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列兵征战 > 第七十九章 华夏文化(上)全文阅读

职武抬头看了看屋里坐着的人,顿了一顿继续开口道:“我们几个认为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缺失才造成了今天这样的社会局面,所以我们几个经过考虑,想自己做一个传统文化大篷车,从平原市出发,逐渐向全国蔓延,深入乡村城镇,深入各个阶段的学校,为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尽一份力!”说到这里职武停下了话头望向在座的各位老师,靳文勇他们也都是看着这一屋子的人!

“没想到啊,你们竟然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原本以为你们会去做点什么生意的,但我真的没想到你们会是这种打算,身居江湖未敢望忧国!好!好!好!我大力支持你们,并且我相信以你们的能力一定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的!但是你们想好了没有,这一路走下去的费用怎么解决啊?”张华一边肯定着他们的想法,一边询问着他们的准备工作!

“哦,是这样的张校长,车的问题我们几人准备共同出资购买一辆二手的中巴改装一下,装资料休息都方便,至于沿途的费用我们也想好了,一部分可以凭我们的双手去赚取,边走边打工,另一部分我想沿途拉取一些赞助,毕竟这件事情也会有许多人支持的!”靳文勇接口回答着张华的问话!

“太好了,你们这件事做好了,无论影响面多大,也是为我们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只有传统文化复兴深入人心之后,社会局势才能得到根本的转变,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的文化课班主任张克臣老师是教语文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情有独钟,此时听了职武他们的思路不由的为他们叫好!

“既然你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们的,还是那句话,无论你们走到哪里,你们都是我们预备军人学校的学生,你们能够想到去做这样的事情,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首先我以个人名义赞助你们一万元的启动资金,另外学校图书馆的各种资料你们都可以拿出去复印使用,还有,你们的张克臣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可是有独到的见解,我建议你们应该先听听张老师的介绍!”张华笑着指着张克臣老师!

职武几人听了张华的话,连忙向张华道谢推让着:“张校长,这可不行,资料我们可以拿,但您这钱我们是万万不能要的,我们说了要用自己的力量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啊!”

“你们这几个小子什么意思啊?是害怕你们这事做成功了我这个当老师的分享你们的成果了吧?我告诉你们,要不是感觉你们做这事于国于民都有利是为国分忧的事你们以为我会就这么送你们钱啊?别那么多废话了,这就算你们拉到的第一笔赞助吧!”张华挥了挥手冲几人说道!

“是啊,这事儿得算我一份,你们这是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啊,我也赞助你们五千块,你们可得把这件事情给我做好了,也算是替我了结一件心愿吧!等会儿我先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华夏的传统文化,你们先有点了解回去好寻找资料,等随后我也会帮你们收集一些详细的资料的!”张克臣在一旁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可以说对华夏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人挚爱,他一直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给学生们灌输着这些传统文化,如今看到职武几人有这样的打算自然是喜不自禁了……

在座的其他几人也都纷纷表示对职武他们的支持赞助,职武站起身来,向着几位老师深深的鞠了一个躬,靳文勇几人也都跟着职武弯下了腰,他们在用这华夏传统的礼节表达着他们对这些师长们的敬意和谢意……

“对了,张校长,从部队送我们回来的两位干事还在宾馆等我们,我们中午想给两位同志送送行,并请各位老师一起参加!”职武趁势邀请着张华他们!

张华略一沉吟,没有拒绝,点头答应了职武,“嗯,这个也是你们应该做的,好吧,洪光啊,你把学校的工作安排一下,咱们一起去给部队的同志送送行,也让这几个小子破费一下,算是请罪吧!”洪光连长一边答应着一边向外走去!

这时办公室里的气氛已经十分轻松了,“张老师,你看看借助这半个小时时间,你先给我们普及一点传统文化的知识啊!”职武望着张克臣说道!

“哈哈,这个不是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张克臣笑着答应着,他清了清嗓子,喝了口水这才不慌不忙的讲述起来……

