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同安堂 > 第十五章全文阅读

夫妇俩决定听从邻家大嫂的意见,大摆宴席为儿子庆生。两口子商量借钱的事,阿根对妻子说:“家里的钱不够操办庆生宴的,我看跟街坊邻居借点吧?”阿根嫂责怪道:“跟街坊邻居借?街坊邻居也不富裕,哪有钱借给我们。我看去当铺把东西当了,要不就去借高利贷。”

夫妇俩的谈话无意间被先生听到,他阻止道:“高利贷借不得,利滚利,害死人!东西当了没的用,也不是办法。这些日子,我给人治病赚了十几块钱,本来也要拿出来给你们贴补家用的,现在正好派上用场,拿去为孩子操办庆生宴吧。”

夫妇俩道:“怎么好意思用先生的钱呢,我们自己能解决。”

先生听罢不高兴,道:“你们口口声声把阿琬和我当家人看待,可轮到该我们出力时,你们就把我们当外人了,这是什么道理!?”先生佯装生气。

夫妇俩见先生不高兴,暂且收下。“算我们借先生的,等日后有了钱是要还的。”

如此说来又惹先生生气。“现在是非常时期,大家就要有劲往一处使。琬儿和我已然成了这个家庭的成员,有钱不应该给这个家花吗?哪有说借的道理!?”

庆生宴很成功。李家摆了五桌,招待前来致贺的高邻和众乡亲。桌上有酒有肉,阿根夫妇和阿琬跑前跑后张罗着,生怕照顾不周众乡亲。

酒至半酣,阿根嫂抱着孩子和大家见面,接受众人的祝贺。大家借机送上贺礼,有的客人殷实,送上金钱,有的送物件,略表寸心。众人推杯换盏,划拳行令,吃喝至尽兴方散,不在话下。

庆生宴次日,阿根专程去城里请来摄影师拍全家福。他在当院摆好椅子,安排先生坐正中,让先生抱着康儿,夫妇俩和阿琬一字排开,站在先生身后,摄影师按下了快门。然后,由阿琬请出李老太,如此再照一张。庆生活动前后持续三天,在国破家亡的动荡年代里,康儿的出生给李家和父女俩带来些许安慰和快乐。

家里添了三张嘴,日子肯定不能像以前那个过法了。转过年来开春,夫妇俩盘算,决定把三年前退佃的两亩坡地再租下来。“去了租子,兴许能剩个一石几斗的。”阿根对妻子说。“抽空我再打点鱼,挖点野菜,咱们半年糠菜半年粮,对付吃饱肚子不成问题。”阿根信心满满地说。

先生每日仍早出晚归,做悬壶之游,赚钱贴补家用。

父女俩是外乡人,在这个人口不多的村子里,很显眼。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约定,如果有人问起,就说父女俩是城里逃难来的亲戚:夫妇俩叫黄先生舅舅,阿琬称夫妇俩表哥表嫂。

一家人辛苦劳作,可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有上顿没下顿。有口好吃的,大家都紧着阿根嫂。大家晓得,康儿正处在哺乳期,阿根嫂一个人吃饱了,康儿的奶水就有了保障。阿根嫂过意不去,总是推让。一家人你谦我让,互相体恤,日子虽拮据,倒也其乐融融。

夫妇俩很看重黄先生,遇到个急难事,总要征求他的意见。一家人满怀希望地向前奔。

农历五月,正是早稻收割季节。阿根嫂给孩子哺乳,不能跟阿根下地干活。——赶上忙季,少了个劳力。阿根挥汗如雨,独自劳作在田间地头。阿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向夫妇俩提出要下地干活,夫妇俩不同意。阿根嫂开玩笑说:“让这么俊俏的妹子摸锄把子,真太残酷了。”先生最后仲裁道:“让她去吧,正好锻炼锻炼,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阿琬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晓得在这危难之际,更要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喜气和热情重又回到她的脸上。她并不抱怨什么,晓得只要是劳动就不难为情。她挥汗如雨,劳作在田间地头。生活的勇气在她胸膛激荡,对未来的憧憬,让她重新振作起来。

阿琬和男人们一道,在大田里抢收早稻。乡亲们采取互助方式,你帮我收,我帮你收,穷帮穷,收完一家,再收另一家。割稻子时,大家各把一垄,一齐向前推进,熟手快慢差不了多少。阿琬和阿根分在一组。大约干了半个时辰,阿根回头看时,发现阿琬被远远抛在后面。他放下自己的活,走到阿琬跟前,拉过她的手,发现尽是血泡,有的已经破了,血糊糊的。

“阿琬,这怎么成,去休息。”阿根抢过镰刀,硬拉她到田埂上休息。

“不。”阿琬执意不去,她向相反的方向拉阿根。

“不要逞强!你哪干得了这活儿?你没经过锻炼,不能硬来。”

终于,她拗不过阿根,被强拉到了田边。

大家休息时,阿根挽起袖子,走到阿琬未割完的那垄,麻利地割起来。一会,他就把阿琬欠下的割完了。阿琬坐在地头,急得直哭。她责怪自己不争气——不来还好,来了反倒给阿根添了麻烦。

傍晚收工,阿琬和阿根一道回家。一进家门,阿琬到李老太的房间,从她怀里抱过康儿,亲热的爱抚一番。

阿根则忙着帮阿根嫂做饭。

先生归来,坐在夫妇俩身边,一面看他们做饭,一面和他们拉家常。

“先生,您太操劳了,应该享享清福。我们虽说没什么大能耐,可有把子力气,养活您不成问题。”阿根对在外奔波了一天的先生道。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没事儿做就闷得慌,不如走动走动。先生乐呵呵地说,“虽说无甚收入,有点进项总比没有强。况且琬儿和我承蒙你们夫妻俩收留,已经添了不少麻烦,怎好再吃白食。趁我还能动,多干点。”

“阿根,我看不如让先生开个简易诊所,坐在家里等患者上门,这样一来可免奔波之苦,二来可以赚些钱,你看如何?”正在一旁做晚饭的阿根嫂,听到丈夫和先生的对话,灵机一动,建议道。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阿根连称是个好主意,“先生,您看怎样,是否可行?”阿根问。

先生沉思片刻,面带微笑,道:“是个好主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