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226、第二章 柔然和恹哒联盟 第一节…全文阅读

第二章柔然和恹哒联盟

第一节双雄竞争,盟友不力

陋巷丈夫病且贫,悬鹑百结聊庇身。蠕蠕大虱长孙子,败缯敝絮开阳春。故襦宽博裹肩坒,出没逡巡初莫畏。一朝换酒入邻家,顾视腰间犹犊鼻。入缝循腰还自足,肌肤转近尤为福。

就在柔然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个叫拓拔涛的家伙挡在了他们面前。这两个民族,派出重骑兵在长城一带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悦般人因为一句粗话招来了持久的讨伐,最后只好南逃。在那里,柔然和恹哒联盟已经严阵以待。也是由于这个联盟的打击,强大的波斯帝国一再拜倒在他们的铁蹄之下。阿提拉趁这个机会统一了向西迁徙的匈奴民族,开始扫荡欧洲。

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件事情的历史背景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不过很遗憾的告诉大家,经过后待考证,花木兰这个人物好像根本不存在。不过我们为了让这一节的描述变得有意思,还是从花木兰开始讲起。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记得他的父亲已经年老,那为什么还必须得从军呢。因为当时北魏和柔然的战争连绵不绝,虽然他的父亲已经年老体衰,由于当时的北魏朝廷急需兵源,只要是男丁,不管年龄大小,估计都得应招入伍,花木兰的父亲也得当兵。在那个年代当兵可不是一件好事儿,因为那是乱世,不是和平年代,让你去当兵是真的让你上战场打仗的,而且***是回不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花木兰不忍心自己的父亲去送死,所以他决定替父从征。

花木兰的故事产生在公元五世纪,其实类似这样的远征已经司空见惯。北魏和柔然本来是一家人,但是现在非要搞得你死我活。双方也都了解彼此,都憋着劲儿的要把对方搞死。估计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互相兼并战争,打得火热。但是北魏和柔然这两个国家都不弱,谁想兼并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双方的战争旷日持久,而且异常艰苦和残酷。这传说中的花木兰是一个游牧民族的女子,他从小就会骑马和武艺,出征之前需要自行购置战马和一整套骑兵装备,购买这一整套装备的花销还是挺大的。如果花木兰是一个汉族女子的话,首先骑马和武艺这两件事情恐怕一个汉族女子是不会的,而且要出这么多钱去购买这些装备,普通的汉族人家也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按照府兵制的规定,需要打仗的时候,每个军户必须至少出一名士兵,如果户主无法上战场,他的家庭成员可以替代他。花木兰没有成年的兄长,有弟弟,但是尚且年幼。所以她女扮男装替父出征,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合乎逻辑的选择。虽然历史上没有花木兰这个人,但是类似这样的事情是不少。

当时的北魏和柔然的军队,都拥有比之前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秦汉以及匈奴时期,青铜武器和皮甲仍然占据着五酷装备的半壁江山,骑兵也大多都是轻装弓箭手。即便手持长矛,也很难进行长期搏斗。到了公元五世纪,已经开始出现重骑兵。什么叫重骑兵呢?顾名思义,肯定是马需要承担很重的重量,也就是人和马身上都披着铁甲。这种重骑兵已经构成了北魏和柔然军队的主力,有这样坚硬的装备之后,不但人和马匹很难被敌人伤害到,而且战士也能够在马上进行长期的搏杀。

重骑兵之所以能够普及开来,主要原因是铁马蹬的发明。踩在铁马凳上的骑兵在马背上立得更稳,不容易翻身落马,战马也可以背负更大的重量,这就大大解决了以前骑兵作战的一些弊端。铁马凳的前身肯定是帮助人踩着上马的皮质或者木质马脚扣,但是由于这种材质的东西不耐磨,用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更换。造成很大的浪费和不方便,后来就逐渐被包裹金属的木芯马镫取代,后来又发展为纯铁制的马镫。经过后代的考古发现,慕容鲜卑人首先在公元三世纪发明了木芯包金属的马镫,到了公元四世纪的时候,纯铁制的马镫已经在中原和北方草原等地流行开来。有很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民族,就是因为铁马凳的发明,迅速崛起,以至于后来和隋唐帝国一争高下。金属马镫能够迅速在蒙古高原上普及,并且向中亚地区传播,这当然还是柔然人的功劳。