“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华夏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因为“法”只是用来惩处严重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并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如果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用诚信和智慧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能使人不犯法、不违法。法律强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行为规范则只是一种教化和约束。社会行为规范有各种各样的,统治者有统治者的社会行为规范,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社会行为规范,各地区、各民族,甚至到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并不要求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社会行为一模一样,但却要求人们必须要善于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最佳行为方式却是要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才是最佳行为方式,如果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统治者就会倒台,富人就会倾家荡产,平民百姓就会犯法,从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要用智慧,而智慧则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少年时期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即幼年时学习家庭里、家族里及周围邻居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稍长,即要学习更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公理解释体系,才能在各种各样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里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由于“文化断层”的缘故,现代人大都不懂,或不重视社会行为规范,或者只是认为社会行为规范只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有礼貌、有道德之类的东西,这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并不能说服现代年轻人,反而只能使他们变本加厉地张扬自我、张扬个性,不惜以自己个人的愿望而牺牲他人的利益,不惜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破坏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由于不懂得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所以现代人的行为往往都留下后患,从而又使自己陷入痛苦。人,既然要生活、要工作,就要有所作为;而人们的每一个、每一次所作所为,每每都要面临选择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是很多人感到迷惑和痛苦的事情,很多人在无法决定选择时,便胡乱行为,结果弄得事情一塌糊涂,事后悔恨不已。

“文化断层”标志着人类社会公理解释系统的崩溃,于是人——每一个地球生物,就只会用对“神灵”(未知领域里的神秘现象)的崇拜(宗教的说理体系),就只会用有限的解释先把自己封闭起来,自造一个心灵的“堡垒”,然后利用有限的知识和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对整个世界,对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进行种种的自我猜测和解释。面对着现实生活中吉凶祸福等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人们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风俗习惯、特定的文化氛围等形成多种多样的解释法则。老百姓们在一家一户的独立的生产单位中,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按照自然社会、自然经济模式而“自得自乐”,在自己狭小的自我中心基点上建构着自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自汉以后,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剧,再到满清的大杂烩,都是文学艺术占据了文化的地位,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文化,便认为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一提到文化,便认为是烟酒茶文化,真正的文化被人们忘记得干干净净。难道不可悲吗?

我们自小曾为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也曾为落后的现状而悲愤不已。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结。我们的身体里,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也集沉着长期滞存的糟粕。存精华去糟粕创文明新路,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也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给了我们知识与力量,历史也给了我们痛苦与迷惘。或者出于种种目的,或者出于能力的局限,许多人“庄严地”歪曲了历史,曲解了文明。作为后世人,我们遭受了愚弄,同时,我们又不知不觉地在愚弄别人。这一切的代价太沉重了,这一切都该结束了!没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就没有昌盛的国家。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切,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极大曲折。因此,继承和发扬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我们能共同携手前进!

文化对个人(个体)、团体(群体)和社会等不同层面所起的作用。有时也称文化价值。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任何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都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式大体一致的观念。

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都强调文化的整合功能。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整合必将四分五裂。一个民族,由于共享一份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之中,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和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一致性特征。文化不仅有正向功能,而且有负向功能。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认为,社会并非总是处于整合状态,非整合状态也时常存在。个人或群体并不总是顺从社会规范,违反规范的情形也是时常发生的。这种非整合状态和违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一种表现。例如,社会的机会结构是一种文化安排,这种机会结构使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使另一些人通过非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前者是文化的正向整合功能的表现,后者是负向的非整合功能的表现。正向功能保持社会体系的均衡,负向功能破坏这种均衡。

文化的负功能是在两种情形下发生的:一是文化滞后,二是负文化。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各部分变化的速度并不相同。在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了文化滞后现象。当这种情形出现时,文化的滞后部分对于整体所发挥的功能是非整合的负向功能。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常常成为滞后部分。此外,在文化总体中存在着许多亚文化,有些亚文化是负文化,如犯罪团伙等。这些负文化所发挥的功能,对于整个文化来说,也是反方向的、非整合的”

华夏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华夏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华夏传统文化叫做“崇德型”文化。“天下如一家,华夏如一人”。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因此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华夏古代传统文化这种重伦理、倡导道德的原则,到宋代被进步发展形成“厚德载物”的思想。在华夏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会在华夏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华夏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华夏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特色具有二重性。重和谐与统一华夏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特征。重和谐与统一的特征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华夏文化把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必然强调和谐。同时,也提倡“求同存异”。

重实际、追求稳定华夏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以农为主,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政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华夏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征。重理性与人文教养传统文化重视理性和人文教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华夏文化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具有超越宗教的感情与功能。“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主调,而西方封建时代的中世纪,宗教始终占统治地位,政教合一。华夏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道德和艺术入手进行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的培养。华夏传统文化-传播与影响自古以来,华夏文化对华夏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华夏大陆,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判断其文化受华夏文化的影响程度,主要是依照汉字文化传播而定,一般而言,受继汉字文化国家,多半也继承“华夏思想”,所以日本、朝鲜、越南为接受华夏文化并影响深远的国家。而不具备华夏思想且并非华夏民族之一的民族几乎全部不使用汉字。而其文化是否属于华夏文化亦可依照朝代的关系而定,如该国与华夏有附属关系以及其汉化程度有很大关联,例如元朝忽必烈违背大汗选举传统即位以及“行汉法”的主张而被认为是华夏的历史朝代之一。

