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修真小说 > 重返黄金年代 > 十五章 极品美味豆鼓干椒汤全文阅读

蔡满霞的手艺巧到队上红白喜事都叫她来操办,虽然也没什么大鱼大肉,但硬是让她弄了满满一桌子的席,一样食材到了她的手里,可以弄出好几样花样出来。

别的就不说,只说农村最贱的红薯,她就能弄出红薯饼,炒红薯丝,蒸红薯团子,花样多的是。

说花样,别家女人也可以做,可是就是出不来蔡满霞做的味道出来,比如别人做红薯,甭管做饼还是做团子,那吃起来还是地道红薯味,换汤不换药。

蔡满霞出彩就出在这里,一样的红薯,到了她手里,饼是香的,团子是糯的,炒丝是脆的,一样搞法就是一种风味,让一样极平常的食物脱胎换骨。

蔡满霞一钻进灶房,就忙活起来。

今晚,煮的是大米饭。

斟了两缸子大米,到溪里洗了洗,用大钵子装着,铝锅接上水,把钵子放进锅里,放到大火上蒸。

米里并不放水。这是什么稀奇做法?这就要从时代背景说起了。

如今的人,煮饭讲究的是一个精字,米越精越好,煮出来的饭越有弹性越好,这是煮饭要追求的标准。

但是这个年月,标准完全不一样,也只有一个字:饱。

为了让同样体量的大米,煮出最大化的效果,当时的人们发挥智慧,创出了许多的绝点子。

也不知道是哪个聪明人想出来的,后来在全国推广得最广泛最普及的一个煮饭方法就是蒸饭再煮。

这是怎么做呢?、

就是把大米洗净,用钵子装了,放在铝锅里隔水蒸一回。

蒸好的饭不能直接吃。

而是搅散了,再添上一些水,放到火上再煮一回。

因为这时候的饭已经被蒸过一回,更疏松。第二回煮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吸收水分。

经过两次蒸煮的饭,体量会比直接煮熟的米饭要多三分之一,这样,肚子也就能填的更饱了。

可是试想,大米经过过度的膨化,必然会损失弹性,还有什么口感可言?不过这是微不足道的缺点,在标准是吃饱饭的情况下,讲究口感那是可耻的。

饭就先在火上蒸着了。

接下来,是今晚请客的重头菜——野菜煮鱼汤。

满霞利落的收拾了鱼,从杀到清洗干净不过是两分钟的功夫。

鱼籽留了下来先搁在一旁,有大用场的。

鱼汤本是最容易出鲜味的,就是酒店里煮清水鱼汤,也有讲究不放佐料的清淡做法。但是油总是要的啊,家里统共只有一小瓶菜籽油,不可能放多少,鱼的脂肪很少的,何况这鱼不大。没有油,又怎么出来香味呢?

满霞有办法,她把洗干净的鱼用布轻轻擦干,搁在火上面十公分的地方,慢慢炙烤。

这个高度的火候,鱼肉既不会因为火的烧烤而半熟,又会因为过了火,使肉质里的油脂微微渗出来,香气也就这样逼出来了。

这是一道满霞独门的诀窍,不知道这个诀窍,自然也就比不了满霞做的鱼汤的美味了。

烤了一会子,油脂逼出来不少了。

再把鱼放在铝锅里,接上半锅水,满霞心里大约估摸了一下,一共七个人吃饭,汤量大约搁了七碗水,这样煮出来每人能喝上半碗汤呢!

满霞捏了半块生姜,薄薄的切了两片,搁在水里。别小看这两片生姜,它远远不止去腥的功用。

当生姜和鱼一同熬煮时,会让汤有一种混合的鲜味,这种鲜味比单纯的鱼鲜味更浓更香。

满霞把铝锅盖好盖,把灶火关小,只留了两个小孔,用小火慢慢熬煮起来。

饭已经煮好了。这只是煮饭的第一道工序完成了。

满霞放凉了一回饭,然后又倒入铝锅里,接水重煮。

土胚灶很大,有两个灶炉,还有一个热水缸。

这次,满霞把盛着几块鱼籽的小碗摞在饭上,盖好盖子。

两个灶炉,一边煮饭一边熬鱼汤。

鱼汤这会子也熬了一半,肉质有些软了,传出来的香味一阵比一阵浓郁,直让少家跑进灶房三四回,就为多闻闻鱼香味。

满霞见鱼也差不多了,再熬就下不了野菜了,会把肉煮散,便把鱼端下火,搁在一旁。

接着,满霞又做了一道她的拿手菜——豆鼓汤。

这个豆鼓汤是梁家上下称道的一道下饭菜。

就是用几粒豆鼓,一小匙干椒粉,一点点菜籽油做成。

用菜籽油炒香豆鼓,放上水煮开,豆鼓香味全散到汤里,放点点盐,起锅时再撒一小把干椒粉,几星葱花,嘿!那香味,用少家的话说:简直没法说!

有时候满霞为了改善一下伙食,煮一顿白米饭,下饭菜便是一碗豆鼓干椒汤。

把汤泡在白米饭里,用筷子这么一搅匀,呼噜噜就能扒一碗饭下肚,那真是除了香,还是香啊。

扒完饭,还意犹未尽,饭又不够,于是豆鼓汤又有了一个好处,一人喝上半碗汤水,香香的,肚子也填饱了,嘴也解了馋。

一碗白米饭配上一碗豆鼓汤,是梁家打牙祭的数的着的好日子。

今天煮了一锅鱼汤,还做上一大碗豆鼓汤,满霞算是豁出去了,这硬是真心诚意请客啊!

更重要的是,还煮了白米饭。

白米在吃饭困难的年月,本是难得的,何况是在华北平原的乡村呢。

华北平原主产的还是小麦,高粱,玉米,再有就是大豆土豆之类的,水稻是不多见的。

固水大队却历来有水稻产出,虽然也以小麦为主,但是水稻也有一些。

这和固水村的地形地理位置有关。

各位如果稍留意,就会发现这个大队名字有意思,固水。这里较之周围地形要低洼一点的,池塘也比别处多,有些地因为土壤水分大,种小麦又不合适,只能种上水稻。

不过这里到底不比南方的水土合适水稻,池塘水源远远不足以灌溉,降雨量有限,气候也太寒,因此产量低,只能搭配小麦作补充粮食。

也因为这样的地理特点,固水这边还有一些红薯产出。

这样听起来,岂不是物产丰富,口粮按理也充足才是。

可偏偏不是。种小麦的地因为土壤偏湿,小麦产量也不高,种水稻的地因为降雨量不足,灌溉水源不足,依然还是低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