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34、第三节 夏州地方政权的崩溃以及…全文阅读

第三节夏州地方政权的崩溃以及李继迁的选择

宝元元年西夏叛,天子命将临戎行。

二年孟春果来寇,高奴城下皆氐羌。

五原偏师急赴敌,昼夜不息趋战常

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

二师覆败乃自取,岂是廊庙谋不臧。

朝廷又选益经略,三幙贤俊务所长。

或取李悝备边策,或欲五道出朔方。

仲夏科民挟弓矢,季冬括驴齎道粮。

官军未进复犯塞,搴旗杀将何倡狂。

遂令士卒愈沮气,欲使乘障胆不张。

我愿助画迹且远,侧身西望空凄凉。

庶几一言可裨益,临风欲寄鸟翼翔。

所宜畜锐保城壁,转馈先在通行商。

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夺攘。

譬如蚊虻噆肤体,实於肌血无大伤。

此言虽小可喻远,幸公采用不我忘。

诚知公虑若悲度,圣上听用同宪皇。

当时岂不历岁月,犹且众镇未陆梁。

况今鹰犬乏雄勇,便拟驰骋徒苍惶。

且缓须时励犀卒,终期拉朽功莫当。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剪除各地割据势力,因为他深知地方割据造成的危害。李彝殷听说后,急忙派了一个使者到朝廷表示庆贺,为了避皇帝父亲的名讳,他还改名为李彝兴,这件事情让宋太祖感到非常高兴。

这年3月,北汉联合代北地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一起攻打宋朝边境,宋太祖下令各地藩镇共同起兵,李彝兴也奉命起兵攻打北汉,他们一起齐心合力把北汉打退了。李彝兴知道宋朝缺乏良马,于是主动向宋朝贡献了300匹良马,这件事情而又让宋太祖非常高兴。短短时间内就让宋太祖两次大喜,这就是李彝兴政治上的高明之处,为了嘉奖它,宋太祖还特意让人给李彝兴私人订制了一条玉带。李彝兴收到这条玉带,也倍感鼓舞,宋朝建立初年,为汉人和党项族的友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项族成为了北汉和宋朝争相争取的对象,但是北汉皇帝多次派出使者以重利诱惑,李彝兴始终没有同意。公元967年,彝兴去世,宋太祖为了表示哀悼之情,还专门费朝三日,追赠他为太师、夏王。并且又让他的儿子李光睿接替了他的官职,成为了新的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968年,夏州境内发生了番部叛乱,宋太祖得知这个情况以后,马上派出大军帮助夏州平定叛乱,很快境内的叛乱就被平息下去。李光睿非常感激宋太祖,专门尚书表示感谢。公元970年,绥州羌族人发生了叛乱,绥州刺史的儿子李丕露平定了这场叛乱,李光睿特地上奏朝廷,宋太祖封李丕祿为绥州刺史。

公元972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各地武将和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兵权全部被剥夺,李光睿得知这件事情以后,也感到惶恐不安。于是他只好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到朝廷,但是没有获得允许。

公元975年,北汉再次派兵攻打夏州,李光睿把北汉打跑了。但是北汉的皇帝不死心,又多次派人来招降李光睿,但是都被李光睿拒绝了。北汉皇帝刘继元大怒,派出数万兵马进攻银州。李光睿把这些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宋太祖派出五路大军进攻北汉,另一方面对李光睿的做法也感到非常满意。李光睿和宋朝兵马一起攻打北汉,夏州地方政权拿下了好几个边关,还俘获了大批财物牛羊,统统把这些东西献给了朝廷。

公元976年,宋太祖突然驾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李光睿为了避皇帝的讳,也只好改名,改成了李克睿。宋太宗为了表彰夏州地方政权在攻打北汉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于是再次加封李克睿。庆州刺史姚内斌在任的十几年内,当地的蕃部畏惧他的勇猛,所以境内很安定,没有出现叛乱。但是在公元977年姚内斌去世,他死了以后,蕃部开始蠢蠢欲动。

