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朱门 > 第八章 拜访大姑全文阅读

于是他告诉妻子,‘大挑’是朝廷任用举人的一个办法,六年一次,于会试后举行。凡经三科以上会试不第之举人,或因故未应会试者,遇上大挑之年,取具同乡京官之印结,呈请礼部造册,注明年岁,咨送吏部,由大臣从中挑选。‘大挑’遵循人文并选、身言兼试的原则,先察形体容貌,再考应接对答,以言语详明,通晓时事吏治者为优。选为一等者任知县,并可借补州府官,二等者任以教职。各省视举人多寡,按比例‘大挑’。

罗玉兰“啧、啧”连声:“哎哟,好多规矩!还要三科不第,等六年哟。天老爷!”

“你不应试,根本没有‘大挑’资格。”

“选上二等,还不是给个教职。你现今已是教习了嘛。”

“不一样。那是朝廷挑的,大臣考的,正途也。今日我之教职,乃不得已而求其次。”

“依我说,全一样。”

丈夫嬉皮笑脸:“娘子差矣!非正途者,遂像泰山那般,一辈子教私塾。”

“莫跟我酸不溜秋的!依我说,爸爸教一辈子私塾,要得!”

“娘子莫气,不是小生说泰山大人教书不好。小生是说,君子立身之道,应是读书修身,作官治国。不和贤夫人争了,打道回府也!”

妻子指他鼻子:“油嘴滑舌。”

丈夫依然嬉笑:“娘子,非油也,小生开心作乐罢了。”

丈夫平常言语不多,玩笑更少,盖因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为解苦闷,他时有自嘲和玩笑,仿佛油嘴。罗玉兰此刻不由心酸,末了,依然劝导:“一趟京城,要费好多盘缠,爸爸为你筹钱,天天着急呢。”

“朱门拿不出钱?”丈夫不信。

“爸爸不想用全家的钱,他要各人(自己)筹,免得你考不中,遭家人闲话。”

朱举人一时无语。他朱举人并非圣贤,有心思有脑壳,早就想过,后年赴京应试,先乘船下重庆,再顺长江过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汉口乘火车上京城。倘若京汉铁路仍没修竣,还得乘船东下,“烟花三月下扬州”,走大运河北上京城,破费确实不少。还有,会试能中?落第味道没受过?妻子既为爸爸更为我着想啊。

然而,忧虑归忧虑,并没吓倒朱举人。他壮志犹存,不达黄河心不死,钱算啥子?

第八章拜访大姑

早饭毕,罗玉兰挽个竹篮,牵上庚子出了巷道,去拜望马家姑爷和大姑。

罗玉兰儿时,就听说朱公公贩米到县城,认识了开米行的马姑爷爸爸,两位老人一说就成。于是,大姑离开祖辈种田的乡下嫁到马家,脱离了口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活,都说公公走对了棋。继宗在书院读书六年,吃住马家,大姑照顾,胜过儿子。每当想到此事,罗玉兰打心底感激大姑。

街上,挑粪水的农人最多,迈开大步,扁担闪悠,粪水却不浪出。罗玉兰不象城里人捂住鼻子,反而有兴致地看着四五个节奏一致的粪挑子。转过街角,却见大姑目不斜视,迎面匆匆走来,直到跟前,让罗玉兰吓了一跳。

大姑个子不高,却胖,脸白饱满,模样个头都像去世的公公。她的长辫梳得很细很光,挽个大大的发髻,盘在脑后,走路一颤一颤。两副银耳环吊着耳坠,左摇右晃。嘴里右下牙帮,镶两颗黄灿灿金牙,一闭一亮。合身的蜀绣花兰缎面长袍,彰显圆膀圆腰,既时尚又讲究,一位小城富妇。大姑五十有六,比朱家爸爸大五岁,却比爸爸年轻许多。

大姑先抢话头:“哎呀,玉兰,你好久进城里的呀?哪么不去我家呀?是得罪了侄儿媳妇还是嫌马家穷呀?”

