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都市小说 > 一世鸡缘之凤凰传奇 > 第二章 凤凰传奇 第六章 小庙森森 1全文阅读

每个人的一身中,都注定会遇上有无数次的第一次和从头开始,特别是像顾秋明他们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普通家庭当中的人,当他们刚来到这个世上就遇上粮食过关那样种灾荒年,稍后不久又遇上史无前例的十年内乱,待好不容易从什么都要靠号票才能生存的计划经济中懵懵懂懂的挨到高中毕业,又还仍然得跟着前头的大哥大姐们下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以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几乎全都是些文盲或半文盲。等挨到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走乡下混回城里参加工作不久,又遇上改革初期的下岗潮,淘汰的仍然是他们这些一没有什么文化,又没有多少技能的普通工人;接下来为了生存,又还得跟后来的小青年们抢饭碗。那一路走过来的艰辛自是不言而喻,但好在很快国家就发出全民下海经商的号召,因此才惩救和成就了他们当中的部分人。

顾秋明虽然同样是在那样的社会大背景中一路走过来,但因为他自幼就有他那从不安分守己、老奸巨滑的老妈顶着,加上他自小就跟他妈在外面摸爬滚打做点鸡的生意,到后来他自己下乡当知青后,虽然有时候因为躲不开,也在社会上跟别的知青在一起混混,但他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偷读点书的心思上,到调回城后,又和他妈在城里混那么些年,更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头班车。期间,他虽算不上一路顺风顺水,并同样经历过无数次的创业,又无数次的从头再来,但终究比那些循规蹈矩,胆小怕事的同龄人的日子要好过许多。若不是前些年遇上——他前妻叫“二幺幺”的把他迷住,以及后来发生在汶川的那一场5.12大地震。无论他怎么混,也不至于混到眼前这般颓丧的地步。

眼下可好,现在顾秋明既已和张主任签定合同,这就意味着在他的人生中又迎来一次新的转折机会,——但这又或许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搏。而在这接下来的最后一搏当中,注定会有许多坡坡坎坎在等着他;不过他坚信自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总之,这接下来一切的一切,就要全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签订合同的第二天大清晨,顾秋明同韩芝郁一路来到蒲阳的镇街上,在一家榨油坊买上一大桶刚榨出来的清油,又去到一处水果摊买上大袋子苹果、梨子、香蕉,还顺带在一旁的糖果店买上些糖果糕点后,才直奔山上庙子而去。

车走高悬在半山腰上——栈道样坑坑洼洼的小道上来,在就要临近小庙了,顾秋明放慢车速,随后往左边一拐,车稳稳地停在一排应该是刚好有人打扫过不久的,巴掌大的一处仅够车儿掉头的坝子当中。

两个人下得车来,站在安静的坝子中央,见旁边有一如同工棚样的中间有处通道样的门洞,而上面的庙子离这儿还有小段距离。

顾秋明想了想,记忆中只有这儿能够停车,于是他来到门洞外边仔细往里面瞧了瞧;这才见,穿过通道外的屋檐,起步是一梯梯的台阶,过去离有十多米再上去一处台阶,才是庙子的大门,并见过中大小不一栽有几棵不成材的树,将整个通向庙子的小道掩映得葱郁而宁静,并隐约能听见从庙子里面有播放机传出来,念佛的声音。

两个人提上第一次上庙子孝敬菩萨或主持的见面礼。顾秋明在前,韩芝郁紧跟其后,刚走进通道样的棚子,便见该是很久没有人打扫过的空中挂满了蛛丝,并错乱的各立有几尊让红布条连在一块的、扑满灰尘的、着过彩的、或者说成是开过光的泥塑菩萨,同样挂满蛛网。个中或坐或立、或高或矮,使人见过,会徒然给人一种阴沉灰暗,压抑的感觉。

穿过棚子出来,跨过屋檐下地上的排水沟,抬步蹬上十三级台阶,见左边建有一连三间因年久失修的老屋稀牙漏缝;右边是种有一块不足两分地的菜园子地,它的边沿下面,是顾秋明他们将来必经的,山沟样的上行小路。另外在刚上台阶右侧一米的小道旁,立有一处高不过50公分,用青石板构成的一处叫土地庙的石屋。顺菜园子地和老屋之间的路旁,立有多尊他们叫不出名,由石匠们用红砂石雕刻成形,且有些风化和残缺不全的小菩萨。

顾秋明在蹬第二处台阶的时候,用心的默数过一下共有十五级台阶。

他清楚这十五级和前面的十三级台阶之间必然有讲究,但他不知道,也没有去想。

两个人来到上面,因为是弯腰蹬高而行,所以首先映入他们眼帘中的,是左右各卧有一蹲同样高不足50公分、风化严重的长方形石墩,石墩上面卧有一兽形石雕,因为实在小了点,不易让人觉察。

