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81、第二节 安史之乱,吐蕃趁火打劫全文阅读

第二节安史之乱,吐蕃趁火打劫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之后,经过唐朝和吐蕃的共同努力重归于好。但是40年之后,官方竟然又因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也就是河西九曲之地的归属问题又发生了战争。公元755年,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前夕,唐朝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领大军进攻吐蕃,夺回了河西九曲之地。这件事情让吐蕃赞普赤德松赞感到颜面扫地,当时吐蕃国内有几个大的凭借战功。升起的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串通苏毗王子发动政变,杀死了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公元755年,年仅13岁的赤松德赞继位。这个小家伙在很多忠臣的帮助下,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另外又派兵征讨苏毗悉诺罗王子,辛诺罗率领100多个亲兵逃到了大唐。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小小年纪的赤松德在就表现出来了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重新在吐蕃国内树立起了赞普的权威。

唐朝派崔光远以吊唁使者的身份前往吐蕃祭拜刚刚驾崩的赤德祖赞,同时他这次来还带了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和吐蕃商讨河西九曲之地的归属问题。这件事情还没等商量出个结果,唐朝内部就发生了一场席卷全国大地的武装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主角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小名轧荦山,在突厥语里被称为“战斗之神”。其母亲姓阿史那,是个突厥人。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一双清泉似的大眼睛,皮肤白皙,眼窝深陷,鼻梁高耸,充满着异域风情。中年寡居后,她带着年幼的孩子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之后,这个孩子改名安禄山。

安禄山长大成人后,与史思明结为好友,两人都通晓胡语,成为胡人市场中的小官吏,经常来往于胡地,熟悉奚、契丹地区的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因此被幽州节度使张守佳任命为捉生将,并深得张的赏识,后升为平卢兵马使。当时李林甫当政,主张重用蕃将,于是安禄山职位不断提升。至751年,已身兼范阳(驻今北京大兴)、平卢(驻今辽宁朝阳)、河东(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统率兵将达18余万人。管理着东起平、营二州,西至忻、代二州这一广大区域的军事、民政、财政、马匹等大权,甚至一度被允许造币铸钱,沉溺于梨园的唐明皇似乎早已忘记了“养虎为患”的真正含义。就这样,一颗定时炸弹悄悄地埋在了边境。

安禄山在边境地区笼络了一批精兵悍将,东突厥归附唐朝之后,他的部落归叶护阿史那阿布思管辖,阿布思一向和安禄山不合。安禄山很久之前就开始琢磨他手中的兵权。于是安禄山心生一计,他上书皇帝,请求派阿布思叶护率领本部出击契丹,然后自己寻找机会兼并他的部落。阿布思识破了安禄山的诡计,就没有出兵,而是率领自己的部下逃往了漠北。但是在漠北被强大的回纥击败,他的实力大大削弱,然后又带着剩余人马到了莫南。阿布思陷入了绝境,安禄山趁这个机会用高官厚禄利诱他,阿布思只好投靠了安禄山,他手下的部队都成为了安禄山手下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安禄山还从一些满族那里招揽了很多人,加入自己的军队,这些人组成了敢死队,所谓敢死队就是誓死效忠安禄山,都能以一当百。安禄山还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派清醒到控制的牧场精选良马,为自己所用。并且在公元755年上奏唐玄宗请求批准把32名蕃将取代汉将统帅三镇的部队。