罗玉兰笑答:“昨天才来,今天正去看你老人家哩。庚子,快喊大姑婆。”

庚子怯声喊罢,大姑笑眯了眼。突然,她看见侄媳手里竹篮,惊叫起来:“哎哟,你提啥子礼嘛,都是一家人。”说着,她顺便摸下侄媳的手,再次惊叫,“哎哟,侄儿媳妇的手好细好白呀,像你妈还是像你爸?哎哟,好福气啊,你摸摸我的手,好粗好硬!我悖时倒霉,做不完的事情,累死人了。”

果然,大姑的手又粗又大,与装束不大协调,罗玉兰歉意道:“妈硬说我是书香门第,管好儿子女儿读书就够了,不要我做事。”

“看看,我说对了嘛,你福气好嘛。你出来时,油店开门没有?”

“开了。”

“门开了我就不去了。那个黄伙计,乡下人,懒得很,你要看紧点。”

“黄老表不是你们亲戚么?”罗玉兰问。黄伙计是马姑爷表侄,三十好几,瘸脚未婚,马姑爷便喊来当油店伙计。

“他是马家亲戚,不是我们朱家的。走,去看看马家那个穷窝子。”

于是,她们往马大姑家走。路上,大姑摸着庚子头上的瓜皮帽,说:“哎哟,这么高了。长大读书?”庚子即答:“不读。”

“打牛脚杆?”“不打。”

“你不读书不犁田,天天耍?”“不耍。”

“耶!那你做啥子,当官?”“不当!”

大姑“哈哈”大笑,浑身肉抖:“怪了,官都不当呀?”

庚子看看妈,说:“妈说,‘书不读,官不做……’。”

罗玉兰笑道:“庚子!我是这么说的吗?我是说‘书可读,官可不做,’你把‘可’字当肉吃了?”庚子马上一变,以为这回对了:“书不可读,官不可做。”

“又乱改!”罗玉兰再“哈哈”大笑。

庚子一急,马上再来:“书可读,官不可做。”

罗玉兰先没在意,后稍一想,不禁一惊:“哟,有意思有意思。”

大姑责备庚子:“啥子‘官不可做’?要做,要多做!”

谁知,庚子突然大声说:“大姑婆,我要做君子。”

大姑赓即转脸,拍拍庚子脑壳,笑道:“庚子,君子做不得!君子不值钱!”

罗玉兰马上帮儿子纠正:“大姑,他说的是庚子,听起来像君子,是说做我们儿子。”

“哦,我还默到你要当君子呢。你长大了,喊爸爸送你出国留洋,回来做大官,银子‘哗哗’流,洋枪‘叭叭’响,还帮马姑婆买杆洋枪回来,哪个惹到老子,‘叭!’,给他龟儿一枪,死呱了!”大姑说着,做出要倒的样子。

这一枪声“叭”,庚子懂得,他见过乡下的鸟枪,高兴得跳:“要得要得,‘叭叭叭!’”

连开三枪,赛过姑婆一枪,他龟儿不倒也得倒。于是乎,枪声连响,子弹连发,庚子从此发明。可那几声空枪,引得路人紧盯他们,莫非真有连响?

北街靠北门码头,虽远离最热闹的东街,但离码头较近,上下往来船只多在此停靠。商贾云集,货物遍地。不过,最多还是米贩子,肩搭布袋,忙忙碌碌。有的突然甩颗白米进嘴,牙一咬,“波!”没洒水,好米!脸露笑意。

大姑带母子站立米行门前。店里,大儿子坐在帐台,拨得算盘“啪啪”响,伙计忙着,却不见丈夫马老板。大姑骂句:“死鬼,又吃大烟去了嘛。”