因为他们手上都各提有上庙的贡品,到了这里就有些气喘吁吁;又因为初次上庙子来有事相求,心头有点惶惶,便借机歇会儿稳稳神。

顾秋明借这会儿歇息的机会左顾右盼,发现除庙门前一小块晒垫大小的坝子外,两侧褐色的围墙下,左右各有一条贯穿墙角的过道。过道左边的尽头紧靠山边,右边的尽头下面连接的仍然是他们将来必需要经过的那条上行小道。身处的头顶上,让两棵水桶粗壮的大树将整个庙门前的当空遮掩得阴凉严实。敞开的庙门上方,建有三层年代久远的雕楼样的建筑斑斑驳驳,门眉上横一黑底地书金字横扁,上书“岐山寺”三个褪色的金色大字,并见进门有几尺的当中,立有屏风样镂空的一道墙,墙的下端塑有一尊袒胸露怀,俗称笑头和尚的弥勒佛,正笑容可掬的迎候着八方香客。除此,就只能听得见走里面传出来的,如同唱诗般用收音机播放出来的佛音;别的什么声音都没有。

又稍歇过忽儿,两个人才凝神屏气,吃力地提着供品,犹如跨入另一个世界般地迈过厚实的门槛,走左边刚绕过弥勒佛,便见里面是一四方院落,院落正对面是观音大殿,两侧的建筑稍低,同大殿形成整体,并有挑梁形成三方走廊。院落左边的一排是药王殿,药王殿与大殿之间有一后门与大殿相连。大殿的右边是一连三间看上去该是居士们居住的房舍,之间同样有一小门与大殿相连。从整体上看,整个院落显得及其破旧且紧凑,唯有地上留有刚经人打扫过的划痕清晰可见。

顾秋明和韩芝郁气喘吁吁提上供品进到院子里,见药五殿大门左边与后门之间的窗台下,一张快散架了的木质沙发上恰有三位上了年纪的师傅正坐在上面悄声又兴致的议论着什么。其中有两人个子矮小且消瘦,身穿普通农妇着装;另一位身着灰色布衣,身板硬朗,面色红润的应该是这儿的主持或师傅。——因为顾秋明他们在到来之前,张主任曾告诉过他,说是这里只有一位师傅兼主持;另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居士,却是男的。

三位师傅陡见闯进来一男一女,手提大包小袋,毛手毛脚的陌生人,一时不知该如何招呼是好。

顾秋明他们因为是有备而来,并早已预知,像她们这样的小庙,如突然闯进来同自己这样手提大包小袋供品的香客,定会感觉到诧异;却也只能径直去到沙发跟前,院子边上的屋檐下,主动用讯问的语气朝她们招呼说:“三位师傅。早上好?”说完,手提供品立在原地,看她们谁先反应。

三个人都面带怯生生的笑容,疑惑又犹豫地互相扯过下对方衣角儿的下摆又支唔过几声。看上去那意思是在告诉对方,有客人或上香的香客来了,还不赶快招呼。跟着,那位身作布衣、身材硬朗、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师傅,才用试探的语气朝他俩打量的起身招呼说:“哎哟,两位师兄。阿弥陀佛!你们——这是?……”

布衣师傅说话的当儿,有伸手要接供品;又感觉太多太重,还有点不好意思的意思。

顾秋明见状,急忙热情地朝她招呼说:“师傅——你看——这个。该放在那里呢?……”

“喔哟!阿弥陀佛!”

布衣师傅站在原地,再次面闪笑容,眼放金光瞧着他俩,双掌合于胸前作过一揖。放手的当儿侧身往旁边药王殿的大门前一划,转身去了。

两人见状,一前一后跟随其后;但只去到门边,便见她已停了脚下的步子。于是顾秋明两人也不便进去,躬身将供品放了门边,待起身刚要说啥,却见这布衣师傅已转身往观音大殿走去。顾秋明他们见了,只好让过一边挪后几步,屏住呼吸紧跟其后。待进到大殿,见师傅径直去到一旁放上木鱼的、几乎整个漆都快掉落干尽的木台前,依着佛家人特有的站立姿势将双脚拼拢,头稍微高抬,双掌合于胸前默念过几句,让自己左掌依然保持住原来的立掌姿势,然后口中念念有词的放下右手,跟着便响起木鱼“梆梆”的敲击声。

顾秋明他们平时不怎么进庙子,也不懂庙子里的规矩,便去到一旁立着的功德箱跟前,一人敬上两张百元的香火钱。又到大殿中央恭敬地给观音菩萨磕上三个头,稍声退了出来。