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蛮族战皇 > 第74章 大清王朝全文阅读

在东方的华夏古国,自公元前1年,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始,到191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民国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1年。

这就是炎黄子孙历经社会风雨和动荡,在各种姓氏、强势民族贵族势力统治下,生活的1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人。

粗略统计,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另有一个复辟,自称"中华帝国皇帝"的袁世凯。

从任何历史轨迹和意义来说,华夏民族在并不科学的社会管理制度下,走过了太多的艰难岁月。

它的社会发展,由最开始很文化,很技术,很讲人品道德的一个民族,演变成了蛮族胯下的纯正农奴,除了残留的民族尊严并未死去。

这种灾难是深远的,令人深思的,和不堪回首的血腥历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君主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道德和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历史要从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

在他死后,公元166年,***改国号为清。

正式的使得这个少数民族脱离四方豪强的束缚,迅速崛起,攻略四方领地,最终进关侵蚀大明河山,劫掠汉民属地......

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导致**灭亡。

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收买当时生活困苦,饱受灾害和战乱,已经濒临绝境的汉民之心,推行一系列的满汉一家制度,逐步在行政举措,政治手段,教育文化上统一中国。

在***此后,历经康雍乾三朝,使得它的封建帝制,发展到华夏文明历史的鼎峰。

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甚至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

这一时期的华夏神州地区,事实属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此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此后的大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形式亦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

在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从此进入近代社会时期,因为经济落后,生产技术两千年不发展,文化教育还有军事政体结构,严重不符合近代历史的发展需求,因此多遭列强入侵,先后战败,致使主权严重丧失。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虽然它们的官方文化机构开始了近代化的知识探索与研究,地主阶级也进行了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之后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最终在腐朽的**格局下失败。

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商人利益,从而大军侵略中国。

就此,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就此瓦解,191年月1日,清帝被迫退位。

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那么,为什么大清1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强大大清王朝,它会最终走到这一个混乱和备受欺凌的历史角度上来的?

我们就从它的历代皇帝,事实的作为来谈起......

首先,我们要尊重阎老师做《百家讲坛》栏目,大型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而付出的诸多资料收集整编工作。

许多的经典历史资料都来自他老的辛苦整理。

这里,在很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应用他的历史观点来看满清1帝,显得更加的真实与贴切。

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经始者就是努尔哈赤。

前面我们也从各种民族的角度,历史大时代的背景,很细致的见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努尔哈赤本人。

只是很多其人的生活细节,不属于战争题材的专门讨论对象,因此做了诸多删减。

但是为了强大女真各部,在当时的豪强环侍的背景下,推进北方牧民社会的改革,才能强大自身,推送自己游牧民族的发展。

所以没有现实的战略目标,就没有未来的帝国成功。

努尔哈赤在其44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地推进各种社会改革。

在政权机制方面,他逐步建立起以汗为首,以五大臣、八大贝勒为核心的集团领导机构,并通过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的组织,将后金社会的军民就此统制起来。

在这个前提下,由此创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并肩同坐,共议大政,断理诉讼,举废国汗,即实行贵族共和制。

他所构想的,女真族在这个政体结构下,才能焕发各民族的积极性和趋向性。

事实上,此制度在努尔哈赤死后,都未能贯彻实施。

就我们从古罗马的元老院制度来看,事实这种形式,已经落后于此刻大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了。

***在这种角度或许看得更远一点。

在经济机制方面,努尔哈赤先后下令实行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将牛录屯田转化为八旗旗地,奴隶制田庄转化为封建制田庄。

随着八旗军民迁居辽河流域,女真由牧猎经济,逐步转化为农耕经济。

在经济基础由单一的牧民形式变成农耕与牧民两者相结合的形式,事实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一个成功转变过程。

变则通,不变则僵死。

在社会文化方面,女真族初步实现了由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

-

当时把女真部的核心统治,决策性的迁都沈阳,是一个很有决心的大前提。

此前,历朝的帝国建制中,辽设五京,没有沈阳;金设五京,也没有沈阳。

元朝时期,东北行政中心在辽阳,**辽东军政中心,先在广宁,后在辽阳。

天命十年即天启五年(165年),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沈阳,但遭到当时贝勒诸臣反对。

他们的理由是:近来正在修建东京辽阳,宫室已经建好了,老百姓的住所还没有最后完工。本来年景就不好,迁都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