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蛮族战皇 > 第38章 气数将尽全文阅读

历史都是以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段重复和再现,在向我们暗示一个什么吗?

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下岗失业。

而李自成如果这时候有低保和社保的话,或许,我们只能姑且的这样去推测,那么**的历史或许还会延续十几年,或许更久远。

而最后农民起义的领袖会是张自成,王自成,而绝对不会是李自成......

当时确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作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他的农民起义的战争过程是成功的,也开创了华夏文明一个新的时代。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朱元璋堪称系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56年朱元璋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起义军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此后他的军队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

经过洪武时期的一系列政策上的变革与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其中央集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这都是建立一个安定社会局面的系列举措。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

从此也奠定了一个乱世,它最终走向和泰的一个时期。

其实那时候的民众,不比此刻崇祯年代的好多少,国家的情况更是内外交困。

但是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此刻出现了,朱元璋当时想到的是为了民众的生存,没有民生,则没有国。

所以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如果他仅仅想到的是自己,那么他的大明也不复存在。

崇祯三年(160年)陕西又在旱蝗灾后,出现大饥。

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崇祯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崇祯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

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

-

旱灾又再度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

其实人类活了数千年,对旱蝗的灾害。过去从来没有人上心,亦不研究,也不关注,事实也很懵懂,其实有时间也在搞自己家的装修,有了空闲也在打听谁家闺女有没长成......

所以出了大事也是别人的事,有了问题,也不是自己的问题,没了粮食?大家一起去山上吃树皮......人就是这样活着的一种形式,这样的一种东西。

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

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

为什么叫,人类一直系活得一点不科学?它不代表谁的家里是几扇豪门,家里后院养着有多少个姨太太。

而是看一个民族,它是否在研究技术与生存的合理化之道。

崇祯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保定巡抚徐标被召入京时说:"臣自江推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亦仅余四壁城隍,物力已尽,蹂躏无余,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

这就是末日世界的写照么?

千里无鸡鸣,良田无耕种......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

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导致十室九空。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正是由于瘟疫,虫灾,旱灾和水患,这些本应该是属于一个国家重点建设中的治理项目。

但是因为历代朝局,争权夺势者众,脚踏实地为民做事的人无,所以才积重难返,在一个昏庸的朝代,一群贪官中,而到了爆发。

它们引起的突变,不会是一时之间的积累,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地方社会,事实处在了管理混乱,经济凋敝,民生凄苦,官僚众多,匪患迭起,社会矛盾尖锐的一个十分脆弱的状态。

盗匪与流民趁机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为剿流寇,朱由检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

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它明军剿匪军首领,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最终导致,功亏一篑。

明军内部的不团结,相互间的一种掣肘,使得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方草原的***,又不断领军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军队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事实朱由检的求治心切,在《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

此时**一群庸人还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

这也是平时不读书,关键时刻它要去喂猪的一群人做的事实。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朱由检本身多疑,由此导致的滥杀也日趋严重。

这一时期,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

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

因此朱由检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

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也成就了他自己,最后战死沙场。

**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