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蛮族战皇 > 第30章 曾经历史全文阅读

我们最终能循着历史的痕迹来到第四层。

这是被称为“王冠”的塔顶。

“王冠”是由八道粗壮的拱梁飞架而成的。

也就是我们建筑设计师说的斗拱。

每条拱梁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梁合拢的最高处也有一座。

这种建筑风格,是属于哥特建筑在苏格兰的一个变种,模仿苏格兰王冠的形状,代表苏格兰的民族个性。

类似的风格,在苏格兰的不少教堂方塔上我们亦能找到。

如15世纪修建的爱丁堡圣吉尔斯教堂的塔楼等,比起英格兰那些又尖又高、严肃刻板的典型哥特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气息。

不过,教堂的塔顶往往更轻灵通透,而纪念塔则厚重得多。

有券而无蹼,顶层是一个开放的露台,视野极其开阔,是俯瞰古战场的最佳立足点。

立足其上,我们环视周围,北面山脚下绿树掩映的,是如今斯特灵大学静谧安详的宽阔校园区。

后面则是绵延的奥奇尔丘陵,如一道坚实的墙壁,拱卫着后面地广人稀的苏格兰高地。

西面遥远的山峰是高耸入云的罗蒙山。

克雷格(Craig)修道院旧址山丘脚下的河谷,是这两大屏障之间唯一的门户。

福斯河在本来宽阔的谷底,历经历史久远,最终形成冲积平原。

河道斗折蛇行,曼妙回转,划出一个又一个水草丰美的河曲,它更像是婉转悠扬的苏格兰乐谱。

这一片绿色草原上面,星星点点漫步着雪白的羊群。

福斯河碧蓝清澈的河流,向东绵延远去,在远处的河口地带,散为无数的港汊,浸润出一大片湿地,最后由福斯湾流入北海。

就是这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英雄的曾经。

西南山脚下不远处就是我们说的老桥,是十五世纪重新修建的,紧邻曾经是战场的木桥遗址。

此刻两岸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民众房舍。

雄伟古朴的斯特陵城堡,隔着河谷与这厢遥遥相对。

城堡与爱丁堡相似,雄踞山岳的陡崖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区。城池南面一望无际的绿茵,是苏格兰中部的低地平原。

这里,真是龙争虎斗的兵家必争之地。

我的眼前,蓦地,一屡阳光如同锃亮的剑锋,刺破彤云直射老桥。

恍然间,山谷间的房舍、公路、车辆、牛羊仿佛都不见......,满眼尽是飞扬的两军旗幡、鲜艳的衣甲、嘶鸣的战马、耀眼的刀枪。

历史上的197年9月10日,起义军先敌一天赶到福斯河北岸,占据了奥奇尔山上的有利地形,山顶的克雷格修道院成了我义军的指挥部。

苏格兰作为一个曾经多山的农牧业国,既没有那么多的物产资源供养大规模的骑兵,也没有他们曾经的用武之地,当时的正规部队的主力,全部是手执15英尺长矛的步兵,军事制度和技术同其它欧洲大国相比,装备上的等级更要逊色很多。

此其时,因为与此前的英王长腿一战,苏格兰的三万余正规军已经不复存在。

此刻来到斯特灵迎击英军的,这支排山倒海的农民队伍,看起来衣衫褴褛,全身汗臭不堪,手拿着各种玩意,简直就是乌合之众。

其实我回头一看.....我勒个去......

-

莽汉莫雷的六千北方军部队,目前我装备了很多的精良兵器。

它在绿林中集训足足训练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战备情况稍好,有一些正规军的底子,其中还有150名我出钱打造的装甲骑兵。

目前又我华莱士率领的的一万人,则由临时聚集的揭竿而起的平民组成,加上一些附义的小贵族,缺少军官,装备低劣,训练严重不足,几乎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尽管如此,他们的爱国精神都已经到了狂热的极限,渴望一战。

他们只是听我的命令,别人无法驱使,所以我带的人都是这种屌样。

此刻瓦伦率领的英军主力,稍后也赶到了桥的南岸,他们逐渐的与斯特灵守军会合。

这是绝对是一支可怕的力量。

我在教堂我的塔楼上部远远的看去,它共有一千重装骑兵、五万步兵、三百威尔士长弓手。

此刻英军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都是久经沙场、战无不胜的老兵......

