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青云记 > 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三十八章 烽烟起全文阅读

京师,御花园。

一棵四人合围的桂树下,启元帝背着手在缓慢地踱着步子。离着他不远,一个身躯略微有些佝偻的老者穿着朝服,默默地站立。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天气渐暖,高近十米的桂树郁郁葱葱,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象。然而面对此景,启元帝绕树三匝,却诵出了几句与此毫无关联,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诗句来。后面静静站立的李东路心下疑惑,猜不透皇上心里究竟想些什么。

正想着,启元帝回过头来,忽地展颜一笑,不但没有丝毫郁郁之色,面上反而带着一丝轻松、一丝释怀……或者还有一丝丝的兴奋。

李东路疑惑间,启元帝轻叹一口气道:“昔日仲秋,朕也曾在这园中漫步,也曾借此诗句聊抒心怀,呵呵,只是今时往日,心境却是大有不同了。”顿了一顿,启元帝继续说道:“想当初,虽然诸事平静,朕却是心绪纷乱,常有年华不再、英年早逝之忧,朕不是怕死,朕是怕很多应该办完的事情却办不完,落得空留遗恨的结局。呵呵!”启元帝说着,又是一笑:“而今,朝廷中上上下下的人都心绪烦乱,朕却是一扫忧虑之心,变得豁达开朗了许多,想一想,自从登位以来,朕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如此释怀过了……”

启元帝一时感怀,似是喃喃自语,李东路接不上话,只有默默听着。

“很多人都认为,当前局势似乎模糊不清,呵呵!却不知在朕心中,此时的棋局却是大大的明朗了起来。他们认为模糊,是因为他们看不清楚;他们看不清楚,是因为他们害怕!朝野上下,不论是显贵高官,还是磋磨小吏,都怕朝廷轻起战端,怕一旦卷入就会失去眼前的一切。”启元帝鼻子里哼了一声:“哼!朕这个皇上都不怕,他们倒先怕了!朕能做出这个决定来,就根本没有想过要输!即便输了,朕也不怕!朕不怕输,不怕轰轰烈烈的输!却怕尸位素餐,庸庸碌碌,为了保住一个高高在上的位子,为了所有人不至于担惊受怕,而忍气吞声,东拼西凑地过一辈子!怕的是浑浑噩噩、拖泥带水地这样混下去的日子!”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启元帝双眼蓦地闪过一丝寒光:“撤藩,势在必行!哪怕是就此朕失去了半壁江山,也只是因为朕之庸碌,而不是撤藩撤错了,绝不是!朕倒要看看,在这一场大潮之中,能冲出多少鱼虾蛤蚧,又能磨砺出多少弄潮之雄!”

“朕很庆幸,自己还有机会把这些事情做个了结……”启元帝看向李东路:“而你也应该庆幸,在最后的关头,能陪着朕一起,做一场轰轰烈烈的事情……”

李东路默然无语,看着启元帝金黄色的盘龙冠冕下花白的头发,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李东路心中明白,皇上老了……这是在为以后做打算了,未雨绸缪,怕以后的人做不好这样的事儿,因此哪怕再难,也要在自己的任上把这件事了结掉。皇上……皇上也是要换人的。而自己呢?还不是一样的老了?也是一样要卸任的,只怕是……日后这样对谈交心的日子,再也不会有多少了吧……

君臣二人各有心思,一时驻足在葱葱桂树之下,俱都失去了言语。

…………

汉南之西,在白河以南,南岭偏北有一处地段,叫三岔口。向东南可往吴江,向西可达昌宁府,向西北则可通襄阳。三岔口东南路段,两面环山,当中一条窄路,只能容几人并排行走,可称险隘。此地离吴江有六十里,离昌宁府有一百四十里,而离襄阳则有二百里。以往的时候,这里虽然很险,但却并没有军兵驻扎,因为往来实在不方便,运送粮草也颇为不便,因此往常只是在这里的烽燧口上设置一个小队的守卒,主要也不是用作军事上的防守,而是维护和看守烽火台,保证一旦有事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罢了。

因为正常来讲,这里并不是边关,也没有外敌和流寇,这种布置已经算是很妥帖的了,甚至显得有些多余。但是大多数人都忘了,现在的江南,尤其是东南一带,已经远远超出了往常的情况。

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将意识转变过来的时候,一天前,一支为数不多的兵马悄然开到,趁夜无声无息地占领了三岔口。把守烽燧的五个守卒,全部在梦中便死于非命,他们甚至完全没有时间去想点不点燃烽火的问题。

第二天的下午,又一支兵马陆续开到,略微修整了一番便直接向西北开去,于当天夜里猝起发难,突袭了钟州卫的一处千户所!千户所七百余兵丁,竟折损大半,剩下死的死伤的伤,能逃出去的只有几十人!接下来这支兵马兵分两路,又连夜占领了柳林镇和拒马河!

