

王收说:“你们给我摩托的时候记者在场,记者不在场你们别给我摩托不就行了?”

“就这么定了。”

与轻骑厂通完电话后,王收按照晚报刊登木兰自燃的版面上标示的投稿电话打过去,找到那个记者后说:“关于木兰自燃的事,你愿不愿意做一个跟踪报道?”就把轻骑厂要赔给自己一辆新木兰的事说了说。

记者很感兴趣,说定好了什么时候赔付,自己一定到场。

……

第二天,王收和晚报记者如约到了轻骑厂销售部。记者安排场景:让王收和轻骑厂领导微笑握手,两个工人将一辆崭新的木兰摩托往有轻骑厂标示的送货车上推……

再一天,轻骑厂顾客至上、负责到底,给自燃木兰车主再赔一辆新摩托的报道就见报了。王收的尊容就再一次上了晚报……

有了新木兰,夏菁心里是不是高兴谁也不知道,只知她嘴上老说:不如原来的好骑。

这次事件之后,让王收对晚报有了亲切感,闲着没事就买来晚报看,随后就写点小稿子投投,多是球评,即对甲A联赛山东足球队的表现谈些看法,发表一次稿费五十元。

……

王收做着这个新华社内参“采编”的事情,但他感到这个工作并非正事。虽然他推销内参的业务开展得挺顺利,也能挣到钱,但是他撰写的反应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的材料一次也没有被内参采用过。他找到北京来的负责人问个究竟,负责人说:“和你说实话,《内参》不可能用我们提供的材料内参的材料可不是平常人能写的。”

王收说:“那我们的工作就只剩推销了。这个工作还有多大意义?”

负责人说:“让更多的人看到内参不就是意义吗?”

王收说:“我干这个工作,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把自己看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内参这个媒介反映给高层领导,把自己对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一些看法让领导知道,就是想让自己能够发挥点作用,让生活有意义。如果只是推销影像内参,我不想做了。”

负责人说:“你卖得挺好的,可别不做啊。我们还商量着请你到其它地区去指导一下帮着推销呢。你要是到其它地区去推销,提成还可以高些。”

王收说:“我觉着这对我来说这也不算什么正事儿……我就不干了。”说完,把新华社的工作证和随身携带的名片交给负责人。

负责人着急说:“你别不干啊。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合伙干,你也别按什么提成了,咱合伙,挣了钱一起分,财务账目对你公开。行不行?”

王收说:“不是钱的事。我确实是想找一样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事做。我就不干了,要是你回北京能帮忙把我投的稿子拿回来,我感谢。”

负责人说:“挣钱不就体现价值吗?说话您别不高兴——您这人书生气太浓。什么年代了,还想着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啊?想为共产主义奋斗啊?别说你们山东,在北京有几个想这个的?”

王收笑笑说:“人各有志,让你见笑了。就此别过吧。祝你们一切顺利。”王收说完,起身告辞走了。

出了小楼,王收正要骑上摩托离开,负责人从小楼跑出来喊住他。

王收以为又是劝他回去,就说:“这次你就别劝了。”

负责人说:“没想劝您。我说个事儿您别生气——您委托我给您转交给编辑部的材料我根本就没交——不是我不想交,是我没地儿交,我都不知道编辑部的门儿冲哪。你这些材料都在这儿呢,我一直锁在抽屉里。”负责人说完把一个纸袋子递给王收。

王收没接袋子,问:“那你们是干什么的?”

负责人说:“我还真是新华社的,是搞发行的,粗人,哪认识那些编辑大爷?和你们说是可以投稿,还不是为了好招人吗,其实就是卖录影带。您别拿我当骗子,我还真给您打听投稿的事儿了,没人要,人家不需要咱提供材料。您写的这文章我还真读了几篇,我觉得真好,所以赶来还给您。您生气我也没办法,东西给您,我落个心安。再说您也不该生气——我不告诉您没给您投您也不知道不是吗?”

王收接过纸袋子,也没说话,骑上摩托走了。

王收开始了在家赋闲的生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