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都市小说 > 超级捡漏王 > 第45章 孰真孰伪全文阅读

在雍和皇帝幼时教导其作画技巧的几位大师也对其天赋连连称赞,称其为千年难遇之才。就算他出于种种原因需要找他人代画,恐怕世间也难以寻觅与其造诣相当的人!

赵霖滔滔不绝地说着,眸子愈发狠毒。

突然,他抬手直指宋铭鼻尖,猛地拔高声音:综上所述,你,宋铭,简直一派胡言!

不明所以的人们纷纷朝赵霖投去佩服的目光不愧是王松岳的徒弟,不仅自信潇洒,而且连知识面也如此广泛!

对比之下,低调内敛的宋铭显得逊色许多。

整个演讲过程中,赵霖余光总是有意无意往林倾月的方向瞟,希望得到心上人的哪怕一点点的关注,可惜事不遂人愿,林倾月自始至终都忧心忡忡地望向宋铭,担心他承受不了被人针锋相对的压力,根本没把赵霖放在眼里,仿佛站在人群中心处叽里呱啦的是一团透明空气。

一派胡言的人是你才对!

正当赵霖享受着人们的崇拜夸奖、尾巴快翘到天上的时候,楚君泽出其不意的评价狠狠给他泼了盆凉水。

与行事张扬的赵霖不同,楚君泽为人喜静、沉稳且不爱社交,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正因为如此,他一旦开口,含金量便相当之高不仅难得一见,而且言语内容中肯犀利,一针见血,时常令听者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受。

从座位上缓缓起身,楚君泽冷眼盯着赵霖,仿佛要将他整个人看穿:不加考察便妄自否定别人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赵先生,原先我还敬你有几分才华,可今日才知赵先生竟是这般自傲、这般不懂尊重。

从展览会开始到现在,宋先生从未有过过激表现和不当言语,也不曾计较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挖苦讽刺,你却不知收敛,得寸进尺,实在丢人。

从高空跌入谷底的落差激得赵霖脸色如锅底一般黑,他强忍住上去揍楚君泽两拳的冲动,咬牙切齿:楚先生,看你这意思,是要帮着宋铭同我作对?

楚君泽保持冷傲:哪边占理,我帮哪方。

他承认,由于宋铭面生且装扮过于随意,他起初的确对宋铭有些先入为主的偏见。

但在见识到其风度和学识之后,偏见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赞许和钦佩。

转身看着宋铭,楚君泽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朝他鞠了一躬。

宋先生能在如此情境下依旧泰然自若,可见涵养深厚,虚怀若谷,实在令楚某敬重仰慕!若不嫌弃,可否交个朋友?

宋铭眼前一亮。

交朋友?听上去不错。

刚才齐老介绍说楚君泽牛的一批嘿嘿,他正愁鉴宝圈优质人脉过于稀少,无法尽情施展拳脚呢!同意同意,必须同意!

宋铭维持表面上的淡定,微微颔首:认识楚先生是我的荣幸。

既然宋先生不喜争执,那便由我楚某来做出解释,为其证明!

柳兰若是雍和时期远近闻名的才女,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年仅十四便被雍和召入宫中,不出数月便成为御用画师之首。只是柳家家门不幸,在明盛晚期出了个叛国贼,连累整个柳家被株连九族,柳兰若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连其名字也被从官方史料上彻底抹去。

换句话说,只有在少数躲过叛乱之后的追查收缴的民间传记里,才能窥见此传奇女子生平事迹之一二。

若阅读量积累不够、钻研史实时不够细心,或对于官方史书之内容无批判质疑精神,很难了解到柳兰若的名字。

雍和时期注重维持邻国之间的关系,赠送书画逐渐发展成皇室表达友好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天子事务繁忙,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令柳兰若代为作画,冠以皇家之名,实属正常。

从这个意义上讲,雍和皇帝请柳兰若代笔和沽名钓誉之人的代笔完全两个性质,并无不妥之处。

前者在他人画作上署的虽是雍和二字,可二字背后的内涵是整个皇室甚至整个民族,而非雍和皇帝个人。

而后者呵,纯粹无耻欺骗罢了!

史书记载虽有一定可信度,但也不乏凭空捏造。毕竟撰写史书的官吏乃皇帝之下属,自然会对有利于自家君主的事实大加渲染、夸张描述,而对不利之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史书夸赞雍和皇帝绘画技术宛如神人,事实上也许只是中上水平。

邻国君主重金求画,也不一定就是真的看上了画作的艺术价值。雍和时期经济昌盛、民生发达,而周边小国则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谁敢不奉承讨好?

雍和的老师虽是师,但同时也是臣子。同理,其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仍需进一步斟酌考察。

一番话下来,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将赵霖反驳了个体无完肤。

赵霖彻底慌了,不肯接受现实,试图做出最后的狡辩:你你也说了,现存记载不一定和真实情况一致。即便我刚才讲的都是假的,但你说的就是真的吗?柳兰若也可能纯属虚构!

呵!

楚君泽冷笑,对赵霖的鄙夷更深几分。

刚才往宋铭头上泼不愿意承认被打脸的脏水之前,怎么没想到自己也有煮熟的鸭子嘴硬的时候?

也不知道脸真正被打得啪啪响的人到底是谁!

原本还想给他留点余地,现在看来,没有必要!

既然赵先生仍旧不肯改变立场,那我就只能送上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了!

说来也巧,会长许墨西前些日子方才入手收藏了一份雍和时期的御用奏折。

在宋铭第一次提到柳兰若的名字时,楚君泽便似有所悟,匆匆给许墨西发了条短信,请他帮忙拍摄几张奏折的高清照片。

奏折涉及朝政机密,必然由雍和皇帝亲自批阅。

只要将其字迹与画上的落款字迹做对比,便能分辨出孰真孰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