侥幸逃出去的千户所士卒连夜报信,经过大半天的辗转之后,第三天下午,钟州卫的指挥使钱立马上集合了两支千户所共计近两千人,风驰电掣地朝柳林镇和拒马河杀了过去,结果由于过分急躁,立功心切,在未及柳林镇的半路上中伏,很快便被拦腰斩断,队伍险些被冲散!钱立总算还有几分指挥使的样子,危急关头拼力死撑,在阵亡了近五百人的情况之下,总算压住了阵脚。然而就在这时候,背后拒马河方向另一支伏兵忽然杀了出来,钱立腹背受敌,再也招架不住!

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后半夜,是夜一役,钟州卫近两千的人马,阵亡八百,跟着指挥使钱立当场逃出来的只有五百余人!剩下的,不是做了俘虏就是逃散了,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消息一经传出,朝野哗然!

上到朝堂的官吏,下到市井的黎民,都被这个横空出世的信息震得惊呆了。近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平和安稳、没有烽烟的日子,建朝立国百年,如今人们脑海中留存的印象,比较大的战事都是在北部边境,其余地方都是安逸得很。甚至连东南沿海杀了几十个海寇,这都算是比较大的战斗了。可是现下是怎么了?在堂堂大建朝的土地上,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居然出现了如此大的阵仗!

战事,竟真的已经开始了吗?无数人心中一时都有些缓不过神来。百姓一直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平稳安逸的生活就是他们一直的向往,他们自然从心里就不愿意打仗。而朝廷的官员想法自然有所不同,有的人安于现状,不希望出现大的变故;有的人则不然,对现实的情况不满,希望有一个突然出现的际遇,让自己飞黄腾达……

但是,所有人的头脑中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一个念头,朝廷是撤藩了,吴王是造反了,可是吴王肯定是不敢正面和朝廷对抗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首先出兵动手的一定是朝廷的军队,而吴王,似乎只有挨打的份儿!正是在这种看似傻得冒泡,却又是不自知的潜意识的影响下,导致了很多人心底里并没有把吴王反对撤藩这件事真的严肃对待。于是,接连发生的这一切,立刻像平地惊起一声雷般,把大部分人都打懵了。

三天之后,消息传到京师,彻底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发起突袭的兵马,确认是吴王府三卫之中的东阳卫!当夜带兵杀散钟州卫指挥使钱立的人,就是东阳卫的卫指挥使,号称吴王座下三虎之一的李显!而他当夜指挥作战的士卒,却只有不到一千人!

得知了情况之后,兵部几个主事官眉头紧锁,又气又急;五军都督府内,两个老头子立刻就拍了桌子;保和殿内,启元帝气得七窍生烟!

一下子惹了这么多人生气,钱立即便在战事之中表现得有出色的地方,也是毫无用处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钱立从钟州卫的指挥使位置上被一撸到底,直接被开除了军籍,押到塞北去做苦力去了……

可是事情还没完,免了一个小小的指挥使,对战事没有任何的帮助。何况,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是达到了一定的位置的人,心中都明白一件事: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在钟州的这场战事,胜败并没有多重要,死了多少人也不重要,就是现在整个钟州卫都没了,也不算什么大事。唯独首要的一个,是这场战事所能产生的影响。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兵没有了,朝廷可以补充!钟州卫没了,朝廷可以再建!可是人心若是变了,再想收回来,那就难上加难了。

朝廷刚刚颁布撤藩令没有多久,吴王张秀旗帜鲜明地开始扛起了“清君侧,正青天”的大旗,就在这个当口,接连两次失利,差一点把整个钟州卫的兵卒都葬送在对方手里,不但失了军队的气势和威严,也大大地损害了朝廷的颜面!而这样的结果,会让所有人一贯对于朝廷偏重的心思,开始变得有些摇摆!对那些正在观望的各方势力来说,会让他们以为朝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甚至是百年立国之后,已经成了一只空壳子,纸老虎!那么,在这样的思维下,他们还会继续观望吗?接下来他们会做什么?

启元帝眉头紧锁,眼里布了一层深深的阴霾。(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