有一次蕃部打劫了路过此地的上贡的队伍,朝廷派出大军要攻打夏州。李克睿非常害怕,他首先把那些抢劫的蕃酋全部捉拿起来,然后有亲自上表请罪,把劫掠的物品归还。宋太宗原谅了他们。到了第2年3月,李克睿去世,宋太宗对他的死深感惋惜。他的儿子李继筠继承了定难军节度使这个职务,宋太宗也为了他费朝两日。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李继筠主动请求率军协助北宋大军,宋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在这次作战中,李继筠又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在公元980年,李继筠就去世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尚且年幼,所以就让他的弟弟李继捧继位。但是他的继位让族内很多人表示不服,没过多久,李克远兄弟就起兵反叛。这次反叛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下来,但是也因为这件事情,李氏宗族更加人心浮动。

李继捧成为了夏州地方政权的继承人,第一个表示不服的就是他的叔叔李克文。李克文主动上书朝廷,对宋太宗说他的继位不符合党项族的传统,有很多人表示不服,这件事情怕引起宗族混乱。宋太宗接到这个奏表以后也非常重视,就下诏让李继捧入朝,然后让李克文掌管夏州。李继捧不得不听宋太宗的话,他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了开封。宋太宗也非常高兴,用盛大的礼仪接待了他们全家,然后还赏赐给了他们很多财物,从此他们就在开封居住。

过了没多久,宋太宗又下令让李克文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开封,李克文也不得不听,这次入朝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地盘,但是他还是答应了。宋太宗又下令,让绥州刺史李克宪来朝,但是李克宪不愿意去,宋太宗也不想轻启战端,就派了一个说客前去招降。

派来的使者经过一番劝解,最终李克宪无奈只好答应跟他一同前往开封。老李家的首领们齐聚开封,宋太宗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夺取他们手中的兵权。宋太宗想把他们全部留在开封,但是李克文来开封没多久,夏州党项各部就发生了大乱,朝廷出兵镇压。但是这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宋太宗只好再次让李克文担任夏州统领,去安抚党项族人。

宋太宗的这些做法,无疑加剧了汉人和党项族之间的矛盾。本来党校人不仅没有发生过叛乱,而且还多次帮助中原王朝平叛。但是宋朝的皇帝们都想着把大权集中过来,消除各地割据势力。所以宋太宗才想通过这种病不血刃的方式拿下夏州,但是当地的党项族人不服,开始出现叛乱。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有很**向部落中有野心的人纷纷起来反抗宋朝,其中的领导者就是李继迁。从此,李继迁带领着族人在宋朝的西北边境地区,开始了对宋朝旷日持久的斗争。

李继迁出生在公元963年,银州人。他的父亲是当年的银州防御史李克俨,党项族平夏部人。当年为了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而死的拓拔思中就是李继迁的高祖,李继迁在很小的时候就能骑马射箭,大家都认为这孩子以后有出息。在他12岁的时候,他自己带领了十几个随从出去打猎,突然窜出一只猛虎,这个小孩子表现得非常镇定,他没有害怕,反倒是身边的随从们非常恐惧,他让身边的随从都闪到一边,然后自己爬到一棵树上,弯弓搭箭,正好射中了虎眼,没多久这只老虎就死了,因为这件事李继迁很小就成了族里有名的英雄。

当时的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非常欣赏李继迁的才能,就授予了他一个主管境内少数民族部落事务的官职。后来李继捧被迫献地入朝,这件事情有大部分的党项族人都表示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就是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李继迁对这件事情表示强烈的反抗。

血气方刚的李继迁跟自己的弟弟李继冲,还有一个汉族谋士商量,如果我们就这样被宋朝任意摆布的话,那么我们的先辈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夏州地方政权就会一步步的瓦解,我们怎么能看着这种情况发生呢,于是李继迁表示宁死不屈。

但是他身边的汉族谋士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他如果以卵击石,鱼死网破的话,最终不仅毫无用处,还会加速葬送夏州地方政权。不如往北迁居,联系当地的豪族,一起反抗宋朝。

李继迁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诈称自己的乳母去世,要出城安葬,然后他利用出丧的机会把兵器藏在了丧车里。李继迁带着自己的亲信和族人出了城逃出了银州,来到了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北的巴彦淖尔湖一带,把这个地方作为根据地,从此开始了漫长复兴夏州政权的征程。