公元755年农历11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誓师反唐。和契丹,奚族,室韦等国士兵一起,组成20万大军,浩浩荡荡挥兵南下,直指长安。由于叛军是势大,他们所到之处,唐军守将不是弃城逃跑,就是城破被杀。唐朝政府得知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慌忙命令当时到九原太守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还有当时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让他俩人招募兵勇对抗叛军。封长清在洛阳招募了6万大军,但是这些人毕竟都是刚刚招募的新兵,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到了战场上基本就是一触即溃。到了12月12日,洛阳就已经被安禄山攻占。安禄山很聪明,为了避免孤军作战,他把手下的一部分兵马交给了部将史思明,然后把攻城略地夺来的财宝也源源不断地运回范阳。这就导致史思明的势力逐渐壮大,直接为日后两人发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本来唐军应该集中兵力做好跟叛军决战的准备,最主要的是应该派重兵把守长安的门户潼关。然后再抽调各地军队进攻叛军老巢范阳。可是前线地区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遭到大败,唐玄宗认为他们损毁了皇家颜面,于是一怒之下就把他们二人处死了。大战在即,本来就缺人,现在又临阵换将,这些都是兵家大忌。封长青和高仙芝处死之后,哥舒翰就被任命为潼关的统兵元帅。哥舒翰是突厥人,能征善战,他率领的神威军威震西域。公元749年,哥舒翰率领大军攻陷了吐蕃石堡城,从此唐玄宗对她颇为倚重。他被任命为潼关守将之后,就像唐玄宗进言,他认为现在叛军正盛,而我们都是刚刚招募来的新兵蛋子,应该尽量避免和敌军正面交战,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然后再派兵不断袭扰叛军的粮道,只要他们的粮草不能供应,军心就一定会受到影响。等他们锐气消失,粮草快耗尽的时候,我们再出兵将他们一网打尽。唐玄宗非常欣赏他这个计策,就让他率领兵马坚守潼关。安禄山叛军没有办法,只好在潼关和唐军相持不下。

这时候唐朝的宰相杨国忠害怕哥舒翰一个人立下大功,日后会抢了自己的位子。所以他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竟然不顾国家的生死安危。多次向唐玄宗进谗言,无限个数喊害怕安禄山大军,所以才迟迟不敢出战。与此同时,安禄山这边每次出战叫阵的时候,都故意让老弱残兵上阵,如此一来就给唐军造成了一种错觉。唐玄宗相信了杨国忠的话,认为哥舒翰还有二心。一天之内连下六道金牌,催促哥舒翰出关和叛军决战。

哥舒翰对当时的战局十分清楚,他知道唐军出战绝无胜算,所以他只能想方设法一再拖延出兵。唐玄宗看到金牌都不起作用,就派了自己身边一个太监,拿着尚方宝剑到哥舒翰的军中当监军。并且威胁哥舒翰说,如果你继续靠命不出站的话,那就别怪我用尚方宝剑行使皇帝的命令了。在监军的不断督促下,哥舒翰跪地痛哭。但是君命不可违,哥舒翰明知不能战而战,实在是无奈之举。哥舒翰表面上答应出兵,另一面赶紧修书一封,让人送给元帅郭子仪。给他说明了潼关现在的情况,让他想办法派兵增援。到时候关内和关外的唐军前后夹攻,或许还有胜算。

唐军出战之后很快就被安禄山叛军击溃,神威军奋力冲杀,好不容易才冲出了一条血路,大家互送哥舒翰退回潼关。但是在半路上,哥舒翰遭遇了部将的劫持。这个部将叫火拔归仁,他威胁哥舒翰让他投降。如果不投降的话,神威军一个人也别想活下来。为了跟自己出生入死这么多年的弟兄们,哥舒翰只好选择投降。唐朝的主力部队神威军全军覆没,火拔归人,引领叛军崔乾佑杀进潼关。

这个消息传到了长安城,唐朝首都内乱作一团。公元756年的农历6月13日,天刚蒙蒙亮,唐玄宗就带着王公大臣1万多人匆忙出奔成都。一路上风餐露宿受了不少罪,到达成都的时候只剩下1300多人。这年7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匆忙继位,这就是唐肃宗。安禄山叛军和大唐兵马的作战中,取得节节胜利,安禄山称帝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公元756年元旦,安禄山在洛阳宣布称帝,自称大燕皇帝。757年正月,安禄山才当了一年的皇帝,他怎么也没想到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安庆绪杀死。与此同时,叛军在两次的长安争夺战中都遭到失败,唐肃宗派人倒回纥借兵。回纥派来了一队兵马,在双方的合力打击下,叛军很快就失败了。洛阳重新被唐军收复,叛军在安庆绪的带领下节节败退。到公元759年春天,14名看到安庆绪大势已去,就把他杀掉取而代之。