公元424年8月,6万柔然铁骑在大檀可汗的率领下,杀入北魏的云中郡,杀死了云中郡的守将,攻陷了盛乐,逼近长城。拓跋焘为了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震慑周边民族和国家,他决定要出兵对柔然发动反击。于是他亲自率领5万骑兵北伐,在云中郡和柔然大军遭遇。大檀可汗没有像之前游牧民族在正规军面前打仗采取的一贯措施,打游击诱敌深入,这次柔然军队并没有打算撤退,而是跟北魏大军堂堂正正地摆开阵势,准备干一场。在公元五世纪之前,因为骑兵运动速度很快,所以打仗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骑兵肯定不会列方阵,因为战网不像人一样能够受到协调统一。但是有了铁马凳以后,大檀可汗竟然要把重骑兵按照重步兵的列阵方式,排列成整齐划一的方阵,并且要求战马的进退速度完全一致,以便在冲锋的时候能够形成集团冲锋。重骑兵的缺点就是和轻骑兵相比运动速度要慢的多,但是近战的威力却大大增强。

我们在当时的汉族的一些史料记载中,经常会看到连环马或者拐子马这样的名词。这是因为,当时的汉人炸看到这种进退如一的骑兵方阵的时候,误认为这些战马是用铁链锁在一起的,所以才这么称呼他。连环马也有他们的弱点,首先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前进运动速度要缓慢的多。虽然重骑兵的防护措施已经做的非常到位,但也并非没有缺陷。比如重骑兵的马小腿部位,为了运动方便,就无法用甲胄保护起来。古希腊著名的英雄阿基琉斯全身上下刀枪不入,但是被敌人发现了他的唯一的弱点,射中了没有甲胄保护的脚踝,因此而一命呜呼。甚至在以色列和敌军打仗的时候,也是靠砍断敌军战马的蹄筋而取胜。再举一个我们中原王朝的例子,公元1140年的时候,让金兀术引以为傲的拐子马,同样被南宋将领岳飞和刘锜符合马扎刀砍断了脚踝,轰然倒地。

但是公元424年,拓跋焘率领的北魏大军看到眼前这幅景象吓了一跳。他并没有吸收前人的经验,当柔然人的拐子马上发动集团冲锋的时候,在北魏军队眼里,看上去就像一排牌能够移动的城墙,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军队,所以一下子就被吓得魂飞魄散。当柔然重骑兵逼近到拓跋焘面前的时候,这个当时年仅15岁的少年,好在并没有吃惊,而是处乱不惊的指挥部下快速撤退。由于重骑兵奔跑缓慢,追赶不上北魏的轻骑兵,双方就这样鸣金收兵。过了几天,大檀可汗收到消息,说在柔然国内发生了军事哗变,杀死了将领,大檀大惊,赶紧率军回国。拓跋焘抓住机会,派出军队一路追击,取得了不小的胜利果实。

这场战争,北魏虽然没有受到什么太大损失,而且还有不少收获,但是柔然人的主力毕竟没有受损。所以北魏的尚书令刘洁建议在农收之后再次发动北伐,要强在柔然南下进攻之前北伐。拓跋焘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于是在第二年年初就向柔然开战了。因为当时还是冬季,尤其对漠北来说,这个积极是很寒冷的。大檀将计就计,带领部落向北撤退。拓跋焘率领大军一连向北推进了15天,仍然没有找到敌人的踪影,这时候他才知道上了柔然人诱敌深入的诡计,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只好下令撤退了。回到平城以后,拓跋焘面临四面都是敌人的境况,就像大臣们询问意见,应该首先攻打哪一个邻国。长孙氏的拓跋鲜卑贵族认为,柔然是北魏的边疆大害,这么多年以来双方一直是死敌,所以最好应该首先讨伐大檀。如果能够追上柔然大军,最起码也能够俘虏一些牲畜,可以用来改善北魏的经济状况。如果追不上他们也可以顺便到阴山打猎,杀一些野生禽兽,用他们的皮肉筋角充当军实。但是崔浩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当首先攻打大夏。刘洁则认为应该首先征服最弱的邻国北燕。就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时候,赫连勃勃去世了,他的儿子赫连昌继位。拓跋焘决定乘此机会西征大夏。两年之后,大夏被北魏消灭,柔然和北魏之间缺少了一块儿缓冲地带,所以他们接壤的边界就更长了,由此带来的矛盾冲突也必然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