李继迁来到这个地方以后,他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统一党向各部。因为当时的党项族还是拓拔部处于核心地位,所以他考虑要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李继迁拿出自己高祖拓拔思忠的画像,开始给族人宣扬自己民族的祖先是如何勇猛,立下了多么厉害的战功。经过他这一番宣扬,开始有很多人相信他,并且加入了他的势力。

公元982年,小有成就的李继迁就想带领自己手下的人夺回夏州。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卑微,还是遭到了惨败。李继迁不得不率领手下的人重新回到原地,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还不能跟宋朝相抗衡。后来朝廷要加封李继捧为张德军节度使,李继迁趁这个机会,表示自己既不会侵略宋朝,更不会做一个叛乱的臣子。宋太宗派出的使者,原本想趁机杀掉李继迁,结果计划没有得逞,只好偷偷返回。

李继迁虽然假意投降了宋朝,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停止侵犯宋朝边境的脚步。多次率军侵扰银、夏两州。宋朝派出大军保护银、夏两州,李继迁设好了伏击,准备打一场漂亮的仗。结果这次战斗又遭到了失败,被宋军团团包围住。后来如果不是李继忠派援兵前来救援,恐怕李继迁就要命丧于此。李继迁逃走以后还不甘心,又跟宋朝打了几场仗,结果是屡战屡败。结果正是他屡战屡败,最后才成就了他。宋朝看他成不了什么气候,就越发不把他放在眼里。

得到休整的李继迁继续积蓄力量,很快他身边已经聚集了两万多兵马。当时宋朝下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对党项族人来说是一个大恩惠。如果他们内迁的话,可以免除三年的徭役。李继迁手下也有很多人开始动摇,为了增强凝聚力,李继迁决定通过发动一场战争的方式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经过和手下人的一番谋划,李继迁决定先集结兵马攻打宥州,但是这场进攻又被宋军打败了。

虽然李继迁屡次失败,但它有散落在西北各地的党向部落做后盾,所以能够屡次积蓄力量卷土重来。李继迁一方面派自己的弟弟到党项族其他部落当中去联合,没想到这次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首先是咩嵬部酋长率领南山逐步来投靠李继迁。李继迁的力量一下子壮大了不少,他又开始闲不住了,又集结了数万骑兵向王庭镇发起袭击。由于当地守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这是李继迁对宋作战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场战争虽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绩,但是却极大地鼓舞了党项部落的士气,同时也引起了宋朝对李继迁的重视。

很快,宋朝在当地的守军就摸清了李继迁的确切位置。李继迁在这场战斗中受到了重创,损失的牛羊兵器不计其数。李继迁和他的弟弟丢弃大军逃跑了,这场战斗可以说是李继迁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大败。

在遭受了这场大败之后,李继迁更加认清了宋朝的战斗力。只好开始采用游击战的形式躲避宋军主力,一方面也积极寻找新的根据地。终于他在夏州北部的黄洋坪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地,在这个地方经过休整,他的实力才慢慢有所恢复。

由于夏州李家在当地割据已久,所以他们的威望非常高。而且李继迁还打出了兴复夏业的口号,李继迁决定跟党项族的大族相联合。他还主动向其他部落的大族请求联姻,很快他就得到了很多大族首领的支持。李继谦通过联姻的方式整合了各部落势力,这种方法可以称得上是前无仅有。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归顺李继迁,对这部分人,李继迁就开始残酷的征讨。李继迁逐渐统一了以夏州为中心,东北到府州、麟州一带,西南到现在的甘肃环线和宁夏原州区一带,西面一直到黄河两岸的贺兰山下,北边到达黄河河套平原北端的绝大部分党向部落。

经过跟宋朝的这么多次战争,虽然李继迁在以往的战争中没有讨得多少便宜,但是却增加了他对宋战斗的经验。经过他的一番总结,再加上党项族有仇必报的个性,还有上次他的妻子儿女被宋军俘获的仇恨,所以他每天都想着怎么复仇。正好当时银州城内有一个党项部落请求内迁遭到了拒绝,所以他们就开始叛乱,李继迁抓住了这个机会,联合那个部落一起进攻银州。