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王朝从西北边境地区抽调了大量兵马入京勤王,这就给吐蕃造成了可乘之机。757年,唐玄宗逃到凤翔,吐蕃派使者来见唐玄宗,表示吐蕃愿意出并帮助唐朝平叛,但是吐蕃遭到了拒绝。吐蕃不死心,在这个时候又派人像唐朝请求和亲,唐朝借口说没有合适的公主,所以又拒绝了吐蕃。吐蕃赞普非常愤怒,认为唐朝太不给自己面子。所以他趁唐朝内调陇右兵将的时候,趁机发兵攻占了陇右节度使的治所鄯州。唐朝这时候那有安禄山叛乱,外有吐蕃趁机兵临边境,而且凉州还发生了河西兵马使盖伦勾结武威九姓胡安门物叛乱的事件,这对唐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唐肃宗只好派重臣杜洪剑出任河西节度使,加强河西地区的防御。

公元758年,吐蕃派使者到唐朝请求双方会盟。在如今这个形势下,唐肃宗自己说了也不算,之后被迫答应会盟。但是吐蕃方面并没有放弃攻打唐朝边境,反而攻势越来越猛烈。759年与760年之交,陇右节度使下所领鄯、廓、秦、成、渭、兰、临、河、武、洮、岷、叠、宕诸州中的大部分地方已被吐蕃占领。761年,吐蕃再次大举进攻,攻陷松州、桑格尔两城,并分兵南北两路继续进军。南军出剑南道,北军继续攻打陇右。唐军接二连三地败北,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答应割让已被吐蕃占领的诸州,同时供奉岁币。由于唐朝奉行妥协退让之策,导致陇右的防线迅速瓦解,唐朝控制的疆土由九曲之地退至河西。

762年,唐代宗李豫继位,安史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吐蕃威胁边境的问题又重新提到国家议事日程。本来双边的关系因为唐朝的割地输帛而缓和,代宗主政后,对外表露了强势的态度。于是,吐蕃再次发动大规模入侵战争。并且把陇右作为根据地,主要进攻唐朝的关中地区,然后派小股部队继续蚕食河西地区。

公元762年刚刚入冬,吐蕃大军攻陷泾州,泾州刺史高晖充当了吐蕃的向导,带领吐蕃大军进攻长安。长安城危在旦夕,唐代宗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如何退兵。会议上的大多数大臣都拿不出什么可靠的方案,本来这场会议的主题是商量怎样退敌,结果大臣们在会议上讨论的问题竟然是怎样出逃避难。

唐代宗是个一般的皇帝,面对吐蕃的进攻,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天夜晚,唐太宗就带着自己的后妃和一些王公大臣悄悄地上路了。第二天黎明,大家就发现皇帝不见了。一时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跑,城中已经乱作一团。甚至还有人跑到了皇帝的龙椅上去过过瘾,抢劫,杀人放火这些事情更是屡见不鲜。公元763年,吐蕃大军进入了长安城。吐蕃知道很难派兵长期驻扎占领唐朝的首都长安城,所以他们打算在中原地区扶植一个亲蕃的傀儡政权。他们选中了当时的广武王李承宏,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很快就到了夏天,长安的夏天十分炎热。来自雪域高原的吐蕃士兵很不适应这种天气,军队中开始蔓延疾病。

