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历史小说 > 列兵征战 > 第一百零三章 龟蛇锁大江全文阅读

夜色锁大江,月光映三镇!

职武他们到达汉口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他们把那两个女子在能够乘上车的地方放了下来,这一路这两个女人嘴巴都没有停下来过,看着车里的设施她们两个都是发出阵阵惊呼,东看看西摸摸问个不停,最后惹得靳文勇心烦不已,干脆把视频打开,让这两个女人老老实实的坐在沙发上看起来他们演讲的视频,给她们好好的上了一路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课,直到进了汉口找了一个出租车停靠站才让他们下车自行回家去了,而这两位临下车前还念念不忘的打听着他们的联系方式,非要请他们吃个饭不可,用她们的话来说,以来表示感谢,二来交个朋友,这让职武他们连推带搡的把二人请下了车,安江子一加油门连忙“逃”了出去……

武汉三镇,武汉是镇。武汉有三镇。武汉三镇很难评说。这当然并非说武汉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没有什么城市是“说不清”的,在全国各类“排行榜”上,武汉似乎都难列榜首(不过近几年来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已大为改观,尤其市内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这就使得武汉在中国城市序列中总是处于一种十分委屈的地位。

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武汉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五方杂处”则指“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竹枝词》)的武汉市民构成。其余几句,大体上是说武汉地处国中,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优势等等。

武汉三镇分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也就是今天的三个区……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不久在蛇山筑城,称夏口;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公元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山南水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4年。

武汉还有那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决非那些干巴巴光秃秃的工商业城市可比。东湖秀色,珞珈青峦,琴台遗韵,红楼倩影,既有历史遗产,又有革命传统。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桥飞架南北,三镇通达东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紫气南来,云集了四海英雄豪杰。登此楼,观此景,你会感叹:江流浩荡,大地葱宠,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尽在于此矣!

的确,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即以饮食为例。武汉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济”的文化特点。武汉人在体格、性格上也兼东西南北之长。他们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朴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经商,比河北人会作文,比江浙人会打架。总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并存,文武兼备。三镇中市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汉口,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样,曾经有过租界。它是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门户。作为一度独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类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员,在华夏城市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得风气之先。相对逊色的汉阳,则有着华夏最早的军事工业,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也曾名驰一时。至于“文昌武不昌”的武昌,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广总督府曾设立于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设立于此。在武昌,还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名牌大学就有好几所。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华夏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其朴素学风,素为学术界所看重。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卓有盛名。武汉的学术事业,尤其是人文学科,曾号称与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势”。一个老资格的开放口岸,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重镇,再加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武汉三镇,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城市组合?这样美妙的组合,国内又有几个?更何况,武汉的“运气”也并不那么坏。内陆开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救国、解放中原,在华夏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武汉都扮演过重要角色。1949年后,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时期,它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陆开放城市。此之谓“得天时”。地处国中,九省通衙,此之谓“得地利”。集三镇优势,合四海人文,此之谓“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尽占,武汉应该成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武汉的人敢动手,也是全国有名(但仍逊于辽宁人)。“文革”中,他们可是连江青的特使都打了。其实,武汉人不但火气大,而且“礼性”也大。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实际上也是“您”字的音变,读作nia,和nin非常接近(武汉话之属于北方语系,此即证明)。不同的是,武汉话的“您家”还可以用于第三人称,比如“他您家”,相当于“他老人家”。

其实,武汉人是非常可爱的。外地人害怕武汉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武汉人。武汉人有武汉人的优点。武汉人最大的优点是直爽。爱骂人,就是他们直爽的一种表现。尽管表现得不大文明,但却至少也说明他们喜怒哀乐胆敢形之于色,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这种天性使他们极其厌恶“(口者)”,厌恶“鬼做”,同时也就使他们不太注意修养,给人一种“少有教养”的感觉。武汉人说话直统统的,很少拐弯,也不太注意口气和方式。比方说,到武汉的机关单位去办事,门房会问:“搞么事的?”而不会问:“您是哪个单位,有什么事吗?”甚至做生意,他们也不会说:“你看我们怎么合作?”而会说:“你说么样搞(口沙)!”这种说话方式,就很让外地人受不了。