在17世纪,满族建立的清朝代替汉族的明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并以其原有的满文化大量融入了汉族文化后产生了满汉文化。满清皇帝也认为自己是华夏天子而继承中华文化。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亦经常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李氏朝鲜作为华夏附属国也常自称其文化为华夏文化之正统,长期以“小中华”自居。越南的安南历朝政权亦常自称属于华夏正统,而阮朝认为自身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这些情况直到列强入侵,外蒙古、朝鲜半岛独立,民族主义兴起后,才不再以此为自称。

文化源头越南在华夏文化传入以前的史前时代,虽然有出现了属于当地文化的源头—东山文化。但是在前1世纪至10世纪的大部份时间中,都在华夏古代各政权的统治之下。秦汉时期中原军队逐渐兼并了越人的领地并殖民,随着迁徙而来的汉族与部分百越族融合。直到968年,丁部领统一境内的割据势力而建国,在李朝建立后受华夏宋朝承认其主权。之后的历史中,越南亦长期成为华夏的朝贡国或藩属国并全盘接受华夏文化。

华夏的唐朝把丝制长袍传到朝鲜半岛。贵族妇女开始穿着全身裙和阔袖的上衣(襦)。而男子就穿着窄身、长至膝盖的上衣(袍)和阔身裤,并把裤脚绑在足踝。在高丽王朝时代,高丽曾成为蒙元的驸马国达80年。忠烈王其后迎娶忽必烈之长女齐国大长公主为妻,从此改穿蒙古服饰。在他以后数位朝鲜王的统治内,所有官员都要剃去头发,并要穿着蒙古服饰。朝鲜李朝时代,服装则改为近似明朝汉服式样,初期衣带在右侧,较幼及短,后期移到较中间的位置并加粗、加长,女服为袄裙,到后期上衣(襦或袄)亦缩短。朝鲜时代的女性宫廷常服称“唐衣”。礼服、官服参照明朝式样。

19年(明朝洪武6年、日本明德4年),琉球学生开始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从华夏到达琉球。琉球国冠婚丧祭都遵循明朝和后来的华夏朝代的典礼。他们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设具别食,相沿已久,也是从华夏的古代的经典中学到的礼节。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通过向华夏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

当时有很多留学生前往华夏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亦有学习技艺的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因为琉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的缘故,所以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他的理论著作。庙中制度俎豆礼仪都按照《会典》。民间也信奉一些源自华夏的神祇如关公、妈祖等。

影响近代欧洲华夏文化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发展的重要中心。由法国兴起“华夏风”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欧洲大陆。此时的流行以华夏的瓷器、丝绸、漆雕、园林建筑、绘画、诗歌、戏剧以及典章文物成为欧洲时尚,1755年在巴黎公演伏尔泰根据华夏元曲《赵氏孤儿》改编的《华夏孤儿》造成轰动。受华夏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华夏式园林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

18世纪至19世纪间,基督教传教士至华夏传教,翻译许多华夏学术典籍,著作相关专书和大批的书信交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将华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民间风俗、文学艺术介绍到欧洲,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并影响欧洲诸多重要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兹等。伏尔泰崇拜孔子,并欣赏儒家思想,并将华夏的政治体制视为最完美的政治体制。

法国启蒙时代的“百科全书派”学者狄德罗曾经推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与《论语》,并认为孔子建立的哲学是华夏人最闻名与最完善的道德和法则。德国哲学数学家莱布尼兹除了景仰中华文化并从神学角度理解朱熹理学,并认为《易经》之六十四卦象亦与他所提出之其研究发现的二进位制“通用符号”与有所关联。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人物霍尔巴赫认为欧洲政府必须学习儒家政治。华夏文化的书籍和华夏文化典籍亦影响了德国大文豪歌德。除了儒家政治思想,还有诸多科学发明、文化成就、航海造船、建立文官制度的科举等,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后在1919年来到华夏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亦提出华夏人提倡的和气、乐观、礼让、智能的人生之道非西方文化所能及……”

张克臣如数家珍般的介绍着华夏传统文化的历史由来,拿起茶杯喝了口水,他接着开口道“刚才说的是文化的概况,我再简单给您的讲一下华夏传统文化中具体的一些文化是什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