唐代宗在逃亡路上就下令让大将军郭子仪率领兵马剿灭吐蕃来犯之敌,当时郭梓怡身边只有20多个亲兵。他带着天子诏书从洛阳一路到武关,招兵买马集合了4000多人。当郭子仪到达陕西蓝田的时候,各地的勤王兵马已经陆续到达。在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郭子仪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决定采取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计策。他首先派一名将领带着200骑兵,到蓝田北面,白天的时候就擂鼓呐喊,到了夜晚就燃起火把,假装做出要向蓝田东缅进军的姿态。而他本人则偷偷率领主力兵马杀向蓝田城西,他还派人偷偷到长安联络京城里的少年豪侠。吐蕃大军认为唐朝援军集中在蓝田城东,然后他们迅速向蓝田城东扑来,结果发现是中了计。匆忙之下,正在此时京城中的内应开始高喊,郭元帅亲自率领大军来啦!吐蕃大军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只好撤退跑了。

由于长安各地反对吐蕃的抵制情绪十分强烈,再加上唐朝各地入京勤王的部队已经陆续赶到。吐蕃主帅下令在长安抢掠了三天,在这三天里被吐蕃士兵杀死的老百姓数以万计,不知道损失了多少财宝。长安城的大火持续了一周,长安城陷落15天后,就被郭子仪收复。

唐朝当时放弃了长安,退缩到原、会、成、渭诸州一带。而安史之乱的平叛功臣朔方军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因遭受朝臣妒忌,被迫起兵反唐。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唐朝还没来得及得到喘息,就又陷入了内战。这年4月,唐朝还派了好几个使者到吐蕃商讨归还湿地。吐蕃根本没有把他们当回事儿,反而还把使者团全部扣留,并且在七月份再次向观众挺近。

公元764年,吐蕃拒绝了唐朝方面提出的谈判条件。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共同进军关中。由于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回纥曾经多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叛。所以郭子仪这次决定实行离间计,破坏吐蕃和回纥的联合。回纥在唐朝使者的游说下,决定和大唐联合起来攻打吐蕃,双方联军很快就打败了吐蕃大军。吐蕃遭到唐军的奋起反抗,又加上回纥临阵倒戈,这些打破了吐蕃原来的战略部署,所以他们只好退兵。

从此以后,吐蕃方面开始转变策略。和平谈判和军事进攻相结合,一方面派使者和唐朝进行接触,另一方面并没有停止进攻唐朝的脚步。吐蕃不断逼迫唐朝重新划分双方疆界。公元766年,唐朝派使者到吐蕃,希望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吐蕃也派使者跟随唐朝,使臣一起返回长安,表示吐蕃方面的诚意。与此同时,吐蕃又派军队攻陷原州,灵州也被包围。吐蕃一次一次的对大唐施加压力,唐朝的朔方节度使在灵州城下打败了吐蕃军队。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唐朝在和吐蕃的谈判中增强了话语权。对吐蕃提出的割地要求坚决表示拒绝,双方和谈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仍然处于交往和战争并存的局面。

到了公元767年,赤松德赞召见唐朝使者薛景仙,他明确提出要把凤临观作为双方的边界。实际上就是要求唐朝承认包括安西、北庭、河西等早已被吐蕃占领的凤林关以西的领土归属吐蕃。吐蕃的要求再次被唐代宗以“国之寸土乃先皇所留,国之子民不忍舍弃”为由拒绝。双方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唐朝方面一直以不割土、不弃民、不输帛为基本原则,长期坚持对吐蕃的坚定立场,因此,吐蕃的势力大致被遏制在泾原以西地区。

从公元769年开始,吐蕃经常出兵进逼长安。这种状况持续到778年,由于唐朝方面一直防守严密,所以吐蕃军队也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胜利。一直到公元779年,唐朝再次派使者出使吐蕃,同时还遣送回之前扣留的吐蕃使者和俘虏的士兵500人,这表现出了唐朝的极大诚意。赤松德赞对于这件事情给予了高度评价,派人出城十余里,欢迎唐朝时的的到来。

