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其它小说 > 蛮族战皇 > 第84章 尊重知识全文阅读

很多如今的汉人,事实瞧不起元代的统治。

这是一种对曾经历史的不了解。他不求解、也很愚昧的个人看法。

我们能穿越历史称可汗,统一草原为蒙元帝国之后。

通过“我”这个角度,为人处世的角度,而不是“他”这个角度,或许了解一个时代,一个背景,会有更深刻的处世内涵。

毕竟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的行为,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

至于有人说:你个我,我看得很不舒服,你能不能换成他,我看得习惯一点。

其实他这种不舒服,是对一种视线的不适应,对各种角度的难以掌控。也是一种不消化。

对各种角度和认知不适应的人,只有一个方式,多去适应。

以前我们看电影是黑白的幻灯,后来才有配音,再后来才有彩色动感电影,有声电影,在后来才有宽屏的电影,D电影......如今5D的都拿出来了。

如果你不适应.....是不是就停留在最早期的,黑白幻灯电影阶段?毕竟后面还有数百上千的,你——不适应,感觉很陌生,不舒服。

我没有强迫症,所以什么书,什么新鲜的事物,我的理解和融入感,代入感很强大.....

毕竟是人,去适应环境和社会,不是环境和社会去适应你......

就像是一双新鞋,也是你去适应它,而不是它将就你......换多少双,也是你去适应它的存在。

我们认识世界,认知哲理,还讲角度?这世界是多维的世界。

能看到这一章节的,是真正求知的人,为什么,你自己去感觉。

-

嘉靖年间提督太监王佐,称武当宫观为“朝廷家庙”。

这说明武当道教,当时已被改造成宫廷御用道教。

因此,明代武当道的主要活动也带有明显的御用性。(一)为皇帝设醮祈福祝奉。

为何一种宗教,会被一个时期的统治者利用到这种程度,其实它们太缺少文化内涵,它们社会一群无知的统治者,需要这种道教的文化氛围。他们急需要了解民众的心态,不得不接受宗教的信仰熏陶。

从我们如今的角度来看,它是在用知识,一种信仰,去填补无知的空白。

为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要“尊师重道”。道,其实之前很多解释是被弯曲的。道其实就是自然科学,宇宙大世界的存在理论,它包罗万象,我们人类的存在也蕴含其中。

明朝廷规定“所有本山宫观,每遇万寿圣节设醮颂经七日,千秋令节设醮颂经五日”。

“玄帝冲举、圣诞”及其它重要道教节日也,要建醮。

建醮时用道士多者上千人,少者几十人。

道教的存在,另一个工作任务就是为皇室篆写道符。

世宗嘉靖年间,多次选取,精通符法的武当道士进京书符,或在武当山书写好后,派官员亲自送去,进贡皇室。

这玩意,系皇室用宗庙祠堂,小心的用香火供奉起来的,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所谓的高、大、上,即是从这里开始。

高、是信仰为高,大、是民意天意为大,上、事实上就是指一种重视,要摆在上面一点,位子要高一点。它是这样的高大上。

这是一种对知识,对其信仰文化的供奉意图。

至于现代人搞出来的一套高大上,我姑且以为,是他把自己吹捧得很高,自以为高明、地位也很高、卑劣手段很高,最终他系氏族集团老大,他财大,气势大,走到哪里都是体现一种大气,至于他想“上”,我就不说了,毕竟官位和女人,他都想上。它是这样的高大上......

至于道符目。其内容有保安宫寝、驱虏驱妖、祈晴祈雨、祈雪辟瘟、禳火退水等数十种,共计三十余万道(张)。

可见其玩意还是成系统的,不是乱来的。

道家还为皇室进贡仙品。从永乐三年直到明末(弘治年间除外),武当山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鲜笋、骞林茶、九仙子、隔山消、黄精、榔梅等仙品。

皇室由此除了历朝书籍外,各种摆件也由此而来,愈来愈多。

道教的日常功课也为皇室祝厘。

明帝送到武当山的道经多为单行本,命道士“晨夕捧诵,祝厘皇图巩固,国泰民安”。

这是一种祈福的效果,一种仪式。祝厘——消灾解难。

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邱玄清、孙碧云、任自垣等,精通道教义理,知识渊博,道法高明,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颇受皇室宠信。

