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58、第二节 神秘的东方金字塔全文阅读

第二节神秘的东方金字塔

援车登陇阪,穷高遂停驾。延望戎狄乡,巡回复悲吒。滋移有情教,草木犹可化。圣贤礼让风,何不遍西夏。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所适今若斯,悠悠欲安舍。

1972年6月的一天,兰州军区某部在贺兰山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几件破碎的古代陶制品,还夹杂一些形状规则的方砖。

让士兵们感到非常惊奇的是,这些砖块上的文字没有人能够看懂。他们赶紧把这些砖块儿送给了军区首长,首长看了以后就马上命令战士们停止挖掘,你先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宁夏省博物馆。博物馆立刻组织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保护,文物挖掘工作开始了。

十几天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重见天日。在这个墓室里头有精美的壁画,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等陶制品。这些方砖上确实刻满了奇怪的文字和花纹。经过考古人员的鉴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方砖上记载的奇怪文字,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西夏文。伴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这座在贺兰山地区静卧千年之久的西夏王陵终于重见天日。

西夏王陵是我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更是一个消失了近800年的神秘王朝的标本和缩影。

西夏王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离市区大约35km,处于贺兰屏障之下,黄河怀抱里的王陵,是非常吉祥的位置。西夏王陵虽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大致的外贸规模以及布局仍然是完好的,至今还可以从这座王陵上看出当年雄伟的西夏王朝的气息和风貌。

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约五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九座帝王陵,约250座王公贵族的陪葬墓。西夏陵区中的帝陵是按时代的先后,从南向北排列,陪葬墓则分布在帝陵的周围。

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在阳光照映下,金光灿烂,十分壮观。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与北京明十三陵、河南宋陵规模相当。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历朝历代帝王既希望陵寝恢宏壮丽,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高大的封土起到了防止被盗的屏障作用,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墓室建在高大的封土下方,但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十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保护性作用。

另外,西夏陵的墓道人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的。隐藏墓道是帝王陵墓建造中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西夏皇帝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从考古发掘显示,与奢华的唐宋帝王陵相比,西夏陵的墓空也显得简朴得多,墓室分为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的三室洞式结构。这些都是西夏陵独特的创造性设置。

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帝陵是西夏陵区内的主要建筑,也是保存较好的部分。九座帝陵皆坐北朝南,星长方形,庄严肃穆,高大雄伟。每座帝陵大约有十儿座各式建筑,总面积都超过了10万平方米。以夯土为主体,夯土之外包砌砖和石灰面,屋檐挂瓦,屋脊饰有各种琉璃和灰陶的装饰物。

这些建筑今天虽已成为废墟,但陵台夯土仍高高耸立,高者达20余米;残砖断瓦随处可见,堆积厚处近1米。夯土城墙断续相连,陵园布局清晰可辨。西夏帝陵的陵园建筑由角台、鹊台、碑亭、月城、陵城、门阙、献殿、墓道、陵台等几部分组成,有的陵园筑有外城。九座陵园结构基本一致,但局部又有所变化。陵园自南而北,以东西对应的鹊台、碑亭及平面连接为“凸”字形的月城和陵城组成陵园的基本结构,以外城、角台、碑亭、陵台的变化形成了陵园多种布局和风貌。每座王陵都有四座角台,角台之上建有楼阙,自成一体的建筑,极为罕见。

九座帝王陵分别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其中的三号陵泰陵是其中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为墓葬的主人是西夏的开国皇帝嵬名元昊。近年来,在对三号陵的保护性发掘中取得了重大的发现:陵园建筑中的阙台、角楼、角台、陵台都建成了塔的形式,陵城的墙体修筑成连续的弧形,主要建筑都呈圆形。从而一方面反映了西夏开国皇帝嵬名元昊以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说,将自己视为“天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佛教对西夏陵园建筑的影响至深。三号陵园的保护性发掘,使西夏陵园的地面建筑形制首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改变了以前人们对西夏陵园形制的许多看法。

这个西夏王陵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当年西夏王朝的历史文化特点,也给我们还原了一定的西夏历史时期。

西夏陵中的陪葬墓是西夏皇亲贵臣的墓葬。陪葬墓-般都规模小,形制简单,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不同,建筑规模也不同,规模较大的陪葬墓一般都是由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门址、照壁、墓道和墓冢几部分组成。陪葬墓的墓园建筑多已坍塌倾圮,只有一部分大中型陪葬墓的墓冢仍高高耸立。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生活用具,随葬品等多种品类。十陶瓷,铜,铁,金,骨等多种材质。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已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少。随葬品有大型皿器、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中以碗、盘居多、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号陵西碑亭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长高宽均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为男性人体全身跪姿,轮廓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下腭置于胸前,肩与头齐,双乳拖腹,双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脐清晰凹现,力度极强。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东方维纳斯”。

西夏三号陵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代表着西夏时期高超的冶炼工艺,属“国宝”级文物。

20世纪最后一个秋天,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教保护性发掘获得重大发现,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出土,鸟身,腹部以上作人形,双手合十,身缀瓔珞,宛若菩萨。

“迦陵颊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好音鸟、妙音鸟,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后作佛教“极乐世界”之鸟,被描绘成人身鸟形。《旧唐书》中管记载元和六年中亚国家向大唐进页“迦陵频伽,当时可能是真正的鸟。在此之前,“只阳其名,未见其形”的中国考古界专家认为“迦陵频伽”可与古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像和古希腊的残臂维纳斯媲美。质馆在店代以后的佛教壁画或建筑中时有出现,但用于帝王陵墓还属罕见。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五十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暴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个“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醒目的建筑是一座如窝头的夯土堆,一般认为它是-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但塔式建筑为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又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至于这座陵塔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至少有四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有首《古冢谣》日:“贺兰山下古家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四大未解之谜。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的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此立如初。四、西夏王陵的布局。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九座帝王陵星北斗星的位置排列。

生活感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没有准确的定位,那是很麻烦的。要做好定位,首先要清楚认识自己,加强对自我的了解,这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他不仅是建立在反馈基础上的自我动态调节,也要借助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中肯意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对自己的关爱,从不去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偶尔想起也不过茫茫然,一片空白。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正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就要探讨认识自己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认识并不是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讲的一样,对于那些身外之物我们还是应该去追求的。我们不反对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励人们这辈子禁欲,下辈子进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们要极力鼓励人们去追求现实的身外之物,因为毕竟只有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们今生今世过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们这辈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赞同将这些身外之物当作唯一标准。那些将身外之物当作唯一目标的人,当追求得到满足后,又会很迷茫,结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该往哪里去,于是会堕落,寻求感官享受。

可见人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不但要建设极丰富的物质家园,同时还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质,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一定要有精神。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经不起人们的推敲,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无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满足。

人首先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到这个世界上来究竟是干什么的,必须有个十分清晰的描述,离开了这个描述,人就会迷茫,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在个个十字路口徘徊,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与自己的素质相对应的目标,凭着自己素质上的信号找到这一目标后,才能攻其一点,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