在此刻,他们有足够的资历和胆色去蔑视对手。

认为这些纪律松散,平时桀骜不驯,事实就是苏格兰农民的杂牌军队伍,既没勇气,为了小利益彼此又不团结。

在整个作战中缺乏纪律和匮乏战术,只是业余的上场选手。

此前作为苏格兰人,他们的贵族军官要么被老爱德华一世抓壮丁去了法国,要么有人质在英军手上而不敢露面,要么此刻就蹲在长腿的监狱里。

剩余的这一群杂草能堪大用?

于是两军就隔着福斯河立下营寨,就此两军对峙。

事实这是一个宜守不宜攻的战场。

在对岸的约翰?德?瓦朗,第七代萨里伯爵与休?德?克莱辛翰所率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军,都看到了这里地势的事实上,不利与己。

深谙战场地形的约翰?德?瓦朗爵士,看到蜿蜒曲折的福斯河两岸,全部是松软的湿地。

令重装甲步兵部队和骑兵团,其实无法展开有效的战斗队列。

北岸虽有一段人工砌筑的堤道,但它很狭窄,不能作为防守城墙。

福斯河河上,目前仅有的一座木桥。它事实只有这么点宽,仅能容纳两名骑手并行,三个一排一定会有一个,被挤下河去。

附近的河口浅滩只有低潮时才可以涉渡。

何况这不是重甲拿着重盾的步兵可以轻易做到的。

不论哪一方,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还要背水,仰接攻山上的敌人。

因此,谁主动发起进攻,谁就把自己事实摆在不利的地位。

华莱士和莫雷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严格约束跃跃欲试的部队,在距桥头半英里外的山坡上列阵静候,保持进可攻、退可走的有利位置,等待敌人。

瓦伦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还注意到起义军的位置正好威胁着堤道的侧翼。

他的想法是将对手引到城下的开阔地,因为在这里重骑兵可以一展身手。

这就是他在顿巴战胜康明时的故技。

但是此刻的老瓦并不想像当初的那样蛮干,因为长腿老头事实已经批准他退休了,他搞定这一次暴乱,就能回家抱着孙子去安享晚年。

只是接替他指挥权的费茨-艾伦(BrianFitz-Alan)还在赴任的路上。

按照惯例,约翰?德?瓦朗先派了两个修道士过河来劝降,声称可以放下屠刀既往不咎。

我站在修道院前的台阶上,手里杵着长剑。

华莱士的回答干脆利落:“我们不是来和谈的,我们要为国雪耻,要打你们来吧,我们正等着呢。”

这一答复,激怒了一群高傲的英格兰骑士,他们纷纷请战。

-

在德?瓦朗接下来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理查?伦迪爵士,一个在伊文投靠英军的苏格兰贵族,谨慎地提议,分给他500骑兵和一些步兵,从浅滩绕到苏军背后发起冲击,然后主力再从正面过桥夹击。

或许出于轻敌、傲慢和对苏格兰变节者的不信任,多数英军将领当时对理查?伦迪爵士的见解不屑一顾,就以不宜分兵为借口加以拒绝。

这些人并与少数支持者辩论起来,会场顿时乱成一团。

地位仅次于约翰?德?瓦朗的休?德?克莱辛翰站出来,他义正词严的责怪大家如此的内部争吵和事实上的最终拖延,是“浪费国王给的俸禄”,声称要“去履行职责”。

当时他这番字正腔圆的表白,把约翰?德?瓦朗和所有主张持重的将领都事实给噎得直翻白眼。

所谓的再坚持谨慎从事,就等于自认懦夫。

于是,一个并不明智,事实很草率的过桥进攻的决定,就这样作出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