永乐以后的钦选道士多属正一派。但他们继承了元代武当派的传统,使内外丹法融于一体,不仅精通斋醮符箓,而且也勤炼内丹。

明代玉虚、紫霄、五龙、南岩等大宫观均建有“圜堂”,供道士坐圜守静,闭关内炼。

由于道教修炼,以“守一”为要,偏阴偏阳,不合道体,动静失宜,就有阴阳偏盛之患。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适中,就要既打坐修炼静功,也要练习拳脚动功。

二者兼而行之,才是修行的妙方。张三丰祖师集前人之大成,将修道习拳融合一体。

因为有其理论根据,从而发展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法。

八卦掌、太极剑由此而来。

也是全天下武功出少林,内家心法出自武当有关联。

由此,写武侠小说的,不看道教的兴衰历史,不懂得它内功的由来,这种类型的书,是最终写不出名的。

我由此可以看出,金庸前辈年青时代,就看了很多道教的书籍。

由于明代武当山学道者众多,流动性很大,所以武当内家拳法逐渐传入民间,与民间武术相融合,流播甚广。

从而使武当内家拳成为与少林外家拳齐名的中国武术一大名宗。

明代武当山,荟萃了全国十余个流派的高道焚修办道,各大宫又建钵堂以接待四方云游道士,并允许无度牒者在小宫观里焚修,这就使武当山变成各地道士定期朝奉的“圣山”,成为明代全国道教文化的交流核心的渊源所在。

永乐以后,全国各地民众到武当山进香的活动日益炽盛,北方晋、陕、豫等省,及南方各省民众都有定期朝奉武当的风俗。

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统一。人民需要的是一种统一的信仰,最后的一种统一,来消弥战争。

一时间,明代中期此后,很多的民间自发团体,有鉴于道教的宗教团体魅力,他们也一群文人聚在一起,组成信仰集团,搞变革行动和反政府革命......自然,一种事实只能论到这里,再说就涉政了。

毕竟这种集团本身,就带着绝对武力和强制性质,它不给你讲他们信仰内涵以外的所谓道理的,它的才是真理,别的都是离经叛道,背离它们的道。

因此很多人不理解,国际上各种宗教和信仰之间,为什么杀得彼此血淋淋的,(比如***的几个教派,目前一直在相互攻打)其实这是一种病。

我们姑且不再说,说了还是不能改变这些人的病症,这就叫——自欺欺人的所谓信仰,其实是屠杀别人的一种正面理由。

战争的理由它会有甚多,只是都是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它不讲道理,不讲人性,只是讲征服。其实就是屠杀到对手投降或者没人为止。

相比利用宗教来统一万民,这种手段其实很厉害,可以不用刀来血腥降服,而达到一种“治下”的行政手段。

大兴道教此后的江浙一带,甚至每年组织约“百十艘”的进香船队,朝供武当。

弘治以后,每年民众施舍香钱“常数万缗”。

嘉靖二年以后,原从正税中支出的道众布匹、宫观岁办香烛油蜡、宫观日常维修,诸司官吏俸禄等项费用,都改由香钱支出。

从香钱收入剧增,可以看出明代朝武当的信仰非常的虔诚。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有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在郧襄山区活动。

崇祯十五年(164年)十二月,李自成部攻克均州,焚镇守太监提督府,从而结束了明皇室对武当道教长达二百多年的直接统治局面。

此后的清代,鄂、豫、川、陕交界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反清斗争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朝的军事镇压也非常残酷。几乎是整个区域,无论参加暴动没有的民众,一律杀光为手段。

全村人都死了,就没有了谁敢反抗,这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措施。

在清代,鄂西北经历了五次大的战乱。

频繁的民间和官府的战乱,使武当道教受到重创,但地方性的教团组织并未解散,而且有时由于著名高道或教团领袖的艰苦努力,还出现过短时间的复兴局面。

不过就是如今看来,宗教,亦不能是政治集团实现长久治理的手段。

最终科学的一种社会管理手法才是正道。

当时元代为什么没有把道教,推到明代这样尊崇的地位上去?

其实,无非是利用,这一点我们就此也看得很清楚了。

对事,对人,对宗教,历代的王朝都是临时借用的理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