走过一段巷道,豁然明亮起来。原来跟油坊街房屋布局一样,也是公公主持修竣。前面店堂,后面住屋,不过,规模比油店大多了。所不同的,天井一个,足有七丈。房屋高大宽敞,粗柱粗梁,板墙雕窗,漆黑发亮。堂屋屋脊中段,硫璃瓷塔高垒,呈葫芦状,两根铜链从塔尖分别牵向两边屋脊翘角,以求稳固。更有东厢作为粮仓,稻谷白米,各囤数仓。谷仓是用篾围席圈在大屋中央,快至屋顶。而米仓却是木制巨仓,以块块木板加高作门。屋外阶檐上过道旁,麻布袋装满黄谷,一袋口朝东,一袋口朝西,凭靠廊柱堆到屋顶,不见歪斜。

这里曾是丈夫读书六年吃住之地,罗玉兰亲切而激动,不由多看几眼。

两只大耗子突然窜出谷袋间,慌慌张张,倏地消失在阴沟里。

“耗子!耗子!”庚子惊叫。

大姑恼了,骂:“骚猫,叫春去了?几个耗子也管不住。老娘杀你吃猫肉。赵妈!快把篮子提进去。”屋内“呃”一声,走出佣人赵妈,接过侄媳手里的礼品。

马大姑再发话:“赵妈,举人太太来了,快煮两碗醪糟鸡蛋。”

罗玉兰忙说:“莫煮,莫煮,我们过阵就走。”

大姑一把推母子进了西厢房:“少说!是不是嫌马家穷了?”

罗玉兰坐在漆黑光亮的木椅上,扫视一圈,发现明亮的窗下添了陈设,仔细一看,原是一副长长的烟榻,顺墙躺在屋角。她紧盯着,眉头皱起。

大姑也许察觉,说:“你那死姑爷偷偷买回来的。开先我还不晓得,买回来才晓得他死人染上了大烟瘾。”

“大姑,听说有的大烟鬼抽得倾家荡产啊。”

“就是嘛。说他死人,不听,骂他死人,不理。五六十岁了,不给烟鬼勾去见阎王才怪。”

“大姑,你得想法子呀。”

“有啥法子?喜得好他死人瘾不大,烟瘾发了,才抽几口。老子把钱捏在手里,看他死人拿啥子抽?赵妈,给我把水烟杆拿来。看看,我烟瘾也来了,快拿来!”大姑说罢,向侄媳歉意一笑。赵妈赶紧拿把金黄发亮的铜水烟壶跑出来,生怕慢了。

大姑急忙伸手接过,笑道:“喜得好,我只抽水烟,没染上大烟。”

罗玉兰凄然一笑:两个都染上,马家完了。

大姑边往烟嘴装烟丝边问:“继宗堂堂举人,这么久了,还没补到缺,他坐得住么?”

“他教书嘛。”

“哼!穷教书匠,有个啥子搞头?我是说,读那么多书,中了举,不做官,闯鬼呀!”

“没有缺位补嘛。”

“鬼才信!你马姑爷说,前天,县衙就补了个跟班执帖。你猜哪个?就是绸缎铺老板的儿子,李安然,继宗读书院的同窗,才是个县考秀才,离举人十万八千里呀。嘿,你晓得他是哪么补的吗?嘿,他老子捐了银两。”

“那还用说。”

“你们咋不去捐点银两?莫银钱?我不信。”

“那点银钱,当然难不倒朱家。”

“对嘛!永忠舍不得?我看不是,他不是‘钱串子’!是怕三弟媳说闲话?她要作怪,清明回去,我非骂她不可!”

