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蛮族战皇 > 第56章 历史争议全文阅读

很多缔造了历史新篇章的人,他的人生最终结果,都引起了很多近代历史研究者和当时很多学者的诸多争议。

就拿元代的开山始祖铁木真的死,至今都留着诸多的疑问。

其实很多的疑问,疑点是历史并没有澄清的事实,而且在人为的前提下,更多的是胡乱非议,乱添枝节,混淆视听所致......

在过去的民间断案,实际靠前面的案例选,皇帝决断,更系随心所欲的前提下,逻辑推理是并不存在于古代的诸多现实断案中的。

至少在民案和刑事案件中,逻辑关系的建立学说,因果关系的结构说,都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学者去具体的钻研。

虽然有唐朝、宋朝的和明朝的一些查证刑事案件的官员,如狄仁杰、海瑞、包拯等,建立了一定的逻辑学实践型案例,当时的人都还是习惯性的用客观的思想与旧俗去判断对错。

至于涉及皇室的东西,更是严防死守,不允许泄露半点风声的事实,所以皇室内部很多死得很蹊跷的人,不是得病暴毙,就是饮食不慎导致......他们从来不敢对世人公开真像,也是做人的一种德行。

其实在我们如今看来,他们很多皇家之人,死得并不科学,其实还带着掩人耳目之嫌。

后金天命十一年(16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

对于努尔哈赤毒疽的事实,我们不再讨论,这一页翻过去了。

其实努尔哈赤并不是简单的死于内热,还有敌视他的人趁机在解毒汤水下毒的迹象,否则,区区一个使人长痘的毒疽,如何致命?

既然没有真凭实据,说了也是胡说。

皇太极因此继承汗位。

当时关于皇太极,是如何在四个贝勒爷中顺利继位的问题,自然有不同的说法。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时说: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

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自然是道听途说,毕竟他们记录的人,并不是当年跪在太祖爷的床榻前听说的。

但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

暗示着皇太极系篡夺汗位。

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

此说立刻就受到一些人怀疑,毕竟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

而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

总之,从现实看到,皇太极与多尔衮是很不错的,且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会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问题是哪一个皇帝上位后,不是如此核心集权,排斥异己揽权?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

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

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

其实这是正确的,符合当时草原部落的核心统辖,各方拱卫的王权制度,他们的民族风俗和中原的核心集权的形式是不同的,毕竟草原各部都是氏族带着奴隶制度的形式,并不是封建王权统治结构。

如果我们用南方人的生存态度去看北方人的生活习俗,毕竟不科学。

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

《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

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

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系为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所以令人难以置信。

其中的历史记载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确实是女真族贵族集团,在其内部搞的民主推举,这种推举结果是皇太极为汗。

这种事实是有可能的。

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

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请贝勒一筹。

由于女真部族内部,其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诸多王爷一群人来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因此皇太极即位大汗没有问题,此后的争议不过是胡乱猜测。

-

据野史记载,天聪九年九月初六,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率众归附皇太极,并献上历代传国玉玺。

为此,皇太极特率众贝勒迎至盛京城外南冈,设香案拜天受之。

据说这块传国玉玺出自汉代,后数传至元代,至元顺帝被明洪武帝所败,弃都城,曾携玉玺逃至沙漠,后死于应昌府,玉玺遂遗失。

自然玉玺之说,其实来自更早的和氏璧一说了,这东西从战国到秦汉两代,都是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建国的资本。

历代建立的华夏王朝,都是以拥有此玉玺为顺天之位。

据传说二百年后,有牧羊人在一处山冈下放羊,见一头山羊三日不啮草,而不断用蹄子刨一个地方,牧羊人很奇怪,就在那块地方挖起来,发现了汉代的这块传国玉玺。

后被元后裔博硕克图汗所宝藏,察哈尔林丹汗打败了博硕克图汗,传国玉玺再易其主。这块传国玉玺以璠玙为质,雕交龙纽,上有汉篆“制诰之宝”四字,并非是卞和得于荆山下的和氏璧。

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由楚文王得到后,流传于战国时期的赵国,秦昭王曾允以15城换取此无价之宝,赵国使臣蔺相如凭借大智大勇,终于使之完璧归赵。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良工将和氏璧琢为玉玺,秦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由玉工孙寿雕刻于玺上,其形如鱼龙凤鸟。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逼窦太后交出传国玉玺,窦太后怒骂而用玉玺掷之,使和氏璧一角残破,遂用金镶之,由此便有金镶玉一说。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孙坚、袁术、曹操先后曾拥有此传国玉玺,后归为西晋,再流传于北方十六国至隋唐,公元96年后唐废帝李从珂带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至此失踪,其后世典籍再无记载。

但是两百年后这东西突兀的出现,其实我们只能说是大清王朝为了顺应民心,缔造天相轮回之说了。

毕竟当时的汉人很排斥北部蛮夷南下攻略,00多年后再次出现的玉玺,此事实也是弹压民意的一种作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