武汉人也基本上不排外。武汉人很少以“大武汉”自居。对于外地文化和外来文化,武汉人的态度大体上比较开明。不排外,也不媚外,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海货、港货和汉货一样平等地摆在柜台上卖,京剧、豫剧、越剧和汉剧、楚剧一样拥有大批的观众,不像河南、陕西那样是豫剧、秦腔的一统天下。甚至武汉的作家们也不像湖南、四川、陕西那样高举“湘军”、“川军”、“西北军”的旗号在文坛上张扬。武汉,总体上说是开放的,而且历来是开放的。这种开放使得武汉人“既有北方人之豪爽,亦有南方人之聪慧一。或者说,“既有北人之蛮,亦有南人之狡一(方方《武汉人的性格是怎么搞的》)。这就无疑是一种文化优势了。有此文化优势,岂能不大展鸿图?

职武六人将车停放在一处停车场之上,来到了龟蛇二山之间的武汉长江大桥之上,五人站在桥上,看着滚滚流淌万年不息的长江,望着长江两岸闪烁着的霓虹灯,遥想着这座城市的曾经有过的辉煌,唯有这大江将这历史的更替看在眼里……

龟蛇二山矗立在大桥两侧,默默的守望着这流逝的江水……龟山、蛇山的海拔高度分别为90.0米和85.1米,比起巍巍昆仑、高高喜玛拉雅来,不过是两座小土堆。但山不在高,有人传扬则名。龟山、蛇山借助古今诗人的佳作名篇,已扬名海内外,武汉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龟山、蛇山是武汉地区最早的“主人”,也是这里沦桑巨变的见证人。说到这武汉掌故,不能不首先写到它们。汉阳龟山,东起长江边,西临月湖旁,全长170米。其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际山,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称之为大别山。三国时陆奂曾为东吴江夏太守,屯兵于此,并建鲁山城,由此可知龟山又有一别称为鲁山。一说鲁肃曾屯兵山上,故称鲁山。武昌蛇山西起长江边,东止大东门,全长约500米。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西部1000多米夷为平地,建了引桥。蛇山原名黄鹄山,山下称黄鹄岸,江边水湾称黄鹄湾。古时“林涧甚美”,风景颇秀,故李白有诗云:“东望黄鹄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宋时因鄂州治城在山上,一度称石城山。还有一名为金华山。分地段又有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等名称。中部的高观山,元时作高冠山,明时称长春山。龟山、蛇山的名称出现较晚。由于二山,一座“若巨鳌浮水上”,一座“缭绕如伏蛇”,“雄踞江之东西,势若龟蛇环卫”,当地的民众在明末以来便逐渐以龟山、蛇山呼之。如果说翼际山、黄鹄山是它们的本名,那龟山、蛇山则是其俗名。俗名叫响以后,本名反倒不显了。传说龟、蛇二山是大禹手下两员大将所变化。大禹治水时,命龟蛇二将竭尽全力制伏长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厉害,仍时常兴风作浪,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两员大将为了战胜水怪,以自己的身体变作龟、蛇二山,将水怪永远镇压在山下。龟山头伸出江边部分称“禹功矶”,上面建有禹王庙(又称禹稷行宫),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传说毕竟是传说,但龟、蛇二山束锁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涨没的范围,使武汉地区有了长期不变的深水港,倒是事实。而且,龟蛇锁大江的地势,奠定了长江大桥的基础。

龟蛇二山,长江大桥,滔滔江水让职武几人不由的有点迷乱了,这里有过多少的风起云涌,这里经过过多少的人世沧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职武不仅对着大江抒发起了自己胸中的情怀,此时此刻,似乎也只有用这诗句才能代表他的心情!

“我还是喜欢开国那位老人家的诗句,气势磅礴壮怀激情,你们听听这首菩萨蛮,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简洁明了,气势不凡啊!”靳文勇接口吟起了开国那位老人家的名句!

秦玉波注视着远去的江水,也想起了那位老人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句,缓缓开口诵读起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好,还是这首词最能说出此时此地此形此景啊!”安江子和赵海一起击掌叫好起来,杨士兵在一旁也感觉还是这首词最为能够体现他此时的感受!

这也难怪,开国那位老人家文韬武略无人可及,个性幽默诙谐,爱憎分明,性情率真,知识广博,视野开阔,人格魅力十足,感染力强,诗词、书法、哲学、军事造诣奇高,五千年历史难有第二人与之比拟,也唯有他才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名句!

这一夜,职武六人就这么在这长江之上谈古论今,感受着华夏浩瀚的文化传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