那位三妈,恰如大姑所猜:玉兰刚嫁朱家,三妈见到侄媳,满脸笑嘻嘻的,后来,继宗好长时日没补上缺,妈妈又不让玉兰下地,专门管教子女,三妈不高兴了,经常在院坝大声咕哝:“看看,读那么多书,用那么多银子,当成金宝卵,当官了吗?”有时又咕哝:“我们几十岁了,还上坡下田,她是千金小姐?”妈妈要跳出去还嘴,给爸爸拉住,才没吵架。罗玉兰听不过,要上坡下田,妈又拉住她:“怕她了?偏不去。”八十来岁的婆婆自然听到,实在忍不住,拄根拐杖,摇摇晃晃走到院坝,指着三妈:“三媳妇,莫怪我说你。我们朱家读书人家,不是野山坡。你一家大小五个,几个上坡做活路?你男人重庆做生意,拿回几个钱?不靠老大三百六十天当牛作马,你五个人喝风?”三妈哑了。婆婆咬住不放,继道:“我一天没死,你们伙到一起,我死了,分家!”从此,三妈咕哝少了,可难见她笑脸。不过,罗玉兰还是谅解她。三爸极少回来,听说重庆另有家室,三妈有气,也难怪了。

此刻,罗玉兰不想把这些告诉大姑,免得责怪三妈。

大姑突然发现烟丝装上,却没火,朝里屋喊:“赵妈,给我点个火来。”

赵妈应一声,拿根燃着的纸捻匆匆赶到厢房。

罗玉兰觉得:大姑烟来伸手火来张嘴,可她的手又粗又硬,莫非石匠公公传下的?

大姑接过火,问赵妈:“醪糟鸡蛋煮好没得?快端来。”说完,她朝纸捻一吹,纸捻立即燃明,刚挨进烟筒嘴,她顺势一吸,铜壶“咕噜咕噜”一阵水响,水烟丝燃红,烟雾徐徐钻进烟筒里。大姑吸足,闭着眼,拿开烟壶嘴,鼻孔徐徐呼出白雾。

见母子看她抽烟,大姑笑着:“我就是喜欢这个,不抽大烟,用不了几个钱。”

大姑再装一撮烟丝,顺着思路说下去:“你们要是现刻拿不出银钱,我借给你们,要好多借好多,拿去捐个官算了。现今,朝廷缺银子,允许捐官嘛。衙门得了银子,看他好意思不给官!”

“大姑,朱家不是不晓得捐官,也不是没银钱,跟我娘家爸爸一样,恨那些不读书靠钱谋官的小人。他要凭功名凭本事做官,宁可清高,不可合污。”

“嘿嘿,话是那么说,他是举人呀,未必等到胡子白?”

“大姑,继宗不希奇小小县吏,他想去京城会试。中个进士,皇帝亲赐诰命,七品芝麻官怕是最小的哩。”

大姑大喜:“哦!难怪继宗不着急嘛,原来想当大官。要得要得,光宗耀租。”

“还要看考不考得中。”

“莫得说的,莫得说的,继宗又聪明又发奋,考得中的。盘缠不够,我借。”

略停,她又粗喉大嗓,说开笑话:“我们朱家要出大官罗,光宗耀祖罗。嘿!赵妈,哎呀,醪糟蛋哪么还没端出来?得罪了大官太太和庚子,不得了哟,庚子有了枪,要朝我们‘叭叭叭’,连打三枪哟。哈哈,哈哈!”大姑笑得一身肉抖。

然而,次日中午,“叭叭叭”三枪连发的庚子突然不见了。大姑封为“大官太太”的罗玉兰朝睡屋喊庚子吃午饭,连喊几声,没应,进门看,没人,朝街左看右寻,不见踪影。罗玉兰慌了,忙奔后院榨油房,找遍旮旮角角,哪有?全家顿时慌了。

黄伙计说:“看下后头大河,莫是耍水去了?”

如此一提,罗玉兰脸色吓白。天啦!庚子就是喜欢耍水呀!

罗玉兰疯了般,穿过碾房牛圈,出后门一看,河摊上除青草外,便是退水后的沙滩卵石。

跟在后面的吴妈说:“水这么冰,河这么浅,不得下水。”

罗玉兰心一紧:天啦,河水那么急呀,万一庚子在岸边踩虚脚……。

吴妈说:“罗大姐,莫着急,他才来两天,还不熟,他一个人不敢到河边来,怕是刚来城头,喜欢稀奇,看热闹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