但是李继迁深知宋朝大将曹光实的能力,如果用寻常的打法,恐怕很难是曹光实的对手。于是他给曹光实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所谓的投石问路。信中的内容就是说自己多年在北边生活,那里的条件不好,难以生存,你允许我投降吗,信中还约定请曹光时来到葭卢川纳降。

曹光时根本就没有把李继迁这些人放在眼里,再加上他想独吞这个功劳,所以他没有跟旁人商量,自己带着几百骑兵就往葭卢川来了。他们这一行人来了以后,就被李继迁安排好的伏兵全部杀死了。

李继谦让自己的部下,换上了曹光实这些人的衣服。然后让他们回到银州城,就这样里应外合,李继迁很巧妙的就拿下了银州。

这件事情极大地鼓舞了李继迁手下的人,促使更**项人前来投奔李继迁。李继谦在这个时候接受汉人谋士张浦的建议,自称都知蕃落使。

史料记载,这个时候的李继迁收留了很多亡命天涯的罪犯和强盗,开始招降纳叛,建立州城,还创立了正规的军队,有了正规的番号。平时的时候就让部下耕种,作战的时候就打仗。而且还有比较完备的官僚体制,已经跟蛮族有很大不同了。其实这也说明了李继迁并非仅仅是为了恢复祖宗基业,更大程度上他是想进一步开疆拓土,为后来创建西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此为止,李继迁已经初步的建立了蕃汉联合统治,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国家的雏形。

小故事:过去的青春拙劣也好、仓促也罢,都过去了。将眼光展望未来吧,我们随时可以上路。

愚人因常把成功看得太容易而导致失败,智者因常把成功看得太困难而一事无成。强者知道成功绝非易事.既需要事前的精心谋划,又需要在路上的勇气、激情与智慧。最终,他们成了举起香槟庆贺成功的人。

冰心老人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遮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来之不易,越辉煌的成功越是难度大,你必须利用你全部的才学与能力,调动你所有的潜能,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成功的彼岸。

当一个人处于众叛亲离、事事不顺的境地时,***是自己在德行上出了大问题。北宋名臣薛居正曾云:“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意思是德行一旦缺失,良好的局势就不会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语)。

一个人的德行,其实就是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你用正确的态度(高尚的德行)去对待这个世界,那么世界也将会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回报你。反之,你若坑蒙拐骗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会给你好果子吃。缺德与失势存在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失势者往往看不到“德”的力量和作用,他们有势时不讲操守,不养其德,失势时怨天尤人,不深刻反省自己,这真是很可悲的。重势不重德,是小人的行为;重德不重势,是君子的行为。德在势先,势在德后,如果本末倒置,定会惨败收场。

人之所以成为人,与动物的很大区别就在于自己的社会性。社会性越强,对人的品德要求就越高。每个人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因为社会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没有品德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品德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一种无形的约束,有时甚至比法律的约束还有意义。

品德是一个人立世的根基。这个根基深厚而扎实的人,就能在社会上站得更稳、走得更好。一个品德败坏的人,即使权势强盛,也如同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多久。面临失势,人首先应该反省的是:是否是因为自己的品德出了问题而导致的恶果?如果原因出在品德上,要想挽回局势绝非一日之功。你唯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方有东山再起之机会。然而,面临失势,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自己的品德有什么问题,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商人一样,他喜欢用品德的标尺去度量别人,却不愿度量自己。然而,社会对他们品德的认同程度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白璧无瑕和无可挑剔,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可能有两个:一是他们对自己品德的要求也许并不很高,距离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可能还差得较远;二是他们可能缺乏个人品德的塑造和表现技巧。只有让自己优秀的品德内化为一种原本的动力,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品德才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才会为自己的形象加分升值,增光添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莫布里一样,把“德”字刻在心头,做一个令人放心的人,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敲开成功之门。但就是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总是为利益所驱,常常是件好事就贴上去,见坏事就躲开,把做人之本抛到九霄云外,像老鼠一样,令人生厌。这样的人可以成功一时,但绝不可能永远延续成功的脚步。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记住莫布里的那句话,并把它刻在心头,守住以“德”为准的做人之本,这样你迟早有一天会成为另外一个莫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