这天晚上赤松德赞设宴款待唐朝使者,在宴会上,赤松德赞告诉参加宴会的人说自己有三恨:第一恨,唐代宗驾崩,吐蕃没有派人前往长安吊唁;第二恨,唐朝建设陵寝,吐蕃没有派人送礼;第三恨,唐朝新皇帝继位,吐蕃却派兵人侵,兵戎相见。随后,他下令派使者出使唐朝。

780年,唐朝大将刘文喜发动兵变。面对平叛大军,刘文喜以自己的儿子为吐蕃人质,希望吐蕃能够施以援手。由于关系刚刚有所缓和,赤松德赞不想插手唐朝内务,婉言拒绝了刘文喜的求援恳求。唐军在兼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朱批的率领下,平定了这场叛乱。

公元781年,唐朝和吐蕃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这一年唐朝派使者崔汉恒出使吐蕃,赤松德赞告诉唐朝使者。说唐朝的宰相杨炎在给吐蕃的信件中没有按照传统,使用了很多歧视性的词语。原来这份信中写道:“所贡献物,并领讫:今赐外甥少信物,至领取。”这其中的“贡”、“赐”二字表明将吐蕃视为臣子,而赤松德赞认为唐普双方是彼此平等的甥舅关系,希望崔汉恒能够把这件事情和吐蕃的态度反馈给唐朝皇帝。同时又专门派使者到长安转达吐蕃赞普的意见,并且希望双方遵守之前会议盟的传统,把灵州以西的贺兰山作为唐朝和吐蕃的边界线。唐朝方面对这件事情表示认可,为了表示己方的诚意,吐蕃放缓了唐朝的将士和僧人800人。双方使者来往频繁,双方正在商量一次规模宏大的会盟。

783年农历正月,双方约定在现在的甘肃清水县举行会盟。吐蕃方面的首席大臣是吐蕃大相,唐朝方面的首席代表是陇右节度使。这次会盟有个小插曲,就是关于牺牲所用物品问题。根据约定,唐朝出牛,吐蕃出马。但是会盟时,张镒对尚结赞说:“汉地用牛来耕地,而吐蕃生活中离不开马匹,今天会盟却需要宰杀牛马,建议用羊、猪、狗代替牛马。”尚结赞想了想,觉得张镒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可能觉得是不是其中有诈还是出于别的考虑,尚结赞提出吐蕃没有猪,请用羝羊代替。张镒虽然知道在吐蕃占领的地区有猪,但是吐蕃人很少用猪祭神,于是答应了尚结赞的提议。

会盟开始,双方歃血盟誓,宣读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的盟文:

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今二国将相受辞而会,斋戒将事,告天地山川之神,惟神照临,无得愆坠。其盟文藏于宗庙,副在有司,二国之成,其永保之。

这次会盟之后,两国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唐朝虽然解除了外部威胁,但是内部还是乱作一团。公元783年,唐朝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唐,还有很多人纷纷响应。朱滔(朱沘之弟)、王武俊、李纳等人纷纷响应。弟弟谋反,作为哥哥的朱批被软禁在京城。十月,泾原军哗变。唐德宗只好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迎朱沈为主帅,史称泾卒之变。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次年正月,改国号为汉,改元天皇,朱沈亲率军队追杀落荒而逃的唐德宗,围攻奉天。唐将李怀光、李晟等救援军队逼近长安,朱泚被迫退守长安。

唐军没有这么多精力应付四面八方的叛乱,于是决定请求吐蕃出兵援助。公元784年,吐蕃同意出兵,但是以信中主将李怀光没有同意为借口,拖延出兵。唐德宗让李怀光署名,但是李怀光本来就有谋反的念头。他早就暗中和叛将朱泚密谋平分天下。于是,他借口说吐蕃出兵有三害:其一,吐蕃军队攻入长安,必定烧杀抢掠;其二,对于胜利后吐蕃将士的奖励高达500万缗,国库拿不出这么多钱财;其三,吐蕃此次出兵也许持的是观望态度,摇摆不定,哪方胜利就倒向哪边。基于以上的原因,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皇帝的江山社稷,他拒绝签名。

唐德宗不知道该怎么办,崔汗衡坚持要求吐蕃出兵援助大唐,并且多次出使吐蕃和他们协商。唐朝还答应平定叛乱之后,把安西和北庭地区送给吐蕃作为答谢。另外还答应每年送给吐蕃1万匹彩绢。这么优厚的条件,吐蕃赞普自然舍不得拒绝,所以就答应出兵援助大唐。这年5月,吐蕃援军和大唐军队一起平定了叛乱,收复长安。事后,吐蕃要求唐朝兑现当初的许诺。唐德宗决定召回两地的节度使,谋臣李泌提出一个建议。他认为这两个地区的老百姓性格彪悍,而且又处于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带。如果让这里的人阻止吐蕃东侵,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唐德宗认为他的提议有道理,然后唐德宗就违背了跟吐蕃的承诺,但是他告诉吐蕃作为补偿可以增加彩娟的数量。

吐蕃得知唐朝对之前的许诺反悔了,大为恼火,于是吐蕃决定报复唐朝。唐朝和吐蕃又起战争,这时候的吐蕃赞普尚节赞认为,唐朝主要依靠的就是在西北地区的三位大将李晟、混减和马燧,这三个人就是吐蕃东进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于是吐蕃决定想办法把这三个人除掉。

786年的阴历九月,吐蕃率兵进犯泾、陇、邠、宁等州,接着进攻凤翔,并让士兵沿途宣称是为了响应李晟的邀请才前来的。但是,当吐蕃大军遇到李晟的部队时,却惨败而归。然而,由于受到朝内大臣的诋毁,唐德宗罢免了李晟。之后,尚结赞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马燧。这年冬天,尚结赞派兵攻占了唐朝盐、夏二州。但是由于唐军防守严密,而且天气逐渐转凉,尚结赞提出会盟议定双方边界问题。唐德宗认为吐蕃首先违反盟约,不同意复盟。

尚结赞知道马燧爱钱,于是派大将论颊热备厚礼去贿赂马燧,希望马他能够在唐德宗面前多多美言。后来还派论颊热亲自人朝配合马燧,保证吐蕃不会再犯唐境,并向唐朝解释了攻占盐、夏二州的原因。只要唐朝决定会盟,吐蕃就会归还两地。

公元787年,唐朝和吐蕃按照彼此约定,各自派3000名士兵在会盟坛的东西两侧,但是在会场中间只允许各自带400人。双方都有骑兵在周边巡视,在这过程中,有60多个唐军骑兵突然进入吐蕃军阵内,就被吐蕃扣留了。唐朝使者崔汉衡带领一共21个人,来到了会盟坛。尚结赞说这次会盟吐蕃的赞普和大唐皇帝都十分重视,为了表达尊重,您最好到吐蕃的帐篷里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唐朝使者刚刚进入吐蕃军帐,就被埋伏好的吐蕃士兵劫持。随后,尚结赞下令击鼓三声,这就是劫盟的信号。吐蕃伏兵四起,唐军大惊,瞬间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只有混珹趁乱冲出重围,剩余之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擒。

长安城内唐德宗正在和大臣们讨论这次会盟的好处,马燧也乘机邀功,炫耀自己为这次会盟所付出的努力。正当大家兴高采烈之时,突然接到邠宁节度使韩游环派来的信使报告“会盟失败,全军覆没”的消息,唐德宗顿时惊得呆若木鸡。随后,唐德宗将怒气撒在了马燧和混珹身上,将他们降职留用。

平凉劫盟后,双方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尚结赞率兵抄掠陕西的吴山、华亭等地。次年,吐蕃军队再次抄掠邠、泾、宁、庆、麟等地。唐蕃关系再次陷人低谷,在这期间两国经常是和好又战战了又和,此后一直没能在回到之前的有好状态。一直到公元821年长庆会盟后